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就绿色煤矿建设的基本条件,从技术、环境及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制定相关指标评价煤炭企业绿色煤炭矿山建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以"绿色煤炭矿山"理念为指导开采矿产资源;二是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绿色煤炭矿山"建设的顺利推进;三是加强监督,依法整治煤矿业秩序;四是倡导绿色开采技术创新;五是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为例,重点探索和研究了新汶煤炭矿区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的模式和成效。按照示范基地建设规划,重点推广"以矸换煤"绿色开采技术和工艺,破解资源、环境两大发展瓶颈,实现了"3个协同、8个突破"。希望这些工作模式和企业探索出的工作方法能为全国煤炭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和谐矿区建设是关系到矿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是矿区管理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煤炭产业是准格尔旗的支柱产业,所以,构建和谐准格尔必须以构建和谐矿区为重点。基于此,笔者到准格尔旗一些大型煤矿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了准格尔旗和谐矿区建设的现状,初步提出构建和谐矿区需实现的目标,阐述了和谐矿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开展该工作的可行性建议,进而构建绿色、和谐与共享的矿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首都煤炭产业调整,是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这要求无论是依赖煤炭开采的区县,还是以煤为生的企业必须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记者对北京矿区替代产业发展的调查中发现,通过近几年努力,产煤乡镇、煤炭企业均不乏转型的成功案例,以煤炭开采为主业的京煤集团,就是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强大京煤”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文明理论下的企业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青  王琴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6):72-75
生态文明就是效法自然生态的规律,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企业在伦理价值观、生产、技术、销售、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是建设生态文明下的企业目标.绿色采购、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环保技术创新、环境伦理、绿色营销、生态管理制度等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生态保护、环境监测、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文章首先介绍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在生态保护、环境监测和资源利用方面的作用与服务流程;并通过森林保护、水质监测和农业水利资源利用3个案例详细分析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与成效。接着分析了未来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发展策略,包括完善数据共享与部门协作机制等,以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明明 《魅力中国》2011,(15):125-125
煤炭作为我国传统的能源之一,在社会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地位。煤炭的开采量、开采安全及开采技术等一直是国家及企业关注的问题,并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机电技术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它为我国煤炭开采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其中主要从机电技术装备水平在煤炭中的地位、煤矿机电行业的发展以及机电技术装备水平在煤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神东矿区周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现状,提出在煤炭开采的同时,要从地表沉陷、水土保持、气体污染、水体污染四方面加快恢复与治理矿区周边环境,将煤炭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9.
林业建设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并肩负光荣使命,应当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在阐释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分析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完善林业体制,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为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口-新窑矿区整体均为低瓦斯矿井,该区煤1层和煤3层具有较高的煤层气采收率和良好的开采条件,但煤层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差,煤层气含气量低。在控气地质因素中,煤层厚度不利于煤层气的生成及富集,水文地质控气作用为水力运移逸散控气作用,煤层顶底板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裂隙较发育,个别破碎,构造作用及断层的发育破坏了煤体结构及盖层的完整性,不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受多种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矿区内煤层气表现出含量低的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倩  陈帅 《科技和产业》2021,21(9):210-215
基于河南省近几年绿色投资的基本路径,选取2004—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研究绿色金融、技术进步与就业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由于河南省就业结构的原因,绿色金融不会显著作用于河南省就业水平;同时,技术进步会对河南省就业产生较大影响.建议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绿色金融领域创业创新3个角度入手完善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过程.现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城镇化发展的研究,更多是关注环境规制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规制基础上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本文运用熵值法测算了2003-2018年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并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科技创...  相似文献   

13.
吴丹  潘朱玲 《科技和产业》2023,23(16):226-234
以1992—2022年CNKI核心数据库收录的203篇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献作为数据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绘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可视化图谱,系统梳理领域研究热点并揭示领域研究进展。研究表明:2016年是该领域发文量激增的转折点;该领域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不如作者合作网络连接密切;近年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转向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科技金融发展研究、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魏巍  彭富国  蒋威  符洋 《科技和产业》2023,23(3):120-125
以国家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指引为依据,结合近年来创新省份建设重点及特色科技工作指标,借鉴国内外科技创新评价先进经验并考虑数据的客观性、动态可比原则,从创新质量、绩效和贡献全新视角设计一套创新型省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以2018—2020年湖南为实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型省份建设质量高;创新型省份建设实力更足、基础更牢;创新型省份建设注重科技产业发展、成果转化;创新型省份建设突出民生福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低碳科技创新对于生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引入低碳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经济学机理,进而揭示二者作用的演化模型,并从中分析得出低碳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特征及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深入分析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关系,提出一个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来提高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并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例简单说明如何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高鹏 《科技和产业》2008,8(8):77-79,88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二是多元的创新主体,三是扁平化的创新组织,四是集群式的创新模式。目前,黄淮农区新型工业化技术创新面临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创新政策、生态资源等资源约束。拓展黄淮农区新型工业化技术创新的可行性政策设计主要有建立区域性的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素质、巩固和扩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人为本进一步构筑人才高地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生态型技术概念,概述了生态型技术的含义及其辩证发展过程,提出了构建生态型技术应当遵循的四个原则:低消耗高效益原则,零排放无污染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技术的可回收性原则。然后,从加强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制度、鼓励公众参与、扩大交流合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构建生态型技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伦理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外部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了美国、日本、欧洲的处理污染的技术途径的基础上,认为目前中国处理污染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主要从政府角度、企业角度和科研机构角度进行的,但存在着可能导致新形式的技术决定论和只停留在制度层面而忽视了哲学、道德层面的缺陷,提出以生态伦理为基础,从政府、消费者、科研机构的角度来构建企业外部的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实行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生态管理机制、建立绿色生态消费机制和建立科研机构生态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而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在对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障碍,然后指出政府应充分营造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运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使外部性“内部化”,引导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倡导建立生态工业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