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技术创新对于建筑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的形式、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筑业技术创新组织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2.
国际建筑业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中国加入WTO,我们有必要研究当前国际建筑业技术创新的新思路新途径,这对于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通过研究,以便确立和实施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推动我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并在日益国际化的建筑业市场站稳脚跟,求得发展。 美国:推动“创新企业群”,鼓励建筑业企业使用电子商务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建筑业技术进步的研究,发现建筑业研发投入不足且缺乏战略性、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创新阻力较大、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合作创新网络未普遍形成、缺乏国际化的技术标准与技术扩散战略指导等,是我国建筑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未来5年我国建筑业科技投入与产出、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等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战略目标的总体思路和建议,包括构建中国建筑业科技政策研究的科学路径、改进和完善建筑业科技与创新政策、增进创新体系中相关方的合作伙伴关系、营造健康的创新文化与创新环境、开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和建筑技术标准国际化活动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理论,结合历史上主要的与现实的经济危机,探究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从经济长周期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化解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困难、产业结构过度“高级化”与“产业空洞化”、金融结构扭曲等问题是阻碍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复苏的主要障碍.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应加强金融监管,避免金融过度“虚拟化”,强调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未雨绸缪,依靠现代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制造业,避免产业“空洞化”与过度“高级化”;抓住机遇,加大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力度,夺占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并对此作了专门的强调和阐述,指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筑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对策,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外部技术获取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之一,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将外部技术获取分为技术引进和技术溢出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0年我国29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从创新投入产出视角研究了外部技术获取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考察了技术创新投入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内技术购买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而国外技术引进和FDI技术溢出具有不利的影响;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正向的影响,而FDI技术溢出具有负向的影响;技术创新投入在国内技术购买影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过程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而在FDI技术溢出影响我国制造业专利申请量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囊括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面广,环节多且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尤其是设计、开发、营销、技术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要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健全技术创新组织,以保证其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正如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所指出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一、国企技术创新组织的特点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和获得发展,否则,就意味着灭亡(Innov… 相似文献
9.
包括建筑业在内的所有产业,目前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由“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 关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80年代提出的,它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给后代留下充足的资源以使他们能享受更好的生活。1994年11月第一届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在美国佛罗里达召开,着重讨论了建筑业的可持志发展问题。对建筑业来说,必须承担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部分重要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业在21世纪能够持续繁荣。 相似文献
10.
11.
从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视角,提出了面向建筑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探讨了面向建筑产品的技术扩散的三种形式。在借鉴国外学对参与技术扩散的角色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面向建筑产品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结合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协同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生产过程的提升作用。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之间的技术互补和资源互补对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彦龙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5,21(3):52-56
化工行业是我国的支柱行业,化工领域技术研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文章对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以及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日益突出。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都是西方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但是,中国不能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对技术进步而言则是一个影响比较复杂的因素。中国产业技术的选择不能不反映劳动力丰富这一重要的资源禀赋条件,又不能使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抑制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消极因素,影响中国产业顺应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线路,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这是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主体是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增强。这不仅表现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R&D支出持续增长,而且表现为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工业以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途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工业 相似文献
15.
16.
To foster ‘creative destruction,’ entrants must survive the turbulent conditions they face in their first crucial years in the industry. We investigate how the external knowledge milieu of an entrant, conceptualized as its innovative environment, causes systematic variation in survival patterns. We test our model from 3,431 firms in 33 industries over 80 years. We depict the innovative environment along two knowledge‐related dimensions, namely technology regime and technology intensity. While the aligned state of the innovative environment, where product innovation exists in tandem with abundant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promotes entrant survival, we find that this beneficial effect is more pronounced for small entrants due to a possible mitigation of scale disadvantag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18.
W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firm's organization and its ability to face a radical technological change. We suggest that, during such a change, the presence of both in‐house upstream knowledge and downstream market linkages, within a firm's boundary, has its advantages. We test our predi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robotics industry where manufacturers of mechanically controlled “brawny” robots, which were valued mainly for their payload capacity, faced the advent of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rainy” robots that emphasized accuracy and repeatability. We find that “preadapted” firms—the ones with prior relevant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with access to internal users of “brainy” robots—were the innovation leaders in the emerging new technology but were laggards in the old technology.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潍坊市纺织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仍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制约着这一活动的开展。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潍坊市纺织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实现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