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党校肩负着在网络上为党立言,为党发声,激浊扬清的思想引领责任,党校网络舆论引导具有政治性、针对性、导向性特征,党校应整合党校系统资源,创建舆情分析中心,培养舆论引导新型人才,创新舆论引导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介时代,公共舆论现象与传统媒介时代有着很大的差别.近年来一些公共事件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新媒介在形成公共舆论和组织社会运动方面的强大力量,因为,在互相网和新媒介时代.通信和信息渠道十分发达.形成了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很多事件的发展蔓延完全是依靠新媒介传播而形成公共舆论做到的.新媒介时代还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公共舆论的思想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3.
文章回顾了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状况,分析了网络空间中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变化与趋向,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的逻辑和模式.指出,数量逻辑、见证逻辑和损害逻辑是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的主要逻辑;“倒置”式、“闪爆”式、“混搭”式是群体性事件网络助燃的主要模式.认识这些特点对于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生态,引导网络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丽新 《理论观察》2010,(1):172-173
现代礼会,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新闻从业人员在舆论宣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报道质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5.
尚彦镔 《魅力中国》2013,(11):324-324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能否正确处理网络舆情已成为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一、网络舆情的成因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事件,它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导火索,其性质往往决定着网上舆论的热度和影响力。2.社会心理,丰十会公众的不同心理趋向决定着同样一个事件可能引发的舆论强度,如当前社会中“仇富、仇官、仇警”等情绪较突出,一旦发生相关事件,就更容易引发网络关注。3.重点网站,其如果集中、突出报道某个事件,便会在极短时间内形成网上热点,对于形成主流舆论具有重要作用。4.传统媒体,相较于网络,它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所以,传统媒体是否及时介入,介入后的报道力度或者言论倾向如何,对网络舆论走向具有重要影响。5.政府应对,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对措施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部分网络事件之所以会引发负面炒作,甚至从网上走到网下,与地方政府应对措施不当有着紧密关系。6.意见群体,以资深网民为主体的网上意见群体,是影响网上舆论热度或走向的重要因素,许多“意见领袖”的博客、论坛等对网络舆论的走向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7.网民参与,网民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网民参与网络意见表达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网络舆论的生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近几年发生的典型网络群体事件为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舆论传播特征加以分析和研究,以期正确引导舆论与事件发展,及时发现或妥善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对于传统舆论格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在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中网络舆论已经趋近成为一股主流的力量,其次则体现在对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产生的影响。结合当下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事件,契合江西网络发展实际,提出网络舆论控制与把关的手段,提请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互动,引导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8.
孟财 《黑河学刊》2010,(6):56-57
网络舆论对公民政治参与和政府社会治理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分析网络舆论的多重政治功能,透视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深入思考规范引导网络舆论的思路办法,多策并举,全面推进公众政治参与和政府治理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付子京 《理论观察》2014,(11):128-129
现阶段,新媒介以大幅超越传统媒介之势迅猛发展,成为传播的重要力量和方式。新媒介的传播主体是群众,具有广泛性;新媒介传播沟通是群众之间,具有互动性;新媒介传播内容是群众产生,具有自由性;新媒介传播时间是群众掌控,具有即时性;新媒介传播区域是网络世界,具有无国界性;新媒介传播信息是人人相对,具有精准性。新媒介传播正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发展,我们不能否定新媒介积极而深远的正能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媒体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引导和合理规范新媒体的发展,掌握好其传播群众性特质的双刃剑,使新媒体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同时避免由于其开放性和创新性对现行的经济秩序、文化秩序和政治秩序造成过大的冲击,这是我们目前必须慎以待之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海燕 《乡镇经济》2014,(6):108-112
从网络舆论的产生机制来看,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结构调整是萌发网络舆论的温床,不断觉醒的公民意识是诱发网络舆论的触媒,社会热点敏感事件是引爆网络舆论的导火索,政府应对措施不当是加剧网络舆论的放大器。裂变扩散、多点共振、中心涌现、潜而不消,是网络舆论的典型传播模式。根据网络舆论的产生机制和传播规律,政府引导网络舆论可从政治策略、文化策略和技术策略三个方面着手,即坚持践行群众路线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小舆论传播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林建宗 《科学决策》2010,(12):25-32
网络媒体应当在舆论导向、新闻真实、社会问题、民意表达、网络文化、内容健康、知识产权和公益慈善等诸多方面,承担履行法律法规之外的更宽泛的社会责任.网络外部性、商务模式不确定性、规则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失以及信息不对称性等是造成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对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约束不仅是一种"自我约束",也是一种"社会约束".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推进机制应当建立在自愿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自律、合作、信息、规则和监督等机制的建设,形成有效激励,使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网络媒体自愿和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党中央开展党内民主工作的指引下,各个基层党组织应该能够顺应民意,符合要求,积极地剖析基层民众和基层党员的诉求,这可以说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基层党组织进行当务公开工作的重点应该能够进一步的突出,工作方式应该能够不断的创新,监督的功能应该能够不断的强化,这对于农村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来说,是有效的、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孙宇宇  刘洁 《科技和产业》2024,24(7):135-141
在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基于新浪微博舆情信息大数据,探究基于不同类型意见领袖(官媒、自媒体与大V)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机制。通过构建独立级联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对3类意见领袖传播舆情信息特征予以评价。结果表明,官媒对舆情信息传播的主导作用最强,具有相当规模用户群的大V和自媒体,以不同方式影响舆情信息演化。研究结果为相关突发事件中的用户分析和舆情信息传播研究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微博作为当代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民意表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互联网时代党密切联系群众提供了新契机,并且成为新形势下党与群众沟通的新渠道、新载体、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崛起 ,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党要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 ,就要着手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正确理解这一问题 ,必须加深对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坚持党的理论基础的认识 ,准确把握中央的有关精神 ,积极审慎地做好有关工作。  相似文献   

16.
吕晋 《改革与开放》2011,(22):48-49
随着互联网、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风起云涌,网络已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这种新生舆论场忽视不得,需要充分及时密切的权威声音在场,方能形成良性互动,此时的政府公关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顾客衡量企业声誉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社会化媒体下,产品质量舆情对企业网络声誉的影响作用日趋明显。文章从网络舆情演化视角出发,分析了产品质量舆情对企业网络声誉的影响,建立了顾客感知的产品质量舆情与企业网络声誉的关系,基于两者间的相关性,以天涯论坛为例运用产品质量舆情量化了企业网络声誉值。结果显示,运用产品质量舆情的时间衰减特性、帖文内容影响分布、舆情演化高潮期等特性比仅仅依靠帖文数量测度企业网络声誉更具有合理性,为企业提升企业网络声誉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作用,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辅导员应利用"新传媒",充分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加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据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普及与发展,数据治理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在网络信息时代,数据治理是应对重大公共利益挑战的一场数据革命,如何实现在疫情时期的数据共享,重构政府管控与数据治理的关系,实现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高效治理,是摆在当前社会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大现实考验。本文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数据治理的机制诉求与挑战、强化政府舆论引导与数据治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双向发力、数据治理新机制的科学创建以及数据治理对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效能等四个方面来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舆情引导与大数据治理,以此推动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固定化、制度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