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开放与再分配——补偿假说之因果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最为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命题——补偿假说,可以被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首先,全球化进程以何种渠道激发了补偿需求?其次,补偿需求又是凭借怎样的机制促成了再分配政策?本文的分析表明:波动性假定并未被证伪;波动性也并非全球化引致补偿需求的唯一渠道。至于补偿需求能否转化为再分配政策,不仅取决于各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力、政党竞争状况以及选举压力等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更取决于国家自身的利益和偏好。当开放确实引致某种属性的补偿需求时,各国将选择不同的政策手段做出回应,从而形成"开放—补偿"的3种可能组合形式,即:内嵌的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约翰·拉格“内嵌的自由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拉格实力和社会意志并重的国际机制观入手,深入分析了“内嵌的自由主义妥协”的概念,认为其本质是市场利益和社会价值之间达成的一个妥协,内容是将自由主义的机制内嵌入合理的社会目标之中,方式是社会各群体(包括从自由化中受益或者受损的各部分)之间达成一个妥协,共同承担自由化和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其手段是国家和社会达成一个含蓄的交易(或者说契约),即公众支持自由化的国际机制和国际经济政策,而国家通过财政和社会福利政策给那些受到损害的群体以补偿和支持。而当前的全球契约运动则是将内嵌的自由主义推行全球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3.
晚近,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及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以自由化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立法一扫冷战时期踯躅不前的状态,呈现一派繁荣之景象。但是,这种繁荣背后蕴涵着不可忽视的"合法性"危机,即以效率优先的当代国际经济立法必须面对偏离公平的困境。由此,校正新自由主义某些缺陷而带来的公平缺失问题成为当下国际经济立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自由主义是美国政治发展的思想源流与实践动力,其世界观强调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方法论是基于实用主义哲学的改良主义。起初,自由主义以有限政府与市场经济为手段,致力于遏制政治权力扩张。然而这一观念走到极限,使得垄断资本在镀金时代凌驾于美国民主政治之上,最终引发经济社会危机。此后,实用主义式的改良主义对上述观念进行了修正,进而揭示出自由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间的一项悖论:前者将个人理性置于一切社会事物之上,后者却看到了其局限。结果是,自由主义在美国政治实践中衍生出了两种变体:民主党式变体即当代自由主义认为,经济权力扩张也会损害政治民主,改良的目标应为市场监管与经济平等;共和党式变体即新自由主义则宣称财产权是支配性的,政府无权干预经济。上述两种自由观念的张力推动美国政治形成了普遍主义与精英主义对立的二元结构、使之先后经历了以政党"对等合作"为特征的新政时代及以政党"对等极化"为特征的新镀金时代。基于此,作者认为,美国政治演化的动力在于古典自由主义与当代自由主义由反政治权力和反经济权力而来的观念张力与政治二元结构,其深层逻辑则在于自由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有着难以解决的悖论。"特朗普现象"就是这一悖论在新镀金时代终结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理论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自由主义在历史上既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运动、一种意识形态。自由至上主义是自由主义一种重要的论证路径,它主要指的是一系列能得到大多数社会理论家(如自由至上主义者或古典自由主义者)赞同的经济学说和道德、政治原则。本文将结合诺齐克的相关思想简要地论述自由至上主义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6.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理论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自由主义在历史上既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运动、一种意识形态.自由至上主义是自由主义一种重要的论证路径,它主要指的是一系列能得到大多数社会理论家(如自由至上主义者或古典自由主义者)赞同的经济学说和道德、政治原则.本文将结合诺齐克的相关思想简要地论述自由至上主义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7.
沈丹 《魅力中国》2014,(18):231-231
自由主义是西方的“道统”。自近代以来,它一直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自由主义的发展明显地分出两个不同的阶段:古典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这两个不同的阶段,大致上可以以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为界。密尔正好跨在交界之处。提出“新自由主义”。实现了从政治自由到社会自由或个人自由的转变。本文将从密尔的《论自由》出发,以书中的基本内容和对话对象为线索。初探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连悦 《北方经济》2012,(6):27-28
本文首先对困境与机遇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两者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判断与感受,因不同主体及主体的不同发展阶段而相异,受主体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影响,困境包含机遇。笔者主要通过两个典型的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墨西哥为例,描述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机遇:经济领域内的机遇—困境—机遇模式;经济利益与政治自主相矛盾的困境与机遇;国家安全的困境与机遇。  相似文献   

9.
新自由主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价值支撑。新制度经济学充当了新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代言人。作为一种新自由主义思潮,新制度经济学缘起之意识形态归因主要有:凯恩斯主义的失效与福利国家的“破产”、自由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的修正发展、经济全球化大肆渲染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与对立等。对新制度经济学缘起之意识形态归因的透析有助于深刻认识其本质。  相似文献   

10.
何家丞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1):128-154,159,160
地主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研究的重要维度。既有结构主义路径和理性选择路径总体上认为地主是不利于民主化的社会力量。但是,菲律宾地主与民主的共生关系却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西班牙和美国的殖民统治通过经济和政治的双重赋权,将土地私有制和自由民主制引入了菲律宾,由此产生的地主精英通过竞争性选举获得政治权力来维护和平衡阶级利益,从而实现了与民主的结合,形成了“封建制民主”。其内在机制是当民主的人民民主本质被改造为程序性的选举式民主时,民主反而成为保护支配阶级的一种工具。封建制民主是菲律宾陷入国家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这一重大政治现象的理论启示在于,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保护私有产权,“自由民主”在实践上可以是资本主义属性的寡头政治,也可以是封建制属性的或其他属性的寡头政治,结果都会带来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并导致治理困难。  相似文献   

11.
从各种数量指标来看,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如何融入全球化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中国融入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着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和保留中国芯的两难困境,基于此,中国需要选择"并电"模式的全球化方式,建立起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的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2.
康德是启蒙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除了哲学之外,他的研究也涉及国际政治领域。康德的国际政治观在国际关系思想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看做是自由主义的源泉之一。作者旨在通过揭示康德国际政治观所蕴涵的三个特征——乐观主义、渐进变革和终极关怀,梳理其内在逻辑联系,从新的角度来分析康德国际政治思想蕴涵的精神价值及其实践意义。作者认为,康德用乐观主义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并为永久和平设计了一条渐进变革的道路,以求最终实现最高价值——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也是康德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中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强调自由放任理论与政策的经济学思潮。该思想在国家干预主义盛行的"凯恩斯时代"受到冷落,在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涨"时得到兴盛,成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全世界不断扩张。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中曾根政权展开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赖春华  左停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2):56-59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之间两难抉择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劳动力市场改变、持续失业的产生、福利依赖性的增强以及抑制福利支出的需要,已经对社会福利的发展及其稳定性构成了严峻挑战.近年来,西方社会福利的论述正逐渐超越传统两难的格局,积极地探讨二者之间系统整合的可能性,由此激发出更多的福利发展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球化视角反思全球失衡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松 《改革与战略》2012,28(5):18-21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种社会制度形态得以实现的表现形式或工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其真实的起点,当前现实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直接导致了当前全球失衡的严重后果,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反全球化的抗争和抵制。究其实质,乃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为了维持美元霸权,以便对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漂亮外衣。因此,当今全球失衡的根源乃是基于维护美元霸权的以美元本位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想彻底摆脱全球失衡的困境,必须废除当前以美元本位为中心的极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并最终实现和谐世界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全球化。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反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与反经济全球化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全球化运动。我们在论证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后,试图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出发,努力探讨出一些能说明反全球化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研究结论表明,中国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反经济全球化两种声音,以便于对经济全球化有一个更清醒地认识,为政府制定完善的决策提供更广泛的意见。恐惧或抗拒经济全球化是没有出路的,正确的选择是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或转变自身的边缘地位,努力扩大中国在对外政策领域的制度话语权和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刘英杰 《特区经济》2009,(8):124-126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曾经风行一时,并与政府干预思潮此消彼长。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思潮面临严峻挑战。新自由主义何去何从?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在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间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weakening role of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the globalization pattern is moving towar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s a result, the number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RTAs) has rapidly increased. New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uch as the withdrawal of the US from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nd the trade dispute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have revealed the intention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the US to reshape the direction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conclusions and current stylized facts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and reshaping of globalization. We find that: (i)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recent round of globalization, which are 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 pattern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within countries caused by the last 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ii)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shape globalization. The self‐strengthening effect of the hub country in the trade network has promoted global RTA expansion.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whether or not the globalization of Japanese companies is a problem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To examine this, using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paper examines whether the globalization of home-located tradable goods firms provides a benefit to the home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lfare. Specifically, since globalization is thought to have begun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in production costs of the home and the foreign country, we examine how an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 in the foreign non-tradable goods sector, which is the principal factor in the difference in production cos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ffects the welfare of the home country. We show that such an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 not only induces enterprise relocation, but also improves the welfare of the home country. In particular, the latter is demonstrat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real flow of dividends that results from holding equities in tradable goods firms located abroad, i.e., the improvement in the income account. Hence, since the prediction of the model indicates that the globalization of firms is not a problem,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globalization of Japanese firms is not a problem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相似文献   

20.
Since the early 1990s, Taiwanese workers have faced two simultaneous trends: democra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se two trends have different, if not exactly opposite, implications for the labor movement. Democratization has empowered the working class and made its members more effective in the political process. Globalization, however, has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flexibility of the labor market and made workers more vulnerable to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s labor movement and the general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 institutions. Then, by examin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s labor institutions in recent years, and specifically the process of union reorganization and the revisions of the Labor Standards Law, the paper shows how,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aiwanese workers have used their newly acquired political power to maneuver between different political forces and se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for the labor m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