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暴向平 《北方经济》2011,(11):69-70
一、内蒙古室韦旅游小镇建设意义(一)促进呼伦贝尔市旅游业提质增效室韦乡是呼伦贝尔市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组织中心。建设室韦旅游小镇可为区域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旅游流的合理流动以及区域旅游经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市所辖的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简称莫旗)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简称岭东地区),是我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将岭东地区建设成为我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有利于发挥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进一  相似文献   

3.
呼伦贝尔市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市作为国家21世纪旅游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如何挖掘地方特色,使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整合区域旅游业,并推进其产业化进程,是旅游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要继续完善海拉尔作为区域旅游中心地的各项职能;同时构建满洲里等二级中心地,额尔古纳等三级旅游中心地.此外还要注重区际空间合作与布局.  相似文献   

4.
李华 《北方经济》2005,(9):21-23
“十一五”时期,是呼伦贝尔市抓住和用好当前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强市富民兴边的攻坚破难时期,是呼伦贝尔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呼伦贝尔市初步确立东北经济区西部经济中心、东北亚经济圈重要节点地区,建设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开放区,构建和谐呼伦贝尔的重要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战略的眼光、超前的思维研究制定好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对于呼伦贝尔市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全国唯一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之地的呼伦贝尔市,在对外开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俄蒙边境线长1733.32公里,占自治区边境线的41%,拥有的口岸数量占自治区的一半.同时,呼伦贝尔市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一个重要端口,是进入俄蒙的重要的通道.这一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我市在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在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呼伦贝尔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成为典型的“资源立市”型城市。长期的资源开发,使呼伦贝尔市形成为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7.
呼伦建 《东北之窗》2011,(11):44-46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特征,只要有实践活动,就需要用科学的理念支配、影响和规范人类的群体行为。围绕经济一体化规律,推进党的建设常抓常新,是大连的经验,也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社区干部培训班学习考察的深刻体验。继2010年12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社区党建精品工程第一期示范培训班成功举办后,2011年新年伊始,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再赴大连举办第二期示范培训班。本次培训结合社区社会管理创新,深入挖掘提炼大连社区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和特点,联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社区党建的实际,认真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努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智华 《理论观察》2007,(1):86-87
发挥比较优势是进行区域分工合作,促进经济实力提升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在全国经济区域划分中呼伦贝尔市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共同构成了东北经济区。呼伦贝尔作为东北经济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合作与共同发展中,具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条件,这些优势条件为呼伦贝尔参与区域合作,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前提。因此要充分发挥呼伦贝尔的优势作用,与东北三省形成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借东北振兴战略机遇,实现呼伦贝尔新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9.
田钊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5):7-12
改革开放后,江苏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个梯度的经济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文章通过利用相关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对江苏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测度,分析得出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主要源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差异和苏南、苏中、苏北三组间的差异。为此,应采取措施缩小各产业的发展差异以及组间差异,以推动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分析了2000—2015年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过程,并从空间维度和产业维度解析了广东区域经济差异持续变化的动因。研究表明,广东区域经济差异以2009年为转折点呈现出先持续较快上升后平稳缓慢下降的变化过程。在空间维度,影响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其次是四大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在产业维度,四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差异大于区域内部的产业发展差异。其中,工业对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其他服务业和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影响在增强。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是江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化解区域经济差异,使之成为江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实现江西经济突破性战略目标的关键。如何优化财政职能,制定有利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财政政策,成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江西区域经济空间构成进行分类,揭示了各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变动趋势与特征,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财政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不断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区域经济差异伴随始终,金融结构的地区差异也越发显现,国家统一的总量调控货币政策在不同区域遭遇现实的结构性问题,产生了不同传导效果。近年来,国内有关区域差异和区域效应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众说纷呈,焦点集中在对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解释上。事实上,从经济金融内生关系视角来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体制改革对区域经济、金融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并促成相互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等化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区域经济的差异影响吉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本文对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生态城市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二者相辅相成.呼伦贝尔市生态城市建设,只有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把循环经济当大事、实事来做,制定总体规划,抓好城市生态卫生,保证生态安全,加强城市绿化,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等工作,才能使城市生态系统长期健康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综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选择、确定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方法和测算的指标体系,从县域层面上对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深入研究;然后以江西省80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以及ARCGIS软件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西省区域经济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江西省区域经济的集聚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江西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以下特征:江西省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绝对差异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态势;区域经济集聚程度不断增加,但速度逐渐趋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随机分布;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定量分析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 ,阐述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关系及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认为重视效率仍是当前山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出发点 ,提出跟踪省域经济差异警戒水平、采取适当倾斜与均衡发展、实施点轴开发模式、科技兴鲁、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差异等区域发展政策 ,促进省域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情况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呼伦贝尔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成为典型的"资源立市"型城市.长期的资源开发,使呼伦贝尔市形成为资源型城市,多数城市及城镇或"以林为主","以林建城"、"以林兴城",或"以煤为主","以煤建城"、"以煤兴城",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9.
吕燕萍  王丽华 《特区经济》2007,224(9):48-49
近年来,浙江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浙江经济要保持稳定、快速、协调的发展,便不能对这种区域经济差异视而不见,本文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藏的区域经济差异显著且处于扩大趋势,本文首先介绍西藏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其次运用泰尔系数分解法、加权变异系数分解法,分别分析经济地带间的差异和三次产业对地区差异的贡献,最后得出结论:协调西藏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发展较慢区域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减少区域间第三产业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