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大用户直接交易:机制与模式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不是一项简单的改革,它是放开电力用户选择的重要阶段,是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大用户直接交易,有利于促进多个市场买方主体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合理价格机制的建立和市场交易机制的形成,是增加市场竞争度,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电力体制改革9号文及6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以"三放开"为重点的改革路径,为下一步继续推进大用户直接交易奠定了政策基础。大用户直接交易有利于促进发电侧竞争、降低用户电价,同时也会给发电企业、大用户和电网企业带来一定风险。市场组织者和市场主体应该认真开展风险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规避、控制风险的对策,以确保大用户直接交易的平稳推进。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家电监会、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正在积极推进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开放电力市场。增加用户用电选择权。完善电价形成机制,释放了进一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信号,预示着新一轮电力市场化改革渐行渐近。  相似文献   

4.
回顾和总结十年来电力体制和电力市场改革的做法.我认为大家特别是改革方案的设计者或决策者未必都有正确的把握。我国电力市场改革似乎显现出这样的规律,中央政府推行的电力市场改革效果不是很理想;而电力企业和地方政府推行的电力市场改革却悄然取得了成功。本文以发电企业与大用户直接交易为例,揭示其中存在的误区,表明准确认识直接交易改革的本质对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电力直接交易改革已经实施十年,虽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与区域电力市场改革不同,直接交易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而且实施范围越来越大,承担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在目前国家有关电力体制改革的文件中,直接交易改革无疑是最重要的改革任务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电力直接交易改革,特别是体制机制上有新的进展,是政府和电力企业最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电力直接交易改革已经实施十年,虽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与区域电力市场改革不同,直接交易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而且实施范围越来越大,承担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要。在目前国家有关电力体制改革的文件中,直接交易改革无疑是最重要的改革任务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电力直接交易改革,特别是体制机制上有新的进展,是政府和电力企业最关注的事情。对争议的反思目前对直接交易改革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三个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我国省内直接交易市场客观上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跨省跨区直接交易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选择权,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效率,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我国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改革试点已有十年。目前,全国有24个省(市、区)开展了直接交易改革试点;华中区域范围内的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6省(市)都开展了这项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除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8.
背景:日前,发改委下发《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今年将加快输配电价改革,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和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完善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形成机制,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  相似文献   

9.
开展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是"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售电侧引入竞争、逐步放开用户选择权是国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共同趋势.对我国大范围开展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认识问题、输配电价机制问题、交叉补贴问题、交易配套的市场机制问题以及产业政策的新要求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电力市场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末,大体经历了省级电力市场试点、区域电力市场试点、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和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等阶段。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为标志展开了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本次方案以体制与机制改革并重,提出了建设相对独立的交易机构、开放增量配电业务、培育售电市场等体制改革措施,提出了"三放开"的机制改革措施,抓住了制约我国电力市  相似文献   

11.
日前,发改委下发《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今年将加快输配电价改革,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建设和大用户直接交易试点,完善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形成机制,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其中,对于加快输配电价改革,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主要开展电力输配分开试点。所谓输配分开是指将输电网络与配电网络分开,分别经营核算。  相似文献   

12.
8月8日,国家能源局在其官网发出《关于当前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一下简称《通知》),《通知》中表示,对于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将不再进行行政审批。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通知》的出台有利于电力市场改变统购统销现状,电力市场将更加活跃,资源更加优配,通过改革,电力购销的市场化程度将会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3.
<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源局的组织下,广西3家发电企业日前和6家电力用户与广西电网公司签订电力直接交易三方合同,直接交易电量16亿千瓦时,预计电力用户企业将降低用电成本约3.4亿元,迈出了广西开展市场化电力直接交易的第一步。开展电力直接交易是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高旭表示,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造条件在广西百色、来宾开展大用户直购电,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此次  相似文献   

14.
<正>"云南电改给企业释放了大量改革红利,通过市场化交易节约成本是实实在在的优惠。"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俊杰在接受本刊记者就云南电力市场建设相关采访时坦言,"市场化机制构建的完备和市场交易成功与否是电改的重要体现,这其中用户的体验是最直接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占据云南电力交易市场1/3份额的用电大户,用电成本占到该企业生产总成本的35%以上。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到户度电价格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市场的售电业务都是由传统电网企业经营,除了参与大用户直接交易的用户外,所有用户都只面对电网公司。售电侧改革,就是要在售电环节引入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参与销售业务,从而形成竞争性市场,赋予电力用户自由选择权。近年来,全国各地售电公司陆续成立,形成电力用户向售电公司自主购电格局。由于售电公司电费结算的特点,电网公司在电费结算时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在省电力公司层面组织架构变革、电费结算流程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16.
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全面放开,是对新电改9号文"三放开、一独立"的积极落实,反映出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方向,不仅使得参与电力市场的主体增多,交易电量大幅增加,同时有利于激发市场活跃度,倒逼国内电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并将对电力行业不同环节的市场主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电价形成机制亟待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我国电力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理顺电价机制的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繁重。随着电力市场建设的推进,发、输、配、用各环节的电价机制还需要深入探讨,对于我国电价构成要素,也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国外经验,采集优点,结合我国实际,完善电价形成机制。国外电价形成方式英、美电力市场的交易构建于发电商、售电商、交易商(中介商)与用户之间的双边合同。包括了长期合同(预约合同和期货)和短期交易,甚至可以提前一天双方微调合同内容。这种电力市场交易价格以供需双方合同价为准,电力交割发生的实时价差,双方按合同互相弥补。电网运营者截至…  相似文献   

18.
自1993年以来,笔者在电力部和国家电力公司工作期间,作为工作小组成员参与了电力体制改革的研究和实践.2013年由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主办的《中国电力年鉴》创刊20周年,年鉴编委会决定出刊一期纪念特刊.笔者有幸承担了“2002~2012年电力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章节的起草,该章节在《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1期节选刊载.在文章的末尾,笔者提出了五点期望:第一,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改革电力市场交易模式,从大用户直购开始,逐步放开用户,给用户交易选择权,实现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的直接交易.电网公司改革成为承担输电服务的公共服务性的企业,实行特许垄断经营.  相似文献   

19.
<正>从2002年国家发布关于电力体制与电力市场改革的五号文件开始,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已历经21年。虽然电力市场体系越来越复杂,交易品种更加丰富,交易规模越来越大,但市场机制其中主要是价格机制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交易价格总体上以市场的方式却按政府管制目标或者在较窄的上下限范围内形成。与国外成熟电力市场相比,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呈现特殊的扭曲状态。下面针对六个具体问题提出深化电力市场机制改革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一轮电改启动以来,电网企业面临巨变———输配电价改革全面覆盖省级电网,输配电价监管机制初步建立;售电公司作为市场主体竞相成立,增量配电网投资业务试点进入实操阶段;大用户直接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由计划向市场发展进展显著加快。17家省级电力交易中心成立,交易模式逐步由点对点交易过渡到多对多交易,由双边协商定价方式过渡到集中竞价交易;2017年电改将进入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