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各区域间的经济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形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间所有制结构的差异.解决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具体办法是: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大力推动市场化进程;改变阻碍经济发展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加快甘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昌年  徐荣华 《发展》2006,(8):66-67
研究显示,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西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滞后必然导致西部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的落后.目前,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支重要力量.甘肃民营科技企业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发展严重迟滞,与临近省区相比也处于劣势,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快甘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是推进甘肃"工业强省"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是缩短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际差距过大成为新时期我国各区域间的突出矛盾,因而,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共生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这一理念,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和谐观,并分析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现实基础,最后,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4.
查祥德  杨清 《发展》2013,(10):74-75
本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甘肃区域经济实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区域经济实力差异明显,但区域间差异有缩小趋势,并就提升经济实力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能为各级政府决策和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收入差距正在加速扩大的非均衡格局,已经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何缩小差距,保持区域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对三大地带、六大区和各省市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提出缩小区域收入差距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希望能有助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助于缓解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6.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估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四大区域经济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也不断发展演变。通过对2000~2006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区域总体差距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的“马太效应”日益突出。针对此情况,提出缩小广东区域经济差距的基本思路,同时建议加大区域性优惠政策的空间转移力度;倾斜公共投资,改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引导和促进珠三角产业向山区转移;完善和创新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山区的合作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靖宇  张宪平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23-25,38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并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对1978-2005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胡江涌 《发展》2004,(7):65-70
江苏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和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分析比较甘肃和江苏两省间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差异,有助于我们从中寻找差距和不足,汲取经验,取长补短,加快甘肃发展,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改革开放、项目建设、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 区位是具有现代经济的地理空间.区位分布和区位网络形成,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和宏观国民经济的发展。研究经济区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地处祖国腹地,长期以自然经济为主,传统经济占绝对优势,区位开发始于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区位从无到有,相继建立并形成规模。但由于全省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经济水平都低于我国中、东部许多省区,所以区位数量和规模,较之中、东部地区都有差距,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十二五”期间,在甘肃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支持和鼓励金融业发展政策和措施推动下,金融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甘肃区域经 济发展需要和发达地区金融业发展相 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和甘肃转型升级的瓶颈约束.“十三五”期间甘肃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应在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补短板”“破瓶颈”.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区域财政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本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为了推动不同区域的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逐步转向相对平衡,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制定并实施一定的区域经济政策.在这些区域经济政策中,其中政府财政政策是其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区域财政政策的主要功能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与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抑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无限扩大,实现不同区域间的公平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重庆划为直辖市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增长缓慢,同时各经济区域间农民收入出现显著差异,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成为影响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通过对不同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动情况的分析.探索了影响农民收入区域差距的原因,并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控制农民收入差距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西藏的区域经济差异显著且处于扩大趋势,本文首先介绍西藏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其次运用泰尔系数分解法、加权变异系数分解法,分别分析经济地带间的差异和三次产业对地区差异的贡献,最后得出结论:协调西藏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发展较慢区域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减少区域间第三产业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由市场规模演化而来的市场获得(market access)是新经济地理学从需求角度解释空间经济差异的核心变量。本文在计算我国主要城市市场获得的基础上,考察了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市场获得与工资、人均产出等经济发展指标的关系。在控制了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等因素后,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获得是我国区域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在区域中心城市层面显得尤为突出;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区域中心城市的开放程度与同区域其他城市的一体化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市场获得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这间接地影响着区域城市经济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山东省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文章立足于鲁南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之上,以半岛地区作为参照样本,在对比中找出制约鲁南地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相关原因,为鲁南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找出路,找方向,缩小区域间的财产性收入差距,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内生增长理论的区域差异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为探求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内在原因和作用机制,本文基于空间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理论模型,发现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促进产业的空间聚集,并因此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而知识溢出效应的提高,则使产业的空间分布模式保持对称稳定,并因此促进区域间差距逐步减小.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经济系统存在两种长期均衡路径:对称结构均衡和核心-边缘结构均衡,且前者的经济增长率明显小于后者的经济增长率.通过对中国经验数据的计量分析,本文发现,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体现的正是效率较高的核心-边缘结构均衡,但由于贸易自由化的作用明显大于知识溢出的作用,故导致产业的空间聚集力大于扩散力,从而形成了典型的东部隆起和中西部塌陷的经济地理现象.为此,本文对促进区域协调的调控政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张义柱 《特区经济》2009,(7):255-257
本文首先在定义区域生产力的基础上,说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两个区域间经济交流的内容。其次,文章探析了区域生产力之间差距的大小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机会的影响。最后,文章对促进区域生产力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 三、中国区域经济关系的未来变化区域间贸易摩擦和资源争夺,区域封锁和市场分割,是中国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被称为"诸侯经济"的行为特征,导致了宏观经济调控失灵,区域经济发展陷入严重的失衡和无序状态。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区域间的关系将朝着合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区位和历史因素、国家政策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从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