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技术创新、供给动力、需求能力、对外贸易、结构因素和政策推动等方面,构建出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各县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由南向北逐步递减;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江苏省各县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通过泰尔指数的地理分解,结合地理分区的方法,探讨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影响,发现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强弱两类区域逐渐分离,认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矩阵理论和图论构造了吉林省产业系统关联图,分析了吉林省产业系统关联状况,为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机电工业》2004,(8):40-42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结构规划和政策措施,提高汽车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依照汽车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促进汽车产业结构的转换,从而加快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产业生态概念和产业经济学研究范畴基础上,提出产业生态是产业经济学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产业经济学体系的创新性研究.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对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进行了扩展,丰富了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对产业生态学在产业经济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进行了探索,提出产业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冲突,不是技术上难以逾越的难题,而是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及制度缺陷等问题所造成的结果,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双重叠加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结构转换的新时期.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大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主导产业也不同,因而在不同阶段存在着结构的重大转换问题.这种结构转换的过程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古克鉴,2006).对于产业结构尚欠发达的中国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要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致力于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快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因此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制定正确的产业升级策略,促进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世银博士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有以下优点:第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把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三门学科结合在一起来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很有理论价值的新研究。它科学地界定了主导产业的内涵,分析了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特别是主导产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该书列举了13种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所谓主导产业,就是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技术先进、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发…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云南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云南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影响及制约结构转换的主要因素,并对提升云南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演进特点与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蕾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10):60-64
"首都经济"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本文采用产业经济学中的相关方法和评价技术,对北京市从建国至今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判断,最后归纳出推动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4种主要驱动力,从而为合理构筑并不断优化北京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戴雯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10):87-89
通过建立产业产出能力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具体分析了其对城市竞争力的促进效应,进而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归纳了信息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经济学机理和路径,并以海西中心城市福州市为例,提出了发展信息产业以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辽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辽宁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影响及制约结构转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研讨会的主题涉及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与企业战略等内容,反映了当前产业经济学研究中,有关产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工业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发展的新阶段。尽管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制约和影响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仍然突出。本文通过对未来5年的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结构变化趋势的若干判断,并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产业政策和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引导和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前广东产业集群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产业集群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产业集群的就业弹性较低。因此应加速发展产业集群制造业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加快产业集群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出和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聚集地的城市化进程,加大产业集群的人力资本投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定量化分析了企业财务危机的严重程度。在建立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权系数,并通过一致性检验。再在确定指标评判准则的基础上,建立灰色模糊评价模型,决策过程同时考虑了不确定性和灰色性,使得结论更加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熵及其对策——基于力学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必须转型。文章从力学视角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熵,首先指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系统的开放性,定义了产业转型熵,然后从力学视角分析其推动力、牵引力、支撑力和压力四大影响因素,构建力学模型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熵,最后提出应营造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增强政策的指导性与实践性、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为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市1998~2013年的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环境规制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的双门槛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是以技术创新为前提的,若无法有效的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单纯依靠强化环境规制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全国2010~2015年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金融、FDI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定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FDI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起初,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存在互斥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支持作用;FDI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直具有正效应;此外,研究还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对FDI也具有促进作用。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FDI投资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业创新对于国民经济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产业创新结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同。本文论证了基于创新结构效应的产业类型划分机理及其判定方法,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8个工业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5种不同的产业类型。针对我国每类产业的特点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定量化的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产生的效益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而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可以大致分析出各产业变动对经济的贡献。因此。文章运用偏离——份额法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互动关系的实现机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政策实践和相关文献中对此缺乏研究。本文提出了获得两者互动关系的四种实现机制。其基本结论是,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工具和内在动力,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组织演化的向导和外部拉力,这种关系的政策效应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