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晓明 《北方经济》2012,(18):87-88
从世界养老模式的发展来看,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以外,"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两类最基本的养老模式。而世界各国在这两类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又结合各自国情及养老产业的发展衍生创新出了多种新式的养老模式,本文通过对其分析,希望对我国社会养老模式及养老产业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养老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互联网+养老"产业的结合必定会受到更多的重视。文章通过对秦皇岛养老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在"互联网+"理论基础上,将"互联网+"与养老产业相融合,推进秦皇岛市养老产业发展和优化。  相似文献   

3.
分析海南"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总结并借鉴佛罗里达"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海南"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的启示是:正确认识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的意义与条件;政府扶持并引导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旅游、养老及相关产业,完善养老服务产业链;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兼顾"候鸟式"养老产业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4.
2018年是"十三五"农业产业创新的关键年。"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常州市在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十三五"时期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文章通过对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创新的现实情况进行较为深入的调研,分析常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现状,确定各产业的创新发展目标、创新重点和关键技术,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江苏省扬中市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基础和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情况,结合扬中市相关产业和区位优势,分析了江苏省扬中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形势和面临的问题与机遇,并从科技创新引领园区升级发展的角度出发,就园区打造创新核心区,构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提出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迅速步入老年化社会,学者社会各界从各种角度研究可行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都是较成熟的养老模式,针对老年人多有慢性病缠身的现实,又有了"医养结合"的新养老模式。毕竟是新生事物,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文章将以镇江为例,通过调查结果研究分析不足之处,为后续改进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以此推动产业的创新升级,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旅游养老产业是多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形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旅游养老产业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总结归纳日本、美国、法国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比较三国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与个性特色,提出旅游养老产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包括制订完备的扶持性政策法规、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相辅相成、构建完整的旅游养老产业链、创新特色旅游养老产品与服务、构建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组织创新的关系作了简要分析,认为当前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组织形式与制度安排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建设有竞争力的现代商品农业,必须将农业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构建具有较高组织效力和外部利润、面向市场配置资源且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规模经营水平的农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9.
医养结合养老是兼顾医院和养老院两者优势的现代新型养老方式,是医中设养,医养合作,医养结合的新型体验方式。布迪厄的场域分析理论有助于我们通过考察不同子场域之间的关系,场域、资本与惯习之间的关系使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的新型养老方式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规模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养老服务产业涵盖多个行业,它不仅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更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对基于多产业融合的"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进行阐述,并利用SWOT矩阵对大连发展基于多产业融合的"互联网+养老服务"现状进行全方位分析,建立大连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型,对大连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志成 《沪港经济》2014,(12):74-74
正持续的宏观调控为中国房地产业催生出了各种转型与创新的概念,近年来,万科养老地产试水之作余音未绝,就有保利、富力等企业纷纷涉足。养老地产已然成为当今最新鲜的话题。提起养老地产,美国肯定是绕不过去的。因为美国的养老地产模式建立得最早(始于196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结构完善、门类齐全的产业。因此,总结美国养老地产的相关经验,对于我国养老地产的未来发展颇具借鉴意义。美国养老地产的显著特点是专注于"养老",一切都以老年人为核心。养老社区不仅配套设施完善,软件也相  相似文献   

12.
建设现代农业创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现代农业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体现。文章分析了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框架构成,即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体系、保证现代农业体系健康发展的机制体制体系等,并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创新体系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一、"互联网+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互联网+农业"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与农业经济的融合模式,带来了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契合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了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向农业领域渗透,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及现代农业的拓展,"互联网+农业" 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岭 《科技和产业》2011,11(11):22-25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中涌现出来的科技与产业相融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它以技术密集为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功能,对于推动传统农业转型、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涉农产业升级、增强农业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成效和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居家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养老和社区综合养老"三结合"养老模式,预示着我国普惠型养老服务已初具规模.然而,由于我国养老模式发展过程不长、相关政策制度制定相对滞后、社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不够充分、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还需时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普惠性的提升依然任重道远.为了推动普惠型养老服务发展,本文提出...  相似文献   

16.
"银发浪潮"的到来使得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愈演愈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互联网快速发展为互联网与传统养老服务业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养老"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文章梳理了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基于SWOT分析,辨识"互联网+养老"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政府主导、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建设经营、高校和培训机构人才培养、老年群体监督受益等角度提出京津冀发展"互联网+养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姜睿  苏舟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2):44-48
养老养生地产作为养老地产与养生地产的交集和结合体,复合了房地产开发、养老养生服务、商业地产运营和金融创新等属性,比养老地产和养生地产有着更为光明的产业前景。由于依赖于特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及与目标消费人群的结合,我国养老养生地产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竞争,因而需要科学合理和相对明晰的商业开发策略。针对养老养生地产这一独立业态的发展特征,文章从需求开发、产品线设计、商业模式、战略合作伙伴选择等角度对其未来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克拉玛依市产业发展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可知克拉玛依市产业发展总体上较之全疆具备竞争优势,但缺乏区位竞争力;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最具竞争力,第一产业最不明显。因此可通过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石油化工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确定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延伸工业产业链、加大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力度,开发服务业潜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山东省的一个典型乡镇为例,从居住安排、生活照料与经济来源三个方面对四种养老模式进行认可度比较。研究结论认为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农村老人认可度最高的养老模式。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再成为社会的主流,因此应创新养老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提出建立"居家+社区"的新型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让他们觉得在乡村有奔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未来在继续推进乡村人口转移进城的同时,要努力改善乡村人口结构,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无论"留人"还是"招人",关键在于让他们觉得在乡村有奔头。为此,要提高农村资源要素的流动性,加强产权保护,为他们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养老等新产业创造基本条件,为他们提供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消除其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