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发布的《2017年30个省份排放清单》中新疆各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以及《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中新疆2017年投入产出数据,使用EIO-LCA(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对新疆各产业间生产链隐含碳排放进行分析,测算由最终需求导致的碳排放总量,并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新疆各产业的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各产业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高耗能行业,包括电热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化学工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大的产业,占比达到35.92%。进一步对建筑业隐含碳排放来源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生产链中的电热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排放量对建筑业隐含排放量的贡献最大。(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国内省外流出消费需求导致的碳排放占比最大,达到52.9%,证实了新疆处于省域碳排放净调入的地位。(4)新疆减排潜力最大的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电热生产和供应业,属于第1减排潜力。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降低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耗、提高工业电气化水平、加强省域间...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消费碳排放和国际间碳泄露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构建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我国8个地区的消费碳排放,分析生产分割条件下区域间贸易对各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年消费碳排放较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区域,同时单位GDP消费碳排放的地区差异远远小于单位GDP生产碳排放的差异.通过区域间贸易,全国形成了“西部→中部→东部沿海”输出隐含碳的空间格局,这说明中西部区域实际上承担了东部沿海区域消费的外部性.因此,应通过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政策、扩大碳排放交易的范围和规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等措施,降低中西部碳排放量,缩小与沿海发达区域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行业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煤炭行业必须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符合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分析我国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及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两大目标下碳排放及相关行业面临的挑战,探讨煤炭行业未来发展路径及对策,以期为制定煤炭行业未来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暖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降低碳排放的关键是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客观准确的找出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制定碳排放政策的关键。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投入产出表,利用结构分解模型(SDA)对中国碳排放量变化进行研究,从能源结构效应、碳强度效应、投入产出技术效应和总量效应4个方面对碳排放量变化进行分解,得到结论:4个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于中国碳排放量变化,不同行业对各个效应的贡献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各省份碳配额分配问题是我国碳交易全面启动后面临的一大难题,并且在“双碳”目标的强约束下,明确和厘清各省碳排放转移路径对地区实现碳减排战略至关重要。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省域碳转移规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刻画了碳转移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进一步探讨碳转移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7—2017年,中国省域碳转移规模呈上升态势以及显著的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净碳转出省份多为能源富集型省份和制造业工业大省,净碳转入区域多分布在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2)省域碳转移空间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弱稳定性特征;块模型结果表明中东部省份扮演着“桥梁”作用,中部地区和西南区域发挥着“双向溢出”作用。(3)QAP回归结果表明,经济水平和投资消费结构相似的省份之间较易发生碳转移,且环境路径依赖是影响省域碳转移网络结构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作为我国首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7个省市之一,将肩负起我国中部地区的低碳示范的任务和责任。对碳排放总量目标进行预测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础工作,是确定配额的前提条件。以2007年湖北省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的混合能源经济模型,对2013—2020年期间湖北省在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和低碳技术发展模式下的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强度以及由能源消费引起的CO2排放总量和由水泥生产引起的CO2排放总量等进行了预测,以此作为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总量目标设置的参考依据,并为湖北省低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为视角,通过核算产业部门的关联碳排放来划分产业部门的碳排放责任。将产业部门间的关联碳排放分为前向关联碳排放、后向关联碳排放和自我关联碳排放,以内蒙古产业部门为研究样本,对各产业部门2012—2016年的碳排放进行统计核算。通过直接碳排放的核算明确了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0个产业部门为内蒙古地区的主要碳排放源,通过前向关联碳排放的核算明确了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14个产业部门为内蒙古地区的主要消费关联碳排放责任主体,通过后向关联碳排放的核算明确了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8个产业部门为内蒙古地区的主要生产关联碳排放责任主体。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最后针对如何控制内蒙古地区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根据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我国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直接能耗、间接能耗和完全能耗及单位产值的直接CO2排放、间接CO2排放和完全CO2排放,并由此将29个产业部门进行归类,发现中间产品的投入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导致了大量的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CO2排放,最后提出实现“减物质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工业行业是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不同行业因产品类型、工艺水平等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碳达峰阶段。本文以传统工业城市七大产业链108家企业为例,运用LEAP模型,研究碳达峰目标约束下七大产业链2030年前碳排放特征与碳达峰模式,揭示不同行业碳达峰规律,明确行业碳达峰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显示:碳达峰约束下,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碳排放应持续下降,钢铁行业“十五五”期间能效指标达到先进值,水泥、玻璃行业需要在2025年能效全部达到标杆水平,尽早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拉动城市如期达峰;化工产业链中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已经达到先进值,可以作为重点发展行业;农产品加工及食品产业、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可以按照现有模式承接产业转移,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研究成果为高水平推进传统工业城市绿色低碳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2007年地区经济投入产出表及其生命周期评价(EIO-ICA)模型,构建江浙沪3地的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矩阵,从直接排放和隐性排放2个视角分析碳排放在部门间的分布结构.结果表明:(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直接排放量最大;(2)工业的隐性排放量最大,且其隐含排放量主要源自生产链中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上海为碳排放净输出地区,江苏为碳排放净输入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碳排放“双控”背景下的产业减排结构和关键路径,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通过构建SPA模型,从终端需求、行业结构、生产层级和传导路径4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碳排放变化趋势并筛选减排贡献最大的关键碳减排路径。结果表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居民消费支出和出口是实现碳减排的最主要需求,其中居民消费支出引发的碳排放路径具有更大的减排潜力;碳排放“双控”政策的碳减排作用以间接碳减排为主,且减排效果随着生产层级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碳减排贡献程度较高的行业集中于电力、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因此,为提高碳排放“双控”背景下碳减排举措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应充分把握利用减排作用在生产层级和产业链上分布的差异性,发挥终端需求驱动行业间协同减排的作用,针对性地探索差异化碳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总目标。这对现代煤化工行业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实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现代煤化工行业作为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行业,在国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最有可能首当其冲,成为靶心。首先,现代煤化工是碳排放大户,排放总量随着产能的扩大还在同比例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3.
<正>从行业趋势看,智能建造是我国建筑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超过50%,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60%-80%,建材生产的碳排放占20%-40%,施工过程占5%-10%,建筑业低碳转型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影响力、感应度系数以及投入产出局部闭消费模型,定量研究了我国电力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及各行业生产的拉动和推动情况,并测算了我国电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电力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推动作用在42个行业申位居第3位;受电力工业拉动和推动作用较大的行业主要有资源性行业、设备制造业、原材料及能源加工行业;电力投资带动的增加值累计占当年GDP的3.39%,其中间接效益是直接效益的48%,带动的劳动者报酬占当年全部劳动者报酬的3.05%,带动的生产税净额占当年全部生产税净额的3.65%: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隐含碳排放转移特征。为明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后相关国家碳排放变动,以2012年、2020年世界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表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联动网络结构模型,探索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隐含碳排放流动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碳排放空间格局保持稳定状态,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印度稳居隐含碳排放高位;中心国家的入度指标在2012年与2020年前后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主要集中在中国、孟加拉国、印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以色列;整体碳转移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形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带北线和南线是碳排放量较大的区域,大部分国家通过与核心节点的联系向中心靠拢。  相似文献   

16.
<正>抢占碳减排量交易市场高地,通过企业碳减排量的交易促进企业控排降碳是“双碳”实施路径上的必然调控手段。国务院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中指出,要求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是未来治理工作的主要思路,地方碳排放“双控”模式与机制亟需创新。  相似文献   

17.
正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作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兴未艾。碳交易作为舶来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多年。自2005年欧盟启动全球首个碳交易市场以来,国际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其中,主要碳交易市场包括欧盟、美国加州、新西兰、瑞士等。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居民的节能和低碳意识不断提高,然而真正实施低碳行为的却要少得多,出现了"意识向行为转化难"的问题。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深度访谈资料的实质性编码和理论编码,界定了家庭能源消费中碳锁定现象的基本概念,发掘出高碳能源消费结构难以改变、高碳能源消费方式内在惯性及高碳消费环境路径依赖3种碳锁定表现形式。在概念化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了家庭能源消费中碳锁定形成机理的理论框架,提炼出家庭减排的障碍因素:消费主体因素、经营主体因素和行政主体因素。基于此,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居民层面提出了解除家庭能源消费碳锁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8个行业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碳排放和就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检验,选取变系数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碳排放强度和就业结构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2)就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显著,其中,影响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该行业就业比重每增加1%,会使得该行业碳排放强度增加8.11%;(3)中国碳排放的行业差异显著,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自发碳排放强度最大,其次是制造业。  相似文献   

20.
文章测算了河北省1980~2009年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并对其进行了分解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碳排放量环比增速进行了不同种类化石能源的分解测算;第二,基于LMDI指数分解法对碳排放变动量进行了四种效应分解,分别为:碳强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并从效应贡献量及贡献率两方面分析了其时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北省1980~2009年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一直趋于上升,煤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环比增速变动相对平稳,石油、天然气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环比增速变动幅度较大。对碳排放变动量的效应分解方面,经济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变动量的作用显著且贡献率较大,碳强度效应和人口效应对碳排放变动量的作用不够显著且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