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姜礼 《魅力中国》2014,(12):83-83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实现了中国文学界无数年的愿望,在中国作家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这个背景下,对莫言的作品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作为“寻根文学”和先锋作家的代表,莫言在许多作品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魔幻现实主义是其十分重要的一个手法,在多部作品中都有运用。《红高粱》是其最早的成名作,以这部作品来探究魔幻现实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2012,(30):8-8
2012年10月11日,备受关注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摘获这一奖项。评委会称,莫言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他本人也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热点聚焦     
《中国西部》2012,(30):8-9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考虑将编入中学教材2012年10月11日,备受关注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摘获这一奖项。评委会称,莫言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他本人也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莫言的获奖也正在改变着中国各地未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将对中学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困惑     
莫言正热。所以,莫言逃不掉同样正热的一个话题:幸福。 于是,莫言臣无奈、很被动也很无辜地,跟着“幸福”一起,卷进了互联网的“吐槽”漩涡中,互联网无赴不在、无时不在的年头,遭遇“吐槽”似乎再正常不过:当然也有例托比如像“路人甲”。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人物之一.但出乎意料的是,面对媒体的采访,莫言几乎做到了“莫言”.  相似文献   

6.
徐豪 《中国报道》2013,(5):82-83
"莫言在国外出版作品采用西方通行的作家出版做法,聘用外国文学代理商,这样就能对国外市场和读者更加有的放矢地传播作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这有很大的关系。""本人自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承蒙社会各界厚爱,常有来电询问版权和其他各种合作事宜。鉴于本人事务繁忙,本人特委托女儿管笑笑对外代表本人洽商版权和其他各种合作事宜"莫言在微博发的一条消息,让"作家经纪人"这段时间又"火"了起来。对演艺圈、体育界明星的经纪人,  相似文献   

7.
微天下     
《宁波通讯》2012,(24):74-75
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19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  相似文献   

8.
白珊 《魅力中国》2014,(14):86-86
莫言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特征,成为其作品一个典型的特征。在莫言的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特征不仅体现在叙事结构和语言上,还体现在狂欢化人物的塑造。莫言小说中狂欢化叙事特征,从本质上看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与人道主义,正体现了理性的高扬与野性的人文情怀,使莫言在叙事实践和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给读者带来另类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9.
《环球财经》2012,(11):19-19
北京时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委员会授奖词称,“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传说、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荣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称,莫言的作品"在幻觉现实主义中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结合威廉·福克纳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因素,创造了一种世界性怀旧,与此同时,也找到了旧式中国文学与语言传统的新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正>作家王蒙:"看完莫言的《红高梁》后非常激动,我到处跟人说,一个神奇的作品产生了。我那时候刚过50岁,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过,但看完莫言这篇小说后,我得承认我老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在我作为文学院院士的16年里,没有人能像他的作品那样打动我,他充满想象力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目前仍在世的作家中,莫言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如小说,倘以第一人称叙述,我们多会认为文中的“我”并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比如莫言说他“奶奶”曾与人在高粱地里做爱,后来生下了他的“土匪爸爸”,我们就并不一定相信管谟业的家谱确如所言。但另有一类作品,如散文、纪实等,则无论其写得花哨与否,我们大抵是相信“人如其文”,作者和“叙述者”是可以合而为一的。但如果作者与叙述者的名字不一致时,则为了尊重作者起见,我通常是把这类东西当作小说来阅读的。  相似文献   

13.
德祥 《东北之窗》2013,(2):79-79
莫言先生喜获诺奖,紧跟着,他的毛笔字“一幅要几十万”了。这是著名教授陈传席先生说的。陈先生近日在一家报纸上写道:“莫言的书法以前是不能卖钱的,但自从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书法不但能卖钱了而且价格很高,一幅要几十万,几家艺术杂志还用很多篇幅讨论他的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14.
田静怡 《魅力中国》2014,(7):83-83,85
本文以莫言小说《檀香刑》为例,从该作品中拟声词的结构特征、语法特征、与标点符号的配合、修辞效果等方面来进行lifl~_,以表明其作品中大量拟声词的运用使得作品语言表达更简洁、更具形象性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15.
在“示众”给人们的那座一座寒气四射的死城里,涌动着一片“白”——白的看客,白的场面,白的审视者。与莫言小说的“红”的色彩相比,这种“白”的色彩来得特别寂寞、凄凉,特别茫然。  相似文献   

16.
爱在心头     
正记得莫言在诺贝尔奖致辞时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诚然,莫言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一一铺陈,但我想,要讲好故事,你得有故事,说到有故事,班主任大概很有发言权了,生生有故事,生生不息,故事不止。抽茧剥丝,我也说说我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7.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对于特定时代背景的描述,有对于人性扭曲的批判,也有对于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特点的关照.分析主人公黑孩的童真与病态,揭示了黑孩对于命运抗争的无力以及对于生命的坚持,体现了莫言与黑孩形象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8.
莫言的作品是超现实的,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但却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其意义在于激活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觉当中国人莫言走上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时,他用全世界通用的感性语言发表了演讲《讲故事的人》,通过回忆自己的过往和寓言式的诉说,让更多人理解了这个在中国广袤农村成长起来的娃子如何登上了文学圣殿。  相似文献   

19.
卿青芳 《新西部(上)》2007,(5X):180-180,188
在“示众”给人们的那座一座寒气四射的死城里,涌动着一片“白”--白的看客,白的场面,白的审视者。与莫言小说的“红”的色彩相比,这种“白”的色彩来得特别寂寞、凄凉,特别茫然。  相似文献   

20.
吴立新 《魅力中国》2014,(15):96-96
引言:从莫言戏语想到音乐 记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谈及文学时有一妙比:文学之于人好比头发;人生在世,头发多则潇洒俊逸,今人羡艳。头发少如作者或葛优(笔者引申)也无伤大雅,于健康无害。但百年以后.尸骨化尽.只有头发永存。如果把文学比做头发,那么音乐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