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矿产开发负效应与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产开发的负效应是指采矿活动造成的资源生态环境损失,主要表现为资源耗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区域发展能力下降等。本文基于矿产开发的负效应,初步构建了矿产开发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应采取资源补偿、生态环境补偿与矿区/区域补偿,实行防范性补偿、即时性补偿与修复性补偿,实施实体性补偿、功能性补偿与价值性补偿。不同的补偿类型,其补偿主体、客体、原则、标准、方式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遵循立法约束、政策引导与行政监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补偿运行模式。建议开展矿产开发的资源环境补偿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形成部门间协调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矿产开发生态环境补偿的监督和评估。  相似文献   

2.
浅析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在煤炭被大规模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矿区居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调整生态损害与保护的关系,加强矿区环境管理,加速矿区生态修复,是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其在煤炭资源开发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实践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碳汇交易机制在西部生态补偿中的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瓶颈日益凸显,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及项目专项资金实施补偿,但市场化补偿长期缺位,补偿远远低于生态效益产品的成本.碳汇交易的市场化机制,给西部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确立,提供了新范式.文章从碳汇交易发展前景,结合西部的碳汇存量及生态补偿现状,分析了西部发展碳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陕北地区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尤其是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特色,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国内唯一正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有力拉动陕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但由于资源的长期开采,当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如何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成为了一大课题。我们认为若能从法律上构建一套有序的法律机制,通过法律手段将生态补偿制度肯定下来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最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缘相接,拥有着共同的生态环境,区域内每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恶化势必会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为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必须开展跨区域横向生态补偿以及生态项目合作。本文通过引入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在京津冀地区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核算的基础上,计算了各省市2004~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受力,设计了一套适合京津冀发展的横向生态补偿核算体系,并构建京津冀横向生态补偿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是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类型,是人类生存的命脉,也是生物系统循环"营养剂"。但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粗放型经济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性影响,也包括地表水资源系统的紊乱。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推动下,我国政府积极作为,以生态补偿考核机制为切入点,对我国的地表水水质生态进行了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山西省晋中市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其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生态补偿考核机制的实践情况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与挑战。煤炭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出废气、废水、粉尘等污染物,使矿区及周边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居民生活环境严重污染,与此同时,矿区生活及生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需协调发展,并最终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产业生态管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症结在于产业生态管理 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然而,矿区传统发展模式是“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这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模式虽然使矿区经济总量得到了迅速提高,但却带来大量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由于矿区产业单一造成矿区就业的局限性,更为突出的是由于对矿区生态环境管理不当所产生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相似文献   

9.
浅论生态补偿的本质——兼论《生态补偿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虽然备受关注,但是各种争议也不绝于耳,究其实质,是人们对生态补偿的认识存在分歧。本文从要素补偿的二重性出发,探索生态补偿的特殊性,总结归纳生态补偿的本质,并据此对生态补偿的相关问题,尤其是相关立法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煤炭矿区生态恢复成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极少数几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的煤炭矿区生态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问题,煤炭矿区的生态恢复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本文将现有的煤炭矿区生态恢复技术加以总结,进行了煤炭矿区生态恢复的成本研究,提出了原有使用价值和转换使用价值生态恢复类型下,煤炭矿区生态恢复成本的不同组合.从而为煤炭矿区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建立可供参考的成本预算模式,促进煤炭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煤炭税费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从煤炭企业税费负担、国内外资源税费体系差异以及煤炭与其他行业税费制度比较等角度出发,指出环境税收在煤炭开采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完善煤炭资源税细则、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对部分行政性基金和收费予以清理取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矿产资源开发在为国家提供大量能源与原材料、创造巨大物质财富、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巨大能源保障、为矿区人民提供脱贫致富机遇的同时,也给矿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与污染。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非常明显,所以对矿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成为矿区生态研究中最早开展的领域之一。其过程经历了从最初关注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逐渐发展到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煤矿的开采中,沉陷是常常发生的一种情况,沉陷区的治理工作不仅仅关系着矿区的生态环境,也关系着整个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本文主要探讨煤矿开采沉陷的环境效应以及具体的生态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4.
煤炭矿区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产业链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煤炭矿区是由于煤炭资源开采加工行为而形成的持续具有共同经济特性、社会功能和环境属性的经济地理区域。在煤炭矿区中,煤炭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和支持本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煤炭矿区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国煤炭矿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尖锐复杂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但是煤炭型项目的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制约着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煤炭型项目环评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经济评价力度不够,不能有效保护矿区的生态环境。因此,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该方面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煤炭矿区的大气、水资源和土地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逐渐成为影响矿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矿区生态产业链理论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矿区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改善生态环境。文章以超化矿区为例,根据煤炭生产特点,对矿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延伸和优化,并对延伸后的产业链结构进行了相关的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7.
神东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东矿区是我国重点规划建设的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其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匮乏的水资源对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制约,统筹规划和保护好矿区生态环境,是神东矿区开发中需要长期面对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治理规划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有效解决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分析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并研究如何开展矿区分区建设与布局,为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五九矿区总体规划项目布局、矿区所属生态功能区划、并结合矿区受开采沉陷影响的特点,提出矿区生态综合整治区划及各分区对应的整治措施,并对矿区生态恢复补偿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医疗保障作为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河北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问题、资源浪费及覆盖面不够广的问题、医疗费用补偿问题、信息管理系统整合问题等。本文在借鉴山东省及重庆市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助推河北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