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系统由前置放大器、带阻网络和数字幅频均衡器3大模块组成。前置放大器采用集成运放组成的多级同相比例放大电路达到增益要求;带阻网络通过调整电路部分参数完成衰减要求;数字幅频均衡器采用集成了A/D、D/A、比较器、定时器、片上Flash存储器的SoC单片机最小系统实现幅频均衡。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量热分析化学放大方法及技术进行的分析,是通过提高选择性等多个角度,在富集等方面展开的。待测物浓度的提升,实现反应焓变的提升,进而实现富集。热焓放大的实现是由级联反应实现的。化学放大方法是放大热焓的有效方法,也能对热分析系统进行合理改善,从而提高现场量热分析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几种通过传感器在线测厚仪器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发展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指出,提高测厚仪器的精确度以及各种测厚仪器的配合使用应成为厚度测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李宁 《化工管理》2013,(8):209-209
本文通过水热的方法合成了基于4-甲酸吡啶和草酸的Pb的3D配合物,并对其做了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热失重分析,荧光分析的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研究表明铅采用的七配位的"全球型配位模式"[1-6],晶体学独立的铅中心通过4-甲酸吡啶拓展成"梯子状一维双链结构"[7],然后通过草酸的螯合与桥联作用沿两个方向拓展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石灰中各物质含量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石灰成分,目前在我公司得到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Minitab软件对测厚仪偏倚、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等5个方面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快速、便捷、准确地判断测厚仪的准确性,为保证测厚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影响超声波测厚仪测量示值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从测厚仪探头磨损影响的角度,对测厚值进行修正,排除探头表面磨损对测厚值真实性的影响,保证了检测数据的质量,提高了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在经典控制理论中,传递函数方框图化简的常用方法有等效变换法和Mason增益公式法。对于复杂系统的传递函数方框图,等效变换法化简步骤繁琐,Mason增益公式法根据信号流图求传递函数不易理解。提出了一种传递函数方框图化简的解析办法,该方法用解析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表示系统输入、输出的关系,是等效变换法和Mason增益公式法的一个很好补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离心式喘振影响正常工作的问题,运用折线函数确定防喘振线及比例增益的自整定运算,用HY1054模块控制循环阀的快开慢关,实现离心式压缩机在线运行防喘振控制,防喘振功能在CS3000系统中能实现,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对工作一家庭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使得已有的工作一家庭增益理论模型不再适用。据此,本文深入剖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工作—家庭关系的新特点以及现有工作一家庭增益理论模型存在的主要缺陷。基于边界理论,从人与环境匹配,即“供需均衡”的视角出发,分别以工作弹性意愿和工作弹性能力,以及家庭弹性意愿和家庭弹性能力为关键变量,构建了工作对家庭增益二维模型和家庭对工作增益二维模型。在这两个二维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括16种不同水平与不同质量的工作对家庭增益和家庭对工作增益组合状态的工作一家庭增益方格模型。员工在16个方格中所处的位置能够发生移动,而移动互联网增加了他们移动的契机和频率。基于工作—家庭增益方格模型,本文进一步认为,企业在对员工的工作—家庭增益进行干预时,应以帮助处于“非理想方格”的员工实现向“理想区域方格”的转化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氮化镓固态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利用模拟预失真线性化技术,设计出一款新型线性化器,将其用于氮化镓固态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驱动模块,并增加温度补偿方案。通过使用多管级联方式增强二极管非线性特性,并对二极管管座电路进行优化设计,将射频接地与直流接地分离,使用电磁仿真软件对线性化器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实物加工后进行测试,可实现增益幅度补偿范围0.9~7.6 dB,相位补偿范围9°~40°,对比相关文献,分别提高了1.2 dB和12°。线性化驱动模块与目标放大器级联测试,在29 GHz饱和功率回退7 dB时,三阶互调改善7.07 dB,性能优异。所设计的预失真器可改善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提高卫星通信系统性能,对卫星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三种磁放大器的电流放大倍数进行了分析,利用磁路与电路的对偶原理,给出了磁放大器的框图及电流放大倍数的统一表达式,并利用磁路定律对所求放大倍数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前集成技术飞速发展且集成芯片已被广泛应用 ,为了充分利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两个运算放大器性能互相匹配的特点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合理使用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几种技巧。其中 ,利用集成在一个硅片上的两个运算放大器的输入失调电压极其温度漂移相互补偿的原理 ,组成了失调电压极低的运算放大器 ;根据输入电阻的自举扩展原理 ,利用集成在一个硅片上的两个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反向比例运算放大器具有很高的输入电阻和较高的电压放大倍数 ;根据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方式 ,利用集成在一个硅片上的两个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差动输出运算放大器 ,最大线性输出电压范围比一个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最大线形输出电压范围大一倍。且适用于不接地负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商场的热量特点讨论了约束条件和影响因子,模拟了动态冷负荷变化规律,给出了多台冷水机组优化配置方法及商场空调系统优化方案,并与原静态冷负荷法设计的空调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可节约36%左右的机组装机容量,减少设备装机容量5 000kW。经过1个夏季的运行证明本优化设计可满足商场使用要求,并达到了良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提出1种以MCS-51单片机为核心,集微电子、光电检测及电感检测技术为一体的面积测量方法,介绍了它的设计、组成和故障诊断方法,指出其采用容错技术、自校正技术和抗干扰技术后具有测量精度高、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且少量传感器出现故障时不影响测量精度,适用于测量皮革及其他不规则片状物体的面积。  相似文献   

16.
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永磁转子偏转式三自由度电机的驱动系统。在对电机工作原理及转子磁场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电机定子线圈的通电策略,设计了分别基于单片机、L298N和霍尔传感器的控制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位置检测电路组成的驱动系统。通过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完成了驱动器的设计,实现了电机的三自由度运动。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extract empirical knowledge from R&D, patent, and business literature compilations to help compose an innovation system model. It adapts the key elements and dynamics of ‘technology delivery system’ modeling to a given Newly Emerging Science & Technology. We present a 10‐step analytical approach to help characterize the technology, gauge its state of development, and depict the socio‐technical system institutions and actors. We apply this to the case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DSSCs). A new ‘cross‐charting’ method appears effective at associating novel technology‐enabled capabilities to gain functional advantages, and to link those functions to potential applications. The resulting systems model can help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 decision makers grasp key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and how these can be tuned to enhance the prospects of successful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8.
系统分析了石油工程监督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对系统进行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并根据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系统实施,在中国石油内部网络实现了石油工程监督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介绍的KBD-4型杂散电流监测仪是针对煤矿井下杂散电流的特性而开发的专用仪表,它的研制成功为煤矿井下杂散电流的防治以及提高矿井的安全,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 Despite the growing use made of performance-related pay schemes, their true impact remains sadly under-researched. This article, a case study of the scheme introduced into the Inland Revenue in 1988, and typical of recent UK public-sector schemes, is an attempt to reduce the area of mystery.
We assess the scheme by its likely impact on employee motivation, which we gauge through a variety of employee and management opinions and attitudes, as expressed in more than 2000 responses to a questionnaire. Our conclusion is that, although the scheme was thought by staff to have a number of virtues, it was very unlikely to have raised employee motivation appreciably; it may indeed have been demotivating on balance. We also consider the likely reasons for this result.
If the scheme did not improve employee motivation, it is hard to see how it could have enhanced employee performance. The study has potentially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seeking to improve the functioning of the public sector through performance-related p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