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本文采用熔盐法在较低的温度下成功合成了掺杂稀土离子的磷酸盐纳米发光材料——LaPO4:Eu3+。并对所得纳米发光材料的性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波法快速简便地制备了SrAl2O4:Eu2+,Dy3+长余辉发光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ESEM)和荧光光谱(PL)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分析了助熔剂H3BO3的加入对SrAl2O4:Eu2+,Dy3+材料结构和余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稀土掺杂的纳米发光材料进行了研究,并对稀土掺杂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介绍了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通过镧/氮两种元素对纳米二氧化钛(Ti O2)进行了改性,并利用镧/氮复合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染料在可见光下进行了降解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掺杂剂配比、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对催化剂的光催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制备得到镧/氮复合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进行了染料脱除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浓度、亚甲基蓝浓度、O2含量、p H值等是影响染料在可见光下光催化降解的主要因素,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镧/氮掺杂的光催化氧化降解率较高。同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扫描电镜图谱(TEM)表征了光催化剂的微观性质。根据此结果,推断本研究制备的镧/氮复合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是混晶型的光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叶清杰 《化工管理》2013,(6):162-163
针对目前半导体照明发光二极管中红色荧光材料发光性能存在的在近紫外区激发的光效不高,稳定性差,在制备和施用的过程中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缺点,本论文立足实验室现有条件,旨在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Eu3+激活钨酸盐荧光粉(Sr9Gd2W4O24:Eu3+),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等表征,以求合成适合近紫外荧光转换型LED用的新型、高效、稳定的钨酸盐红色荧光粉。结果表明:合成的钨酸盐红色荧光粉均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优良的光致发光性能,是适合被~395nm附近的近紫外光激发的优良红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6.
丁涛 《化工管理》2023,(2):137-139
文章运用3MRA模型,对废矿物油中8中污染组分在场地堆存时安全浓度阈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场地对苯并(a)芘、二苯并[a,h]蒽、Zn和甲苯的防护效果较好,Pb和Ni2+安全浓度阈值较高,而苯和Cr6+的安全浓度阈值分别只有34μg/g和4μg/g,且浓度阈值的升高对人群保护比和保护概率影响较大,故在案例场地需要重点关注苯和Cr6+的浓度变化,并制定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较早的自发光材料,可以追溯到居里夫人发现的镭元素,它称之为第一代自发光材料,具有一定的辐射性;第二代自发光材料,即传统的硫化物荧光材料,由于其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害性、放射性,以及发光亮度低和持续时间短等缺点,而使其应用领域受到局限。第三代蓄光型自发光材料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与前两代相比,这种材料具有无毒、无放射性等显著优点。目前生产的发光材料主要分为自发光型和蓄光型两类,自发光型发光材料的基本成分为放射性材料,不需要从外部吸收能量,无论黑夜或白天都可持续发光。但是因为含有放射性物质,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所以…  相似文献   

8.
研究化探样品中As、Sb和Bi在测量过程中的优化方法.通过分析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As、Sb、Bi时常见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对消解样品方法选择,酸用量及还原剂浓度的确定,开展一系列实验,确立较合理的测试条件,准确度及检出限大大改进;为化探样品As、Sb、Bi的准确测定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稀土发光材料由于其本身的性能优势,逐渐成为发光材料科研领域的研究重点。文章对溶胶凝胶、固相法以及水热合成法三种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方法进行合理分析,提出该材料在照明设备、特定项目检测以及基因工程、矿物开采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方式,以期为我国稀土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10.
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NTR)是一种能够催化硝基芳香化合物为芳香胺的还原性酶。NTR在NADH的存在下,可以有效地还原硝基为羟胺或氨基。在缺氧条件下,可观察到细胞内NRT的过表达,在实体肿瘤中,NTR的过表达与低氧状态有关。由于近红外荧光探针具有生物自发光弱,且可实现深层组织成像的优点,近红外荧光探针检测NTR成为当今社会和医疗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从不同检测机理介绍近两年近红外荧光探针检测NTR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近红外光谱是一种分辨率高、速度快、检测容易的新型分析技术,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定性和强度定量进行检测。利用化学计量方法将检测物的成分浓度或性质和近红外光谱关联建立光谱数据库,从而实现近红外光谱无损快速检测和在线分析的应用。目前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近红外光谱设备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对我国近红外光谱设备的应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三氧化二锰粉体、氢氧化锂、三氧化二铬以及硫化钠为原料,采用水热反应法制备了掺杂铬或硫的层状锰酸锂.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衍射能谱分析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r3+(或S2-)的掺杂随着掺杂比例的增加,掺杂现象越明显,并且是最有前景的具有较高的容量和稳定的循环性能的正极材料.利用水热法用合适的元素及合适的剂量对层状锰酸锂进行掺杂制备,能够稳定其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对SrAl2O4:Eu2+,Dy3+表面进行硅膜和铝膜包覆,制成硅铝二元膜包覆SrAl2O4:Eu2+,Dy3+荧光粉末,将该荧光粉末配制成小颗粒悬浮液后,应用于疑难复杂客体表面潜在手印的显现。研究表明,硅铝二元膜包覆SrAl2O4:Eu2+,Dy3+荧光悬浮液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能够发射出明亮的绿色荧光,显出的手印纹线清晰连贯、细节特征明显,且在撤去灯光后能够持续发光,可以消除客体背景色的干扰。该悬浮液对常见渗透性客体、非渗透性客体、陈旧手印和水浸客体表面潜在手印均具有良好显现效果,特别是对背景颜色复杂、具有自体荧光的客体,其长余辉特性能够实现手印的无背景显现。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沥青路面材料的减振降噪性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对现有沥青材料进行改性优化。选用硅藻土和玄武岩纤维作为改性剂对沥青材料进行复合改性,依据孔隙率、阻尼比、矿料间隙率、吸声系数、流值变形量、马歇尔稳定度、沥青饱和度7个参数确定复合改性沥青材料的配比,制备出硅藻土与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材料。分别对硅藻土单掺杂沥青材料、玄武岩纤维单掺杂沥青材料和硅藻土与玄武岩纤维复合改性沥青材料进行了力学特性试验,分析其物理性能,并对不同沥青混合料的减振降噪性能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硅藻土和玄武岩纤维复合掺杂最佳配比:油石质量比为5.5%,玄武岩纤维掺杂比为0.3%,硅藻土掺杂比为7.5%。复合材料的减振降噪性能优于普通沥青材料,与其相比,最优配比下的新型复合材料吸声系数峰值高出38.89%,吸声系数均值高出30.30%。复合改性沥青材料具有良好的减振降噪性能并且具有显著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研究结果可为同质路面材料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对于提高道路的服务能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废旧锂片为锂源,分别采用水热煅烧和高温煅烧的方法,制备出了含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利用XRD,SEM等技术对样品晶型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具有较好的晶型。水热煅烧法得到的样品呈棱柱状,高温煅烧法得到的样品呈不规则颗粒状。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水热煅烧法制备的样品具有更高的放电容量。  相似文献   

16.
稀土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工业领域中更是有着"工业维生素"的美誉,稀土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由于其在化工、陶瓷、医疗等诸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使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与应用成为一大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文章深入剖析稀土发光材料所具有的发光机理,并阐述其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光致聚合物材料的光化学反应和聚合过程的基本理论,单色光致聚合物材料研究进展,阐述全色光致聚合物材料的实现方法,包括色素类染料共敏化法、铵盐-卤化物-色素类染料复合法、金属离子掺杂法以及无机粒子掺杂法。  相似文献   

18.
<正>2006年以来,浙江绍兴柯桥供电分局根据不同层面的客户业务需求,在全省电力系统内率先推出了"3+3"客户经理模式。即针对企业大客户、城区客户、农村客户3个不同层面客户,先后推出VIP客户  相似文献   

19.
在磷石膏基新型胶凝材料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磷石膏这一固体废弃物的活性较低,在水化反应过程中基本上属于掺杂物,对新型胶凝材料的强度基本没有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胶凝材料的强度,需掺杂一定的外加剂来提高胶凝材料的强度,以达到矿山充填的要求。试验主要添加了三种外加剂,即生石灰、氢氧化钠和无水硫酸钠。通过强度正交试验研究,可得出三种外加剂的最佳掺杂量,同时研究了磷石膏对强度的影响及最佳掺杂量。  相似文献   

20.
发光材料作为器件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以铱为内核的有机电致磷光材料。OLED产业将新型的平板显示技术运用其中,从而提升自身的发光效率。文章将以OLED的铱类有机电致磷光材料进行分析,找出工作原理中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