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气固流化床中静电现象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乙烯气固流化床反应器中,流化颗粒、气体、壁面三者之间反复的摩擦和碰撞,引起静电电荷的产生,并在绝缘体系中不断积累。静电电荷的存在对流化床内的颗粒和流体运动产生影响,同时静电电荷的积累将会导致颗粒团聚、黏壁和熔融结片,严重时会造成反应器停车甚至放电爆炸等安全事故,给工业流化床稳定、连续生产带来众多困扰。因此,系统研究气固流化床中的静电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重点对气固流化床中的静电现象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气固流化床中的静电研究进展和静电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重铬酸钠和浓硫酸为原料,通过熔融法生产铬酸酐的生产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明确了在适宜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硫酸用量、原材料等操作条件下,得到优质低耗的铬酸酐产品。  相似文献   

3.
扬子石化研究院氯化聚乙烯用专用系列基础树脂开发项目H前通过了中石化组织的专家鉴定。氯化聚乙烯是用于生产塑钢门窗、电线电缆等的高分子材料,国内所用的基础树脂大多需要进口。扬子石化研究院通过对氯化聚乙烯催化剂体系的筛选,优化聚合工艺、产品结构和性能设计,建立了聚乙烯粉料颗粒形态的控制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工艺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以四氯化锡、1#精锡和去离子水为原料制备氯化亚锡的工艺研究,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锡过量量对四氯化锡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反应温度为<110℃时,四氯化锡的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但105℃以后提高不明显;(2)合理的反应时间为2.5h;(3)最佳的锡过量量为3%。  相似文献   

5.
气相流化床法凭借安全环保、简单可靠等优势特征,成为了生产聚乙烯常用方法,但该方法生产聚乙烯的工艺不同,技术特征也存在差异。文章主要对气相流化床法生产聚乙烯的三种工艺技术进行阐述,希望对气象流化床法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氯苯胺催化加氢反应,通过采用尿素沉积-沉淀方法制备Pt-Au/TiO2催化剂,观察改性后的Pt-Au/TiO2催化性能、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及反应时间对Pt-Au/TiO2催化性能的影响。从实验结果中可得知加入少量的Pt会极大的提高Pt-Au/TiO2催化剂的活性,在50℃、1.0MPa氢气条件下反应时间为1h。因此用0.5%Au//TiO20.02作为催化剂,其中最佳反应条件为50℃、1.0MPa氢气及反应1h。  相似文献   

7.
该成果采用熔融反应挤出技术,在高于聚烯烃熔点以上的温度下,将聚乙烯、聚丙烯、反应单体、引发剂、抗氧剂的混合体喂入双螺杆挤出机,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挤出压力、反应时间等因素实现接枝而得到粘接树脂母料。并通过采用自制的PC控制矢量计重系统、混料方式、多次挤出工艺、残余单体处理工艺,及采用新型茂金属聚乙烯材料、无机纳米粉体、粘接树脂母料、增粘剂,优化筛选配方和工艺,生产出防腐钢管胶粘剂。该胶粘剂可广泛应用于输油、输气、输水的防腐钢管、铝塑管、铝塑板、包装膜、工程塑料等多种复合材料中。该产品已生产数千吨,应用于西气东输工程等上百个工程、数万里管道中。  相似文献   

8.
胡鹏娟 《河北工业科技》2011,28(5):315-317,346
研究了以氯化钴为原料,通过比较选择了价格相对低廉的碳酸氢铵代替草酸作沉淀剂制备前驱体,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氯化钴的浓度、碳酸氢铵溶液加料速度等因素对产品粒度大小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沉淀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得的氧化钴产品平均粒径为200~300 nm,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Y级氧化钴国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催化裂化装置各种主要工艺参数对汽油产品中烯烃含量的影响及机理,提出了在2500 kt/a催化裂化装置上,通过逐渐调整操作参数,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的措施。通过提高催化剂活性、降低反应温度、降低原料预热温度、提高烃分压、提高第二反应区催化剂藏量、注入终止剂、提高剂油比、延长反应时间、提高汽油终馏点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催化裂化装置汽油产品中烯烃体积分数8.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多年的研发与推广,氯化聚氯乙烯产品的物化性能不断提升,在工业的不同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本文首先具体探讨了氯化聚氯乙烯产品的应用优势,具体分析了氯化聚氯乙烯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现状,然后进行了气固相法制备氯化聚氯乙烯的实验过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氯化聚氯乙烯产品。  相似文献   

11.
对采油用清防蜡剂主要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实验论证,主要研究和探讨了恒温水浴温度对溶蜡速率测定的影响,盐含量测定仪测定氯含量的影响因素,二硫化碳浓度测试实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溶蜡速率测定对恒温水浴设备的要求为精确控温在0.1℃;微机盐含量测定仪测试有机氯含量可以较好地解决人工滴定法存在的终点难判断、人为误差较大等问题;二硫化碳浓度检测需把控好吸收液反应时间以及碘液与黄原酸盐反应时间。通过对检测方法论证与研究,为油田清防蜡剂产品质量评价检验机构及检验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氯碱工业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我国氯碱工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耗氯化工产品的开发应用情况。目前我国氯碱工业的产品结构由以碱为主转向以氯为主。因此,就如何合理开发生产氯衍生产品,搞好氯碱平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某聚乙烯装置气相流化床反应器的声波信号进行的监测表明,流化床内产生颗粒结块时,声波信号的频率由高频向低频转移,声波能量检测值显著降低。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声检测技术,结合对声波信号的分析,建立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检测方法,实现了对流化床中结块的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14.
将马来酸酐与聚乙烯进行反应,红外光谱显示马来酸酐接枝到聚乙烯分子链上,然后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处理氢氧化铝表面,将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处理的氢氧化铝与聚乙烯熔融混合后,考察流变、力学、阻燃性能及微观形态变化。结果显示,采用适量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对氢氧化铝进行表面处理,可以改善体系混炼过程的熔体流动性,增强力学性能,但氧指数无显著变化;SEM测试显示氢氧化铝在聚乙烯基相中达到了更好的分散。  相似文献   

15.
低烟、低卤聚乙烯阻燃是当前塑料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实验研究了聚乙烯中加入无机阻燃剂Al(OH)3,Mg(OH)2,Sb2 O3和有机阻燃剂氯化石蜡70的复配体系后,对聚乙烯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及流动性能的影响,研制出低烟、低卤阻燃剂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研究了钻屑瓦斯解吸指标与瓦斯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两者之间符合乘幂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煤层瓦斯含量与瓦斯压力的对应关系,建立了煤层瓦斯含量与钻屑瓦斯解吸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现场利用直接法对煤层瓦斯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同时测定了钻屑瓦斯解吸指标,通过煤层瓦斯含量与钻屑瓦斯解吸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算出了间接法计算出来的煤层瓦斯含量值,采用绝对误差以及相对误差对二者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钻屑解吸法来计算煤层瓦斯含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以苯酐法生产蒽醌时所产生的含氯化铝的废盐酸为原料 ,采用中和法制备碱式氯化铝。通过最优化实验确定了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p H=2 .3~ 2 .5,反应温度 60~ 70℃ ,反应时间 90 min,熟化时间 4~ 6d,反应收率可达 61 % ,产品符合化工部标准 ( HB/T2 677-95) ,可进行工业化生产 ,同时对企业的废物再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针对乙醛缩合法制乙酸乙酯的装置精馏系统中出现的因反应液中乙醛含量低而影响乙醛回收塔操作,以及因反应液中催化剂破坏液加入量不易控制而导致乙醇回收塔操作不稳定等问题,采取了暂时放弃乙醛回收,将乙醛回收塔顶液作为破坏液使用以稳定精馏系统操作等措施,确保产出合格乙酸乙酯成品。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从乙醛回收塔的塔顶回收乙醛,将侧线出料用作破坏液;使成品塔塔顶液全部回流,从侧线采出成品乙酸乙酯,加大塔釜液排放量并对其进行回收处理等一系列工艺优化措施,解决了因放弃乙醛回收而造成的成品乙酸乙酯质量下降和乙醛单耗上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零价铁可以有效清除工业废水中低浓度的有机氯化物,在实验中考察了铁粉对三氯乙醛的脱氯效果,重点探讨了反应时间、三氯乙醛质量浓度、pH值等因素对脱氯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还原铁粉对三氯乙醛有明显的脱氯作用,脱氯率随三氯乙醛质量浓度的减小而增大,随pH值的减小而增大,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厌氧条件下,三氯乙醛质量浓度为51.5 mg/L和103 mg/L,反应前pH=2.0,反应时间为3 h时,脱氯率可以分别达到70%和61%。脱氯机理主要是基于零价铁的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German gas supply system is separated into two networks: one for high-calorific gas (H-gas) and one for low-calorific gas (L-gas). In particular, the L-gas volume is declining significantly, which means that there will be problems in security of supply in near future.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hat have to be considered when adjusting the German gas network to the future decline of L-gas production. First, the article discusses different possible adjustment options: (1) adjustment of market areas from low-calorific gas supply to high-calorific gas supply, (2) blending facilities (conversion of high calorific gas using nitrogen or air) and (3)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options. Subsequently, the authors outline the necessary planning process that must precede any adjustment option. The so-called network differentiation is followed by the network modeling: Using the net present value method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certain constraints, the authors define a simple optimization problem to determine the most economical investment and adjustment times for each option. Based on first model consideration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justment options should be delayed as long as possible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security of supply. Nevertheless, an early start of the planning process is mandatory to ensure that adjustment options can be established in due time before an L-gas supply deficit occurs. The question, which adjustment option should be chosen, cannot be answered universally. It depends on the conditions and 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f the final consum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