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才、用才与育才是关系企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战略问题,是否善于发现、使用和培育人才是企业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汉高祖刘邦在总结自己战胜项羽的原因时,说自己论兵打仗不如韩信,论管理钱粮不如肖何,论运筹决策不如张良,“三者皆为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者”。这说明领导者不一定非得事事比别人都强,但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有超群的识人、用人才干,这是做好领导工作,保证企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施工企业管理》2011,(4):91-91
【原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3.
汉高祖刘邦灭了项羽,即位不久开会庆祝,问群臣道:你们说说我是怎么得天下的,项羽又是怎样失天下的?大臣们答道,皇上奖惩分明;项羽却对有功、有才的人猜疑、妒忌,打了胜仗,不记功劳,所以失了天下。刘邦笑曰: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知道成财全在于用人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国抚民,运送军粮,我不如萧何;统兵百万、攻城打仗,我不如韩信。此三人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毛泽东同志以建立新中国的实践证明了领导者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决策和用人。决策对于一个一把手来说,确实至关重要。而求贤用才,知人善任,又是一把手能否成就大业的关键。古今中外有远见、有水平的领导者都懂得用人的重要,历史上每个开国皇帝无一不把举贤、用贤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明朝皇帝朱元津说:"才者,国之宝也。"汉高祖刘邦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相似文献   

5.
刘邦的能耐     
刘邦这个人,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本事。如果个对个的比较,许多方面他都不是项羽的对手。但刘邦有一个十分了不得的能耐——善于用人。他把善谋略的张良、能打仗的韩信、会管理的萧何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力量,从而打败了实力雄厚的项羽,得了天下,做了皇帝。 正如刘邦自己所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许多有建树的人,都有一种“吾不如”精神。所谓“吾不如”,是说“我不如某某”,或是“某某比我强”。这不仅仅是一种自谦之辞,而且也是于人于己的实事求是,是一种“自知庐山真面目”的表现。 汉高祖刘邦就曾公开承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相似文献   

7.
李冬英 《化工管理》2009,(12):66-67
刘邦和项羽本来同为抗击暴秦、揭竿而起的乱世英雄,从开头的情况看,项羽出身名门、熟读兵书、英勇善战、功勋赫赫,天下奇才纷纷慕名相投,一呼便有八千子弟兵肝胆相随,而且还有拥立新君小楚怀王之恩,威名四方,应该更能汇聚人气、成就霸业,更具有发展前途和成功可能。但结果是出身低微、文韬武略远不如项羽的刘邦却排除一个个困难和对手,做上了开国皇帝的宝座,  相似文献   

8.
正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帝位后,一天,他在洛阳附近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走近他们的时候,就停止了议论,只见将军们的脸上带有埋怨的神色,看样子对刘邦挺有意见。刘邦找来张良,问他出了什么事,张良告诉他,将军们正在密谋造反的事。这让刘邦吃了一惊,他赶忙向张良询问底细,张良说:"陛下斩蛇起义,全靠这些将士们出生入死才夺取了天下。现在,将军们最关心的是授予官位和分封土地。可是,陛下分封的  相似文献   

9.
正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帝位后,一天,他在洛阳附近看见很多将军聚在一起发牢骚,走近他们的时候,就停止了议论,只见将军们的脸上带有埋怨的神色,看样子对刘邦挺有意见。刘邦找来张良,问他出了什么事,张良告诉他,将军们正在密谋造反的事。这让刘邦吃了一惊,他赶忙向张良询问底细,张良说:"陛下斩蛇起义,全靠这些将士们出生入死才夺取了天下。现在,将军们最关心的是授予官位和分封土地。可是,陛下分封的  相似文献   

10.
王育琨 《董事会》2008,(5):104-105
无论是巴菲特、刘邦、项羽,还是柳传志和宗庆后,他们都对人性的缺点“至察而心通明”,他们身上,有一种“择人任势”的管理真经。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在政治上虽然十分反动,但在用人问题上,还是有些正确主张的。其中他的“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的思想,就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不用其才与不尽其才,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它的消极后果,同是人才资源的浪费。在你死我活的楚汉相争时,韩信是个十分关键的人物。起初他是投到项羽帐下的。项羽只让他当了个郎中。韩信很想有一番作为,积极主动地为项羽出谋划策,可项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在这种情况下,韩信为了施其志、展其才,一气之下“跳了槽”投向了刘邦。那刘邦起初也只是给了他个小官。韩信一怒之下扬长而去。这时多亏萧何,他深知韩信乃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领袖人格、管理风格、工作氛围和企业形象的综合体现。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最终自刎于乌江江畔;刘邦"慢而侮人"却成就了千秋大业。究其缘由,我们可在企业文化管理中找出些许答案。领袖人格是企业文化的"强心剂"。项羽作为西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而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江泽民同志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做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一、国内外历史上有关"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成功案例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楚汉相争"。说的是力量比较弱小的刘邦经过艰苦的征战,最终打败了力量强大的项羽,建立起西汉王朝。胜利后的刘邦,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曾说过一段发人深思的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筹集粮草、保证运输畅通,我不如萧何;挥师百万,  相似文献   

14.
古人的风范     
在公义和私利之间,今人似乎更倾向后者:而《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记载的故事则表明,古人面对于此时所展现的风范,值得我们深思。季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在楚汉战争中有几次差点将刘邦活捉。刘邦当了皇帝,即下令通缉季布,有举报者,赏千金;藏匿不报,罪斩三族。季布起先藏在  相似文献   

15.
<正>《左传》载,郑国民众常到乡校议论朝政,郑国一些大夫认为此举不妥,建议主持国政的子产把乡校毁掉,子产不同意。于是,便发生了争论:"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论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相似文献   

16.
本固则兴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任何一个企业都面临如何适应市场竟争的问题,而竟争就意味着优胜劣汰,使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平等竞争者面对成功和失败的考验。现代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质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纵观历史,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求贤若渴,知人善用。汉代刘邦,论用兵不如韩信,论治国不如萧何,论用计不如张良,但他却能灭诸侯,统天下,建立汉代盛世,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人为本,本固则国家兴。当今,管理企业犹如治国。在市场经济中,商场如战场,竞争如战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  相似文献   

17.
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相似文献   

18.
贾晋京 《董事会》2006,(6):112-113
大清的皇帝老儿住在北京,当时人们把皇城根底下的这片地盘称作“首善之区”,意思大概就是“最GOOD的地方”。那时天下最有头脸、最有学问的人士都号称“王佐之士”,也就是“能辅佐天子干活的人才”,都云集在此。清代的舆论“主旋律”评价一个地方好赖,首先一条是看这地方“人文”是否郁盛,假如当年要搞个什么“百强城市排行榜”之类的,估计“首善之区”绝对是常年榜首,“天下莫强焉”,可惜那年头也不兴这洋玩意儿。  相似文献   

19.
颠覆者友邦     
与其跟同行玩低价竞争游戏,不如重新开发一个市场。颠覆行业领导者尤其是垄断者定下的格局,重建"另成方圆"的规矩,对于绝大部分挑战者企业而言,往往是个知易行难的策略。大家都知道垄断者的优势,却苦于不知道颠覆之道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马援诫侄     
东汉时,马援有两个侄子,马严和马敦。这两人喜欢讥讽和议论别人,相当浮滑。马援远在交趾写信劝诫:"吾欲尔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诫兄子严敦书》)马援说,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