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本文使用第三次工业普查的75万家企业数据,通过估计四个行业112个产业的生产函数,研究制造业的集聚经济特征、产业最优集聚规模及集聚水平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集聚经济的存在形式为市级范围的本地化经济,省级范围的城市化经济虽然存在,但实际影响很小;企业层面规模报酬递减说明集聚经济更可能来源于城市经济理论所强调的技术外部性;随着集聚规模的上升,集聚经济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各产业存在一个集聚效应最大化的最优集聚规模,但实际集聚规模普遍远小于最优集聚规模;与最优集聚规模相对应,以指数衡量的产业集聚水平也具有内生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了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逻辑 ,指出规模经济等经济外部性对于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形成与稳定具有决定作用。然后对我国工业经济进行了实证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需求变量、投入变量、及初始固定资产变量对产业地理集聚的作用是显著正向的 ,这与理论逻辑一致 ,而初始集聚度和规模变量则对地理集聚呈现显著负向的作用 ,这与理论逻辑相背离。文章根据我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容和特征对此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虽然不少文献都明确了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对企业的债务融资具有正向作用,但就产业集聚外部性如何系统性影响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产业集聚与资本结构间的关系。理论分析发现,产业集聚与资本结构在权衡理论框架和优序融资理论框架下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实证结果则发现产业集聚与资本结构负相关,更多的支持了优序融资理论。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债务融资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使得企业融资的首要选择是内部融资。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把中间产品投入和产业集聚外部性分别引入农村和城市部门生产函数,通过模型推导出均衡条件下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城乡收入差距决定因素的方程,并在方程中纳入空间相关因素,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省区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集聚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邻省区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的相互影响,产业集聚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对相邻省区间城乡差距的影响具有传递性和迭加性.(2)非农产业的空间产出密度和集聚规模指数、人力资本比度量的城乡全要素生产率比、城乡资本投入比、农村中间产品投入价格均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劳动力比缩小了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下,研究规模报酬、产品差异化和运输成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在利用规模报酬与节约运输成本之间的平衡,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产业集聚趋势,现已成为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本文从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过程与主要模型、实证检验与主要结论三个方面出发对新经济地理理论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基于异质空间和路径依赖的产业空间集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辉 《特区经济》2011,(2):272-275
在系统回顾总结现有产业空间集聚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各种模型假设条件限制,使得产业空间集聚理论对区域经济实际工作缺乏具体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空间异质性角度阐释了产业空间集聚的必然性及可能性,并进一步研究了产业集群演变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7.
基于来自浙江省义乌市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集聚经济学的动态外部性理论,本文首次将产业集聚的动态外部性对专业市场发展的作用机制分为三种: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专业市场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产业与市场的分工协作网络中,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经济对构筑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快专业市场升级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集聚的多样化效应对专业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较为明显。但区域内的过度竞争却不利于专业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金融产业空间集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产业集聚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金融产业集聚综合得分最高,南昌金融产业集聚综合得分最低,最后针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区位熵对京津冀地区13市2008—2019年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局部自相关分析对京津冀城市群高技术产业的空间关联性进行了探究,最后引入3种空间计量模型对其空间溢出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对外开放水平等对经济增长均有正向影响。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文化产业集聚的EG指数和CR指教对中国文化产业2007-2011年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在对文化产业集聚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从行业视角和区域视角对文化产业的集聚特征及集聚趋势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计算结果表明,源市场效应是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向心力的重要来源,知识溢出、要素共享等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1.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e address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arising in geographical economics: why do economic activities agglomerate in a small number of plac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conomic clusters involving firms and/or households are analyzed: (i) externalities under perfect competition; (ii) increasing returns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ii) spatial competition under strategic interaction. We review what has been accomplished in these three domains and identify a few general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space. A few alternative, new approaches are also proposed.J. Japan. Int. Econ.,December 1996,10(4), pp. 339–378. Kyoto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CORE,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and CERAS–ENPC (URA 2036, CNRS).  相似文献   

12.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向东部沿海集聚的过程中,只要促进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和土地开发指标的跨地区交易,经济集聚与区域平衡不矛盾,城乡融合与城市发展不矛盾,社会和谐与经济增长也是不矛盾的.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是一条平衡与效率携手并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外部性与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梁琦  钱学锋 《世界经济》2007,4(2):84-96
集聚是金融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就集聚力来源研究而言,有关金融外部性与集聚之间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已经非常清晰和成熟,而有关技术外部性与集聚之间的内生互动的研究略显不足。如果知识和技术外部性作为集聚来源的重要性没有被适当地评估,任何旨在强调集聚和外溢的福利后果的政策或者通过调节它们的影响以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政策,很可能将是误导。  相似文献   

14.
王洪光 《南方经济》2007,42(5):22-31
本文建立模型用以论证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以及产业集聚的福利效应。模型含有Krugman(1991)型劳动流动性、Venables(1996)式垂直联系以及Romer(1990)型内生增长。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相互加强的机制在于:熟练工人的集聚会提高集聚地R&D部门的生产率(因熟练工人之间存在知识外部效应)因而提高增长率、提高该地熟练工人的工资以及该地的总支出。于是制成品的生产移往该地(靠近大市场可以节约较多运输成本)。同样的原因,中间产品的生产也移过来。这就导致了生产活动的集中;反过来,生产活动集聚会降低集聚地制成品的价格(因节省了较多的运输成本)从而导致向前看的熟练工人移过来,于是导致R&D活动的集中从而提高增长率。福利分析表明:集聚加剧了周边与中心的差距;集聚改善了中心的福利.但未必以牺牲周边为代价。  相似文献   

15.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经济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获得动态效率,有利于一国经济的长期繁荣。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各行业的空间集中程度不高,城市规模普遍偏小且"均等化"现象明显,因而从政策上限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是没有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不应归咎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应该在更大程度上为中国持续扩大的地区差距负责。因此,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不应是控制经济集聚以达到总量意义上的地区平衡,而应把重心放在推进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完善落后地区的教育和医疗制度等方面,以实现人均意义上的地区平衡。  相似文献   

16.
女装作为典型的都市型产业,在杭州已呈现出块状集聚和专业化生产的特征,比较完整地具备了都市型产业集群的一般共性特征。本文在对杭州女装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形成机制和发展效应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杭州女装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Agglomer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innovative activity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A paradox has been the emergence of the importance of localproximity and geographic clusters precisely at a time when globalizationseems to dominate economic activ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is to resolve this paradox by explaining why and how geographymatters for innovative activity and ultimately for the internationalcomparative advantage. Globalization and the telecommunicationsrevolution have triggered a shift i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of the leading developed countries towards an increased importanceof innovative activity. This shift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has increased the value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activity.Since knowledge is generated and transmitted more efficientlyvia local proximity, economic activity based on new knowledgehas a high propensity to cluster within a geographic region.This has triggered a fundamental shift in public policy towardsbusiness, away from policies constraining the freedom of firmsto contract and towards a new set of enabling policies, implementedat the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s.  相似文献   

18.
蔡宁  黄靖 《改革与战略》2011,27(1):146-149
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阐述了在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中技术创新的种类和途径,指出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应重视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以创新提升自身实力。文章建议我国中小企业应制订在创新方面的发展战略,并建立集群内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一体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斌  刘烜 《科技和产业》2022,22(2):179-184
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性形态,城市群的迅猛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快速发展及协调发展。城市群一体化能够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合理的区域治理格局,更好地挖掘和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让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畅通流动。从理念、评估方法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对国内外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of endogenous location of entrepreneurs with preference heterogeneity between individuals. Two main results are found. First, agglomeration and partial dispersion can be simultaneously stable but preference heterogeneity reduces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ple equilibria. Secondly, measuring individual welfare in terms of equivalent income we show that in the case of agglomeration, the worst-off workers would prefer a dispersed equilibr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