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2008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下滑,依靠外单生产加工为主的浙江外销制造业企业面临利润缩水与发展转型,即许多外贸制造业企业已经试着将市场关注重点由外销转为内销,简称"外转内"。基于"外转内"背景,文章对浙江商贸流通业态结构构建了优化、整合与升级的模型和路径,并提出优化与升级的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解除浙江外销制造业企业产品的营销困境有转嫁与促进作用,对浙江整体商贸流通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长期内浙江工业转型升级目前正面临着一次重大机遇期。全球制造业重心加速东移、相对稳定的环境与较大的产业承接升级空间,为浙江提升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水平和产业重组升级打下坚实基础;而后发优势、世界投资格局和贸易等外部激励约束条件变化,则将逐步引导浙江走上加快结构优化调整之路,进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3.
周必健 《浙江经济》2010,(18):34-36
“十二五”时期,浙江工业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和浙江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着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结构优化,着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着力建设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实施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把浙江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从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跨越  相似文献   

4.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浙江外贸出现了增速下滑,部分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等现象."升级"浙江经济,培育国际贸易新优势,从长期来看,取决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中期来看,在于通过产品设计、品牌营销、市场开发等提升商品的附加值;从短期来看,可以依赖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贸易成本的下降和贸易优势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发展了以"前店后厂"家庭作坊为基础的低成本出口加工制造业,形成"专业市场"的商贸服务业集聚融入"特色强县"制造业集聚的"浙江模式".在面临内外压力下,浙江需要通过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找寻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5.
在界定“互联网+”下开放式创新和制造业升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下开放式创新驱动制造业升级的模型和六大动力因素,即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创新价值的溢出效应、创新开放度的调节效应和“互联网+” 的乘数效应。并以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各动力因素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民营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情况,本文通过嘉兴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嘉兴片区训练营等途径开展问卷调查,得到企业转型升级意向、面临困难、路径选择、需求等分析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民营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成长方式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经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工业制造业的重化和高加工度化发展加速,异型了一轮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产业演进、升级进程。民营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成长方式转型的战略选择应为“重化、深化、优化、绿化”四个方面发展的重点定位。[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立足新阶段、新要求,浙江率先提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过去几十年浙江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今后一段时期,应找准坐标方位,加快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浙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主要指标多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良好开局,同时经济运行中问题也不少,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形势复杂性、严峻性在增加。但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即期增速之“长短”,甚至不是一时的效益指标,而是其背后的结构调整进展如何。 细观浙江结构调整,可以说有喜有忧。喜的是稳中有进有转,亮点确实不少。深化改革、“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等重点工作力度大、进展快、势头好。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增长快于GDP增长和工业增长,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于规上工业增长,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从需求结构看,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新兴消费业态快速发展,内销明显快于外销。从动力结构看,科技投入快速增长,新产品产值率大幅提升,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忧的是结构调整“爬坡”尚处于半当中,部分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尚未突破“天花板”,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低端传统产业、过多依赖廉价劳动力、过度依赖环境资源消耗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老龄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正快速削减而人均 受教育年限正迅速延长,人力资本结构与水平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并将对制造业结构产 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 1992~2014 年我国 31 个省(市)分地区分行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 FGLS 模型,对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是从全国层面来看, 人力资本积累对中、高技术制造业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低技术制造业影响显著为负,这说明人力 资本积累能有效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二是从分地区结果来看,人力资本积累有效推动了东部地 区制造业结构升级,但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不明显,现阶段中、西部地区人 力资本水平仍难以支撑制造业结构升级新要求。因此,我国应多途径、多举措加速人力资本积累, 以促推制造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耿凤英 《特区经济》2011,(6):262-264
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迅速崛起,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而近年来频频爆发的"质量门"事件和全球贸易摩擦却使中国制造业危机重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效率、效益、技术、品牌、成本等方面面临严重的发展瓶颈,离真正的"世界工厂"还相距甚远。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以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压力为契机,加速中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12.
广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新理念,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重要路径。东莞市作为广东的制造重镇,应当学习和总结国内各先进科技园区的做法及经验,结合东莞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实现有效、快速的转型升级并引导企业实现顺利、持续平稳发展,不仅是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也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和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外向型为导向的浙江省制造型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浙江省推出“5111工程”,从“修炼内功”开始,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文章结合笔者近年来参与的精细化管理评审工作,运用“5M1E”分析工具,构建了制造型企业精细化管理评价体系,并选取10家代表性制造企业就管理推进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10家企业中精细化管理示范型企业2家,达标型企业4家,建设型企业4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服务开放影响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利用2004-2013年中国金融服务进出口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理论推演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金融服务开放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且金融服务引进来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作用略大于金融服务走出去所产生的作用;从不同贸易方式、不同衡量指标、不同企业所有制等方面对此进行检验均证实了金融服务开放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正向作用;影响机制检验和扩展分析显示,创新效应、金融服务"引进来"对"走出去"的推动、垂直专业化效应和本地吸收效应影响着金融开放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文章的研究发现有助于为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开放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在全球达成基本共识。文章基于《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及《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报告》数据,运用ADF—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碳标签对我国制造业出口产生影响:发达国家率先推出的碳标签制度,作为一种新型隐性技术壁垒,将显著增加我国产品出口成本,降低出口量。对此,我国制造企业需认真研究国外碳标签发展情况,制定出产品出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雷瑛 《特区经济》2010,(6):195-197
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深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当中,本世纪的此次重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自然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对中国出口造成诸多困难。在经济回暖刚刚出现,外需市场依然疲弱的局势下,中国出口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所以,通过对中国外向型企业的竞争能力、主要产品特点和国际贸易政策走向进行客观分析,可以正确认识中国出口形势,有利于稳定和促进外需。  相似文献   

17.
肖利秋  许晶 《特区经济》2010,(9):220-222
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缓解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对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提升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现实而长远的重要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有条件的本土企业选择"走出去"投资战略。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可以为现阶段我国企业成功"走出去"提供战略投资和路径选择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出口是新时期中国外贸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主攻方向,融资约束是困扰中国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基于中国大样本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融资约束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第一,融资约束显著降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利用工具变量法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及进行其他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中间品进口是融资约束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机制,且该机制在高技术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三,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在总体上不显著,但在大型企业中显著为正。文章从微观层面诠释了金融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为缓解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的融资约束提供了经验证据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郭薇  方向阳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71-173
据海关最新统计,我国出口企业已累计1500亿美元的海外商账难以追回,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事实说明,外贸企业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风险,且与日剧增。风险的不确定性严重伤害了企业绩效,因此,我国外贸企业建立贸易风险管理机制是十分重要、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