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3月19日发布《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根据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对于资源赋存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走出一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国内面积最大、唯一一个布局在藏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最活力的地区。但这个地区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又十分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进度加快的同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工作的压力不断加大。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历史遗留问题,保持基本的生态环境稳定,而且还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新环境问题的挑战。而目前海西州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环境监管效能低下,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就海西州环境监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承德市水利建成了防洪、灌溉、城乡供水、水土保持、水力发电等多功能水利水电工程体系的雏形,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但我市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浑与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水务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市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实施“九大治水工程”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出路。以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为例,讨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生性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为启发,探讨市场和政府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中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出路。以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为例,讨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生性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为启发,探讨市场和政府在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中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和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方式,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解决当前突出的“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重庆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缓解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通过“资源利用——绿色产业——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高明  展晓琳 《北方经济》2010,(16):76-77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农业资源的浪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我国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分析蒙阴循环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并为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贫困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现象的总体。从这个含义上判断,贫困地区的落后也是全方位的。要实现全国一盘棋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新世纪扶贫开发的主题只能是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是今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主题。贫困地区大多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特困地区,而对与发达地区日益扩大的差距,采取常规的扶贫开发方式显然难以奏效,从已往扶贫开发实践看,…  相似文献   

10.
云南石林县旅游扶贫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地区旅游开发会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又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较为复杂的问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大规模扶贫以来,我国的扶贫方式经历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救济式扶贫,虽然可以帮助减少和摆脱贫困,但其作用往往不是长期和可持续的,长期的救济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容易使贫困人口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发式扶贫,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贫困地区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不仅能解决温饱,而且可以从长远意义上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1.
陈耀  王生林 《发展》2007,(7):16-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贫困地区不仅基础条件差,各项社会事业也严重滞后,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无疑是甘肃当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探索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道路,拓展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在生态规律指导下的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是一种资源利用与环境要素协调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模式。它以资源的高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基本特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对我州这样一个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五”以来,州委、州政府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着眼于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进入“十五”时期,随着我州资源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不仅是全州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对我州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海西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下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走“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使用”的路子,必将对海西的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过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不断增强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下面就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广西地处西南喀斯特典型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发生率高。多年来,在扶贫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还没有得到完全遏制,有些地方甚至进一步恶化,对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造成了影响。因此,推进生态广西建设,喀斯特农村贫困地区是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在我国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的西部地区而言,发展循环经济是打破旧有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扩大就业的重大战略选择。西部地区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大省,但同时也存在着环境污染较重,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应对全球化经济的大潮和“绿色壁垒”的挑战,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在阐述循环经济思想理念的基础上,对如何打造山东生态大省进行了构架。  相似文献   

16.
刘娇  宝胜 《理论观察》2014,(10):48-49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又成为比较棘手的问题。面对我国人均资源紧缺,分布又不均匀、自然环境条件比较脆弱等客观现实,要想永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就必须要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型,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刘士岗 《北方经济》2007,(12):81-82
内蒙古自治区是资源富集的地区,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采取的是粗放式发展方式,给区内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循环经济正是鉴于此提出的解决思路。本文欲在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娅 《山东经济》2007,23(3):106-109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一致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制度安排主要有: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农业市场体系,做好三大保障工作等。  相似文献   

19.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我州的州情与国情基本相同,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在集中精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针对海西国土资源现状,海西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贫困与脆弱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并相互深刻地影响着,而贫困地区农村的生计生活方式、从业人员就业结构、接续产业发育状况及劳动就业转换能力和潜能又成为其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维护的最大障碍;国家实现反贫困与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相统一的战略措施,必须针对性地建设和实施劳动就业援助制度,给予贫困地区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以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必要条件、机会和能力性援助,以改变对其资源环境的高度依赖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