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法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末期,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当时的秦国奉行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吸纳各种思想流派,招徕六国人才入秦.秦孝公重用商鞅实施变法以后,法家最终成为了秦国治国的主要思想.法家理论和法家代表人物与秦的兴亡密切相关,法家的思想学说对于秦国的发展壮大乃至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小虎 《魅力中国》2011,(11):214-214
本文根据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以及相关典籍和文章,通过笔者的理解和重构,希望对法家文化里的特色思想、观点进行解读并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这些思想学说对当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亚娥  王振明 《发展》2007,(1):141-142
首先要了解韩非及其思想的本源,对国人来说或许显得更具有现代意义.这个应使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一种思想观念的产生及其影响,不能只从其自身得到解说,而应从其赖以产生的这一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中去寻求正确答案.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批判与改造、创新与提高,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而将早期法家的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综合了法家的三大思想,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治理论.其中形名术是韩非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种御臣手段.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韩非"喜刑名法术治学",将"刑名"冠于"法术"之前,足可看出形名术在韩非学说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余澄 《魅力中国》2011,(7):313-313
法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管仲作为先驱首先提出了法家制度的思想理论,战国中期,商鞅,吴起,李悝分别在,秦、楚、魏进行了变法实践,而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也成功地为以后统一中国积累下了坚实基础。理论上,商鞅、申不害、慎道,分别代表法家重法、重术、重势三派、思想上,法家以“人性本恶”为根本,实行坚决的法制制度,依靠强权统治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强调军事强大,以霸道的王权统一为目标:主张人性好利,并通过特权法等手段,迫使人民成为其战争统一工具。法家法制思想也为今天我国现代法制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轻重"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经济思想,桑弘羊被公认是古代"轻重"学说的集大成者和全面践行者。桑弘羊的"轻重"学说重视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但同时关注其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因此,提出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的建议,并不仅仅是为了敛财,还有矫治市场弊端的目的。其中,盐铁官营针对的是私人垄断,而均输平准还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可以被称作是桑氏风格的"市场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多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著作中,邹衍常不被提及,似乎认为其思想荒诞离奇而难登大雅之堂。但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曲解了邹衍学说的真精神,其实它本质上是一种讲如何为政的政治学说,对如何治理国家有一套明确的思路和特殊的方式,即人事合天道,人治法自然,务时寄政,应天而治,这与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邓晶津 《魅力中国》2010,(32):323-324
先秦法家思想并不完全属于现代意义上所讲的“法学”,而主要是一套组织领导的理论和方法。想要探讨法家法治主义法理学,实际上是要对法家思想进行整理、取舍,找到能够反映出法家对有关法的基础理论的论说史料并对其进行体系化处理之后,才能建构起来。本文将试图通过一条本体论、价值论、运行论、人性论这样一条主线,寻找法家思想中的法理素材,从阐释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分析、阐释,以便总结出法家的“法治主义”法理学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8.
功利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最早是随着先秦墨家、法家和道家学说的创应而形成的。其伦理特色是在义利关系上,强调利重于义:在求利致富问题上,主张国家利益优先,兼顾民众利益;在消费观念上,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深入了解功利主义经济思想伦理内涵和社会作用,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延华 《魅力中国》2010,(23):157-157
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以法为治”治国理念,形成了一整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本文重点论述他的法治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这一理论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中国当代建立法治国家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这种法治思想为实现君主集权的治理方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法家的法律思想尤其是法治思想进行重新的梳理与解读对现代法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法家法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群星荟萃,照耀千秋,为中国社会、文化巍巍千年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尤其是儒法两家,在客观上为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准备了思想基础与制度设计,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绵延千年,至今封建皇权思想依旧残留.儒家在主观上并无君主专制之设想,但其思想的实行在客观上却造成了君权至上,西汉以降,儒生入主中枢,儒生逐渐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配合皇权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与对社会其他阶层的打压排斥;法家集大成于韩非子,其思想学说直接为构建封建皇权而服务,成为中国帝王之法.  相似文献   

12.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笔者从孟子惯于从人们的心理出发推论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特点出发,对仁爱之心与反射心理这两种心理现象进行了探析。通过对这两种心理现象的探析,笔者发现孟子"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是君主的仁爱之心和民众的反射心理。这两个心理基础使孟子的"仁政"学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重视君主的自我反省、重视民意、以民为本、提倡君民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3.
张庆勇 《魅力中国》2010,(29):268-268
商鞅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法家代表人物,他通过总结早期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实践,收集各国变法的经验,对我国古代法治思想作了系统的论述;其法治恩想使秦法保持了社会的公平性,使奏国实现了较高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4.
张铁钢 《魅力中国》2011,(12):181-181
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一、韩非对前期法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的治国思想中就孕育着法家思想的萌芽,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韩非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继承、扬弃、综合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正>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这对于我们面向新世纪,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实现新飞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且也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  相似文献   

16.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站在时代的高度 ,高屋建瓴地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作出了新的概括 ,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 ,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新纲领。我认为 ,“三个代表”的思想 ,体现了四个明显特点 :1、体现了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建党学说的一贯性。“三个代表”中关于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思想 ,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建党学说一脉相承。2、体现了党抓两个文明建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叙述了法家和道家的源流关系,法家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这是思想的逻辑。但在《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又描述了历史的逻辑:历史推动了道家向法家的转向,历史促使秦人选择了法家为意识形态,历史以秦国的法治实践为中介,实现了由西周政治模式向帝制的变革。思想的逻辑最终是由历史的逻辑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要求按照“三个代表”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三个代表”思想是无产阶级建党学说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李慧玲 《魅力中国》2013,(19):308-308
一、中西方法治思想的源流 (一)中国法治思想的源流 “法治”一词,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法家流派就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唯以法治”的思想。后来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撰的《淮南子》中又出现了“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深入分析了代表西汉时期"儒家"与"法家"经济思想的司马迁与桑弘羊的论著,结合西汉的经济史,通过论证认为,西汉时期,"儒家"的经济思想与"法家"的经济思想表现出两者内在的统一性与外在的对立性。统一性表现在,两家的经济思想都服务于统治阶级暴力集团的最大利益;对立性则表现为,儒家思想更多代表了民众阶级的利益,而法家思想则更多代表了官僚阶级的利益。本文进一步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里,一切经济思想,包括儒家与法家,只有符合统治阶级暴力集团的利益,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