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将对地表水文过程产生影响。依据秃尾河流域气象站点和水文站的监测数据,利用多年Landsat遥感数据解译出植被及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得出降雨量对NDVI值的大小呈正相关影响,而随着1998—2015年NDVI值逐年增高,径流量却逐年降低,二者之间呈现出负相关趋势。说明植被覆盖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流域的径流量。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河岸植被类型对坡面水土保持作用效果的影响,文章通过野外径流放水冲刷模拟试验方法,开展植被对坡面流水特性的耦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河岸带边坡流型为层流,雷诺数与放水流量及时间成正比,植被覆盖显著提高坡面径流雷诺数与弗雷德数,坡面植被可有效降低径流流速,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浅析城市水土流失与行洪排涝——以珠江三角洲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婷 《水利技术监督》2013,21(4):31-32,44
城市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采石取土扰动地表和破坏植被,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城市河道淤塞、排水管网排水不畅等问题。本文在介绍珠江三角洲城市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对行洪排涝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治理城市水土流失,控制行洪排涝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植物群落结构的水土流失植被因子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在详细分析了各个层次中植被垂直结构对水土流失控制作用机理基础上,引入Cs作为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标并构建了水土流失植被因子指数模型,以大凌河流域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在油松与山杨植物群落结构中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关键层为枯枝落叶层、草被层和林冠层;结构化植被因子能够结合各层次的盖度并综合考虑各层次中结构群落的相对作用对土壤侵蚀与植被关系进行客观、科学的描述,对于水土流失植物措施治理研究分析中该指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塔里木河下游土壤含水量5年期的监测资料,根据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土壤含水率时空变化特性。结论显示出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对河道沿岸的土壤含水率有明显影响,输水改善了土壤中的湿度进而影响了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植被过滤带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具备重要的工程推广意义.文章以具体工程为依托,利用现场模拟试验的方式,探讨了过滤带宽度和条数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设置植被过滤带可以有效控制坡面产流产沙,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根据试验数据,建议设置3条等宽过滤带,总宽度为坡面长度的1/4.  相似文献   

7.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深度与广度的不断增加,煤矿开采活动对煤矿区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的负面影响越发突出。引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将其作为采矿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标准。结合煤矿实例,研究采矿活动与气候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系统评价引起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失的驱动因素,为煤矿区土地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治理发挥指导意义,以实现其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生态工程在霍林河露天矿排土场复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霍林河露天煤矿地处高寒山区 ,是我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 ,现已形成年产 1 0 0 0万吨的生产能力。生产初期的剥离物全部外排 ,形成了庞大的排土场。仅一号露天矿周围就形成了两个外排土场 ,外排剥离物总量为 82 60 0万立方米。到 2 0 0 0年 ,外排土场占地面积将达到 1 75公顷 ,排土场高度为 60~ 80米 ,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在霍林河地区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排土场上的植被自然演替过程缓慢 ,按其现有的演替模式大约需要 2 0~ 30年才能恢复植被。因此 ,排土场只有采取人工方式才能加速植被的演替过程。一、露天煤矿开发后的对其周围…  相似文献   

9.
为了找出枯落物厚度、草本层盖度、灌木层盖度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程度和2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覆盖物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地表径流的影响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枯落物厚度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草本层盖度影响次之,灌木层盖度与前2者相比影响最小;而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中,植被结构越复杂,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就越大,效果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露天煤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和物种多样性等影响较大。因此,依据露天煤矿废弃地所处的生态环境、土地破坏的方式和土地利用现状,有针对性选取工程复垦和植被复垦方式对废弃地进行土地复垦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水电开发作为对山川河流自然形态的一种改造,必然会给植被、河流形态、水生生物、水质、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不可预测的后果。同时,小水电的开发建设,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随着竞争的加剧,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对地方环境破坏明显,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了小水电社会形象不佳的尴尬局面。因此,水电工作者只有花大力气进行系统研究论证和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12.
绿色矿山是在我国矿山开采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综合利用程度最高,对矿区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的新型开采模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逐渐提高,从而出现了许多废弃矿山,如何加快废弃矿山的植被恢复、进一步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本文对绿色矿山背景下的矿山植被恢复措施进行研究,对绿色矿山概念以及内容进行阐述,对矿山植被的恢复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辽西北沙漠化为例,通过气候条件及固沙植物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求一种更合理、更接近自然的沙地植被恢复技术和理论体系,以不断完善和发展沙漠沙地治理技术和理论,为沙漠沙地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加快沙地治理,恢复和建立大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由于这种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化肥污染控制与管理政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化肥中的氮、磷等污染已是造成我国河湖水质不断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补贴形式置换农户一部分土地,在被保护水域与农田之间建设植被缓冲带已被公认为教有效的农业污染削减政策措施之一。通过建立有植被缓冲带约束的农户生产模型分析表明,在不减少农户土地收入的前提下,在当前我国经济状况、农业经营体制下,提高植被缓冲带补贴可以有效增加植被缓冲带建设的面积,从而实现环境效益和维护农民利益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光伏微灌修复退化草地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光伏微灌修复退化草地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对光伏提水系统灌溉修复退化草地技术进行试验和监测,研究技术实施过程中的草地植被、土壤的动态变化,提高整治植被生态环境技术水平,为促进我国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保障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土壤侵蚀因子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仍然是云南省重大的环境问题,2015年云南省土壤侵蚀面积为10.47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7.33%。文章研究了云南省影响水土流失的土壤、地形、降雨、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等因子情况,并分析其各区域特点,对修订和完善区域土壤侵蚀模型及从宏观上把握云南省水土流失分布、发生和发展状况,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方略,预防和减免水土流失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以个人空间、建筑空间、道路、邻里、城市,区域、国土等不同层次、不同尺度来衡量的。城市的迅速膨胀和工业发展已引起生态系统的改变,人与环境失调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公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下降。要使人与自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协调发展,植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被不仅可以调节城市的小气候,还具有防风固沙、阻滞粉尘、降低噪音、净化空气和水质等多种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城市中的植被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自然的一条纽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本文以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阐述城市生态系统中植被类型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输管道在工程施工期间,由于土石方开挖,破坏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地表抗侵蚀能力,加剧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给管道安全造成很大隐患。水工保护设施若修筑不当,会影响行洪、泄洪并危及管道。文章针对不同的地质、地理条件,提出一些常用的水工保护措施,保护管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矿山开采造成的植被破坏、山体裸露、土地毁损等问题日益显现,已成为影响城市形象的“伤疤”,使次生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本文调查乐平市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阐述当地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危害,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辽河铁岭段某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了降雨、土壤、植被以及地形等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小流域的土壤的抗侵蚀性能;通过分析影响因子与坡面侵蚀性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了基于降雨数据的全流域输沙幂函数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研究流域内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力学性能,其抗冲刷、抗侵蚀和抗剪切破坏能力较强,土壤的可侵蚀性能较低;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坡面侵蚀的主要因素,暴雨作用下的重力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影响土壤侵蚀模数的因子较多,而降雨的强度和年分布状况是决定土壤侵蚀模数的关键性因素;在各降雨强度多元回归分析中,多元回归效果最佳的雨强为最大30min雨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