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未来的"世界工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以来 ,关于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以及是否应该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我国将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过渡阶段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且我们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也是工业品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品 ,我国完全有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另外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充裕的自然资源 ,按照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原则 ,最适合我国的发展道路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也就是说 ,我们应当逐步地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机电工业》2003,(15):18-20
尽管大多数专家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持肯定和乐观态度。世界银行前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00年版贸易白皮书中曾指出:日本充当亚洲经济领头羊“雁型结构”发展态势已经被打破,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亚洲已经进入真正的竞争时代。新加坡副总经理李显龙在2001年9月《福布斯》杂志举办的企业高层会议上也表示,正如日本在二战后成为“世界工厂”一样,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世界工厂”。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并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经济全球化,我们不但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如果说“引进来”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并拉动了经济的增长,那么“走出去”就是“引进来”的必然延伸,是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制造业是一切物质生产产业的支柱,信息产业与服务产业的设备也需要制造业提供,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可替代的载体和基础。当前,“中国制造”时代正在到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发达国家已将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制造业、改造企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我国要想真正由“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快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造数字化的中国制造业。将于2004年11月4日—9日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数字制造展览会,以“展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代表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方向”为主题,通过展示被称之为“数字化装备”的各种先进设备和被称之为“智能载体”的各种先进软件,给人们带来关于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具体图景,带来称之为“制造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ALL IN ONE)”的先进理念,必将推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明确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从整个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都是经历了工业化阶段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处于加速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在经过20余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创新为中国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21世纪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西方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作为中国的第一个亿吨级煤炭企业,在引进国外大型采掘设备的同时,瞄准世界装备制造业一流水平,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及装备,探索出一条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神东模式”,通过设备升级推进煤炭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安全高效型、清洁环保型和高产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沈晗耀 《董事会》2008,(6):59-61
中国企业可以仿照“苏南模式”,利用自身的低成本,通过高薪或者股权激励的方式,引进掌握世界一流技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将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迅速提高到世界一流,这是企业培养自主研发实力、推动产业升级的捷径  相似文献   

8.
声音     
《中国纺织》2007,(12):144-144
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将会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日前在参加第四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时这样说。他还表示,近年来中国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一大批产品的制造能力迅速跃居世界前列。纺织等行业总体竞争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战后短短三十几年内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赶超,并于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这一过程中,产业政策、技术引进、企业经营成为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三大法宝,三个方面恰恰也是目前中国工业发展亟待加强的方面,是中国离真正的世界工厂的距离所在。  相似文献   

10.
李靖 《中国纺织》2014,(1):93-95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让世界各国为之震惊,难道产业发展进程是可逆的吗?美国这样一个以服务和创新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国家能让制造业回归吗?面对美国呼声愈响的再工业化,让似乎早已稳坐“世界工厂”的中国情何以堪!带着这一系列疑问,笔者对美国的此次再工业化战略进行了探讨,并就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纺织工业与之对比,从美国的“再工业化”深刻反思我国相关的政策措施和产业发展导向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国际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总量扩张,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及其国际影响日益凸显。本文在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基础上.探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全球经济增长、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互动与跃迁.国际分工体系的构成、国际竞争格局变动以及国际和地区经济秩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制造业日益凸显其在世界市场中的重要性的今天,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已成为各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历史上几代“世界工厂”的成长过程及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总结提出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五个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大量的中国现实资料,检验了这五个假设,提出了中国目前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的结论。论文最后提出了中国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基本路径,这就是抓住一条主线、从两个基础起步、处理好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的视野看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世界的视野看,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属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第二轮工业化进程之列。世界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我国仍须完成工业化历史性任务,但可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跟世界制造业基地从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历史趋势相结合,将使我国在21世纪初的20—30年内成为新的世界级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资源和能力有限的条件下,对传统技术和高技术进行选择,是关系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西方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和西方产业技术向中国的扩散,是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各类产业(无论是成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面临着技术进步的艰巨任务。在现行世界经济体系中,高技术的高附加值利益将得到更大的强化;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规模竞争和利润摊薄,使得其附加价值趋向降低;而高技术产业的高增长和高附加值(垄断利润)倾向则将长期保持。在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需要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拓展产业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技术产业链的分解以及各产业间的融合,使得中国在整体工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也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中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实现高技术同传统产业的结合,将高科技注入传统产业,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得高技术的运用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买技术、换技术、学技术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以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阶段,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既要力争有所突破,也要做到量力而行。尤其是要通过科技资源配置体制的改革,形成高技术产业发展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以促进高技术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WTO规则下的中国工业经济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拥有21%世界人口的中国,作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时期,必然产生许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和问题,在主要由发达国家所构造的世界经济秩序中,阻碍劳动力国际流动是合法的,而阻碍在国内地区间的流动则是不合法,这迫使中国只得依赖低价工业品生产和出口来实现经济资源的国际配置,所以,依靠价格优势和进行“价格大战”是中国现阶段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历史性现象和必然过程,加入WTO后,中国工业化的“价廉物美”现象,必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国际化的方向扩展,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地区差距将表现是非常突出。这是因为,中国不可能像其他工业化国际那样把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外化成国际现象,而且,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巨大国家之内的地区差异成为导致“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拥有巨大人口,国土和地区差异,使得中国政府管理经济的“工作量”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所不可相比的,WTO的规则首先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而规范政府行为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缔约方的政府承诺遵守WTO规则,并且在实践中履行所作的承诺;二是缔约方的(中央)政府要能够保土本国的各经济行为人(包括地方政府)都遵守WTO规则。这是对中国政策管理经济的能力的一个很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从高速增长走向和谐发展的中国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因素归结为7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动力;大众消费时代来临,消费需求成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稳定的因素;对外开放的深化,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储蓄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和日益提高的劳动力素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基本要素;技术进步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改革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同时,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失衡的压力、来自分配差距扩大的压力、面临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压力。综观中国经济的全局,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还没有改变,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未来10—15年时期里,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从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看,今后中国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保持和谐发展,更加重视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结构优化,更加重视深层次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看,工业化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起步是一个共同现象.而“血拼”式竞争和政府直接参与的地区竞赛成为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显著特点.从“十五”到“十一五”时期,最大的思想进步就是:认识到仅仅在一般的调节手段和政策设计上进行调整,是不足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的.必须进行发展观念上的深刻反思,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是否能通过树立科学发展观来改变社会价值观,改变竞争和商业文明的基本理念,就成为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十几亿人口参与的工业化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环境的巨大影响是一个极大的人类难题.转变增长方式,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方式推进中国工业化,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而能否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决于能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理论、技术、制度和管理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国外石油石化公司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石油石化公司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采取了诸多发展战略:兼并联合重组,建立战略联盟,产业结构调整,全球化经营,规模经济,技术创新,高效利用天然气,开发石油替代能源,环境保护,发展电子商务等。  相似文献   

19.
韩文涛  张铁军 《河北工业科技》2008,25(3):162-164,180
中国是世界原料药生产大国,中国的药品要走向世界,必须进行国际注册,这对原料药生产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原料药国际注册的现状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美国FDA认证、欧盟CEP认证情况,并同印度原料药国际注册现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碚 《中国工业经济》2012,(5):5-17,121
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世界工业化出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新变化。除了苏联解体这样的政治性事变导致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之外,促使世界工业化基本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首先是国际经济格局特别是产业发展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其中,世界经济重心东移是这一变化的最重要表现之一。中国崛起成为加速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巨大引擎。中国工业化进程不仅表现得惊人的快速,往往被称为"压缩式的工业化",即在一个相对很短的时期内完成其他国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而且突出地具有区别于,甚至是相反于其他国家的许多特点。当前,中国工业正处于进军世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关键阶段。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化而在其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各种结构不平衡现象的历史时期,本质上是一个文明进化的过程。中国工业化过程,一方面是西方工业化技术路线的延伸;另一方面也受到东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因此,中国工业化尽管在技术路线上同西方工业化没有实质性区别,但在体制机制上却有极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既有中国改革开放尚未深化、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的因素,也有许多中国特色因素。当中国工业化进入在30多年辉煌成就基础上继续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历史时刻,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又成为全社会最重要的关注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