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产业网络及其演变模式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产业网络是利用网络研究产业间或产业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新的方法。从纵向看,它表现为产业的链式结构;从横向看,它表现为不同行动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业网络的演变过程与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我们在考夫曼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对产业网络中的关系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得出产业网络关联模型,提出了产业网络演变的模型和其他几种演变模式,并对处理产业网络中的各种关系的战略和政策及其应用作了研究。本文从网络角度研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有关结论对培育新的产业、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网络组织及其惯例的形成--基于演化论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演化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网络组织形成的动态模型。利用演化博弈论研究了网络组织内成员间关系和作用机制的形成过程。认为网络组织的形成是搜寻正收益的理性个体进行自发博弈的结果.基于网络组织成员之间反复行为的历史信息的反馈,形成了网络组织层面上的惯例机制,该惯例机制表现为一种运作机制和惯性作用,维持网络组织处于某一状态。  相似文献   

3.
浙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企业家的视角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企业家对产业集群发展演变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其企业自身较好的经济绩效,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地方主体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浙江集群的案例表明,一方面,地方企业家的行为引发外部效应(即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激励地方持续创新;另一方面,地方企业家通过创建地方产业网络,重新配置地方要素资源,并促进资源、技术与信息在整个地区的流动与传递。地方企业家联盟亦是重要的网络关系,可能导致竞争势力的强弱交替,并引发地区市场结构改变。内外企业家联盟(尤其是与海外投资商的联盟)是推动集群纵深演进的另一重要网络关系,他们共同推动集群技术水平提升、增强集群品牌效益,并引发浙江集群系统效应。  相似文献   

4.
产业网络组织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协调方式,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创新。本文在网络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主体、行为、资源三个网络要素出发,构建了产业网络的组织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嵌入式”、“浮游式”、“主导式”、“群居式”、“竞争式”、“合作式”、“紧密式”和“开放式”八个标准对产业网络进行分类。同时.本文还研究和探讨了产业网络分类体系的动态性问题.提出了“游离态”和“稳定态”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了产业网络分类体系的动态转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竞合关系”表现出“合作关系占主导,竞争关系为辅助”的关系结构;高技术产业集群内部经济主体具有长期合作的主观倾向;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网络治理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从关系结构与网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分析入手,对高技术产业集群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信任文化和声誉机制进行了研究;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体系结构包含五个层次,信任是网络型组织的基本运行机制,建立高绩效网络的最重要的要求是信任或社会认同。信任机制可以降低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高技术产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的网络具有开放性,声誉机制的扩散效应更为明显,高技术产业集群声誉机制的重要含义在于拓展了交易范围与交易空间,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选择,使潜在交易对象可以演变为现实的可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6.
新企业在创建、存活和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嵌入社会关系网络获得资源支持,嵌入产业网络获得产业链分工协作收益。创业网络是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的有机统一体,创业成长过程同时也是对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双重嵌入的过程。基于创业网络中信任关系从情感性信任到认知性信任再到复合信任的演进,新创企业的双重网络嵌入性关系演化呈现出以下规律性:一是由社会网络嵌入向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双重嵌入演化;二是由"交易性嵌入"方式向"关系性嵌入"方式演化;三是由双重网络分离式嵌入向叠加式嵌入演化。新创企业双重网络嵌入演化对创业成长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会形成"创业网络经营成本",政府需要对此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的价值流动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块化网络组织是在价值模块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创造的组织形式,其内部价值流动过程包括价值的创造、转移、实现和分配四个阶段。引导价值的合理有序流动,既是模块化网络组织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形成网络协同效应、增强模块化网络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模块化网络组织能够通过知识创新实现价值创新,其价值创新机制具有边际收益递增性、顾客参与性和非均衡性等特性。网络组织内部成员企业以自身核心能力要素参与模块化分工和模块化网络组织的价值创新,能够形成网络组织整体竞争优势,共同创造和分享网络租金。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两层皮"的问题较为严重,如何有效地进行产学研协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能力提升,已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重点课题。利用系统科学与网络理论,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创新主体知识流动GERT网络的产学研协作模型,研究多知识流动传递参量之间相关参数的函数关系、运算法则、及确定方法等网络模型的解析算法,并指出通过对外生因素变量的集成系数的调整可以实现对知识流动的调控,同时分析了知识流动GERT网络组织机制,以求更好地为产学研协作研制复杂产品,进而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成本的计算中,普通股要求收益率在估算具有重要意义,用股利增长模型估算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式图通过公司收益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建立一种基于市场、产业和公司相互联系的普通股要求收益率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联盟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 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策略。 本文基于网络博弈动力学理论分析企业联盟演化过程, 并结合熵值TOPSIS 算法提出企业联盟博弈模型, 研究在企业联盟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功能。 研究发现: 创新能力是企业在联盟博弈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企业更多关注联盟能否给自身带来收益, 增加联盟收益能促使企业参与联盟; 制造业的企业联盟对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关联影响大, 生产性服务业对单个城市地位和层级的影响力更强; 促进企业联盟对扬州、 马鞍山、温州和徐州等城市融入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集群, 无锡、 常州、 宁波和芜湖等城市融入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浙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产业集群近年来呈现出跨区域扩张的趋势,与此相适应,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也面临着跨区域重构,进而实现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竞争,已不仅是集群产品(服务)层面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依托“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全新产业链的竞争.本文首先剖析了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及其特点,接着阐述了浙江产业集群跨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的动因以及途径,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提升浙江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网络位置如何影响工业发展与空气污染的关系,本文针对我国23个工业细分部门,采用网络分析方法,依据部门网络位置将其分为3组,继而分别采用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法分析工业部门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工业部门人均工业产值越高,造成的空气污染越严重。(2)网络中心的部门,增加研发经费可减少空气污染;而非网络核心的部门,结果相反。(3)与其他产业联系紧密的部门,其单位产值造成的空气污染相对更严重。  相似文献   

13.
施氏“产业微笑曲线”认为在成熟的产业经济中,能给产业带来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是研发设计和销售品牌环节。然而,随着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各个环节形成了大量相对独立厂商,那么原来仅仅依靠技术创新的成长范式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产业经济形势的发展,所产生的附加值也没有原来那么高。那么,产业经济需要新的成长发展范式,即企业之间根据不确定性组建产业网络,依靠互补性资产和持续创新实现产业经济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地方产业网络为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其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在全球价值链中与区域外的经济行为主体积极互动,并实现升级。在这种研究视角下,本文首先界定了价值链治理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阐述了全球价值链治理的主要类型,以及价值链治理对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影响。并在调研的基础上,以嵌入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的浦东集成电路(以下简称IC)地方产业网络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了全球IDM公司的治理行为对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价值链治理者——全球领先公司,对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推动或阻挡,决定于地方产业网络的升级行为是否侵犯了其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决定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类型”。这一结论是对国际研究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仍面临着“高端产业,低端技术”的发展困境,如何突破产业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是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前瞻性技术的核心环节,中国正在兴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航空高技术产业园等跨组织知识集成平台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本文依托跨组织知识集成平台探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构建了创新主体间的灰靶双边匹配模型,并采用平衡计分法建立了以创新能力为重要衡量标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可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如何冲破"瀑布效应"的难题。本文建立了一个价值网络分工深化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分工水平是产生瀑布效应的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要突破瀑布效应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必须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组建立自主发展型的价值网络,推进分工深化,才能摆脱价值链被俘获的处境,掌握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权。本土的产业链系统集成商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需要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选择具有一定分工迂回程度的产品,发挥分工带来的新比较优势,才能逐步实现资源和能力的积累,最终获得竞争优势。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政府政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Within the industrial network approach, new business formation is a cumulative process of relating the new business to the existing business network over tim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literatures on industrial networks and projects (management) to explore the role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temporary) inter-organizational projects in the embedding proces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embedding in a network of a new project-based firm that went from being a new entity to becoming capable of taking a stronger network position by 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projects as embedding tools. Embedding of the new firm in the business network required the combining of different but complementary types of projects to build a stronger network position. We find that (temporary) inter-organizational projects are tools for embedding the firm in a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projects can provide the firm with opportunities to both discover and develop not only its own resources but also the resources of others, leading it to change perceptions and principles on what resources are useful to access and who possesses thos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碳排量控制与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压力下,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制高点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点。文章从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以生态、低碳理念为指导,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与生态效率、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的,构建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并以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为例,对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网络租金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交易成本经济学为考察网络组织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它并没有给网络组织问题分析提供一个合理的答案。本文从租金的角度对网络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对租金理论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租金概念。在分析网络租金形成机理时,除给出了一个总括性的网络租金构成模型外,还分析了网络租金的来源效应,即通过与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相比较,指出网络组织除了节约交易费用之外,还从资源互补效应、知识与规模外部效应、市场控制放大效应等方面形成交易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