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解读作家李佩甫先生《生命册》中的人物形象形成原因:老百姓在国家历次历史探索中的命运沉浮,应对政策的智慧;人们抓住改革开放的努力奋斗与蜕变;作家个人的阅历及心路历程与探究生命真谛的创作意图紧密相连。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功力的体现,透过人物我们感受到历经挫折每个人都找到了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解读了莫言《蛙》中的主人公万心的信仰与人格。认为万心即"姑姑"这一人物及善良的人们,在文革时期饱受苦难,在计划生育时期饱受争议,却千难万险不弯腰,小说彰显了她们强悍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操守,鞭笞了历史潮流裹挟的形形色色的投机者与社会渣滓。  相似文献   

3.
莫言小说中突出的历史是与人物的感觉化生命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消融在日常生活中而不能被感知与接纳,人们以保持某种纯真美好的生命姿态拒绝历史对命运的制约,历史无法内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只能在言说与记忆中不断地被重演与改写。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人物之一.但出乎意料的是,面对媒体的采访,莫言几乎做到了“莫言”.  相似文献   

5.
陈少萍 《新西部(上)》2007,(6X):188-188,191
莫言小说中突出的历史是与人物的感觉化生命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消融在日常生活中而不能被感知与接纳,人们以保持某种纯真美好的生命姿态拒绝历史对命运的制约,历史无法内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只能在言说与记忆中不断地被重演与改写。  相似文献   

6.
陈谦 《新西部(上)》2007,12(7):143-144
该文主要从人文理论的角度出发,从杀戮弱小生命、助纣残害百姓、复仇累及无辜、处置淫妇残忍四个方面对梁山人物残害生命的行径进行暴露、分析,进而以李逵为典型,揭露其行为本质,从而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讨、关怀与尊崇.  相似文献   

7.
《蛙》讲述了在公社医院从事助产士工作的姑姑的故事。莫言用人物的器官来给人物命名,这当然也是他给小说增添戏谑成分的手法。莫言的小说叙述从不枯燥,他时刻都在追求诙谐的情调。莫言写实功底原本就非常精当,那些故事过程被他刻画得细致而自然,那些生活的困苦和戏谑的欢乐始终洋溢于其中。从总体上来看,莫言这部小说与他过去的汪洋恣肆的语言挥洒式的叙述大相径  相似文献   

8.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对于特定时代背景的描述,有对于人性扭曲的批判,也有对于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特点的关照.分析主人公黑孩的童真与病态,揭示了黑孩对于命运抗争的无力以及对于生命的坚持,体现了莫言与黑孩形象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将夸张的想象与质朴的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激情四溢的诗性笔触游走于阴阳两界,以佛教六道轮回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农村的时代缩影,作者莫言将戏虐的口吻融入对历史苦难的理解当中。历史无法改变,渺小的个人只有顺从。  相似文献   

10.
白珊 《魅力中国》2014,(14):86-86
莫言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特征,成为其作品一个典型的特征。在莫言的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特征不仅体现在叙事结构和语言上,还体现在狂欢化人物的塑造。莫言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特征,从本质上看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与人道主义,正体现了理性的高扬与野性的人文情怀,使莫言在叙事实践和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给读者带来另类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1.
一、把握人物性格基调: 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说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多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可见的,具体的舞台、银幕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使我们更亲近、更理解他.所以,理解人物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演员是在分析、研究了整个剧本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地坛是史铁生永恒的对话者、启示者.<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历路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戏剧表演过程中,要想把剧中人物演好,必须深刻理解剧中人物.也就是说,只有正确把握理解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性格变化.才能正确生动的表现人物,塑造出更丰满,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么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剧中人物?本文就此话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在我国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应做到: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教育;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关注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真正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建立在对大学生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反思高校因对人文关怀关注不够全面而导致实施生命教育不到位所引发的后果,高校建构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机制则显得刻不容缓.文章试图从人文关怀的生命教育角度来反思高校的思政教育,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谦 《新西部(上)》2007,(7X):143-144
该文主要从人文理论的角度出发,从杀戮弱小生命、助纣残害百姓、复仇累及无辜、处置淫妇残忍四个方面对梁山人物残害生命的行径进行暴露、分析,进而以李逵为典型,揭露其行为本质,从而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探讨、关怀与尊崇。  相似文献   

17.
进入90年代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直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对城市底层女性的痛苦与不幸寄予了深切地关怀。在她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零作坊》和《泥霞池》等小说中,作家叙写了这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女人们的苦难、沉沦及痛苦挣扎,揭示出这些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女性艰难、粗俗的生存状态。但迟子建在书写苦难的同时,也展现了她们身上朴素、善良的人性光彩和顽强的生命活力,透露出缕缕温情。迟子建的底层写作,充满了现实关照和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成长小说"是文学领域中较为独特的一支,这些作品通过儿童成长中经历的人与事,表达对于成长的关怀与期待。本文以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红瓦黑瓦》为例,从自我担当意识的形成、对残酷现实的发现、面对苦难与死亡的考验等方面,分析了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成长经历,指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直面挫折与坎坷,并引导儿童最终走向心智成熟、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9.
王忠信 《黑河学刊》2014,(1):29-30,58
进入90年代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直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对城市底层女性的痛苦与不幸寄予了深切地关怀。在她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零作坊》和《泥霞池》等小说中,作家叙写了这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女人们的苦难、沉沦及痛苦挣扎,揭示出这些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女性艰难、粗俗的生存状态。但迟子建在书写苦难的同时,也展现了她们身上朴素、善良的人性光彩和顽强的生命活力,透露出缕缕温情。迟子建的底层写作,充满了现实关照和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0.
李伟红 《魅力中国》2010,(12):119-119
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教学的核心,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教师要凭借小说三要素进行分析:理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把握线索,分析人物与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