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思政课程"已逐渐向"课程思政"转变。辅导员队伍作为我国高校"大思政"格局下的一支关键力量,是延展思政课"主渠道"、引领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工作手臂"。因此,推进辅导员"课程思政"建设、帮助辅导员在工作中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高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思政课程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必要条件,是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提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阐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的根基;阐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基础;教师"学懂、弄通、做实"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首要前提;创新教学方法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途径;"知行合一"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旨归。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新理念,它涵盖诸多重要内涵:中国特色的大战略观、新时期大国外交观、崭新的全球治理观、新型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全新的文明观等,是一份既关照现实又放眼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高校思政课融入该理念教学是其使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时代关切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高校思政课国际视野教育边缘化、大学生全球意识缺失的现实需求.它有助于思政课传播中国最新主流观念,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整体和终极命运的关注,亦能有效助推大学生全球视野和世界情怀的养成.将该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科学整合知识构架是前提,对各主干课程整体性教学设计是关键,对各种教育资源良性互动形成教育传播合力是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路径。文章从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形成机理,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路径,即提高理论亲和力;提升方法亲和力;增强目标亲和力;增强主体亲和力;增强载体亲和力。并以提升"概论"课教学亲和力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时代,如何适应时代变化,进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成为热点问题。本文从高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困境出发,找寻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途径。"微课"模式作为适应时代的产物,可解决高校思政课遇到的瓶颈,为思政课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图像叙事视角下,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滴灌研究,从理论上研究思政课教学的规律性、长效性和系统性。同时,全面梳理总结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滴灌的问题,提出思政课教学精准滴灌实施路径,从实践上推动大学生坚定信仰、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情况,将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对高校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加以指导。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学生为主"这一观念,积极对课堂、校园、网络与社会实践"四位一体"教学方式实施构建,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提高,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目的。文章着重对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方式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思政"概论"课是高职教学的重点科目,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因素,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有改革措施。为了有效契合当前思政课改革的方向,有必要分析"概论"课程教学的困境,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以保证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蕊 《黑河学刊》2012,(7):156-157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教学观念等宏观问题固然重要,但教学语言等微观问题也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基于学科特点和大学生实际,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的基本定位应是“透、实、活、新”。而要达到“透、实、活、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应力求做到“三戒”和“三入”,即:力戒“说教味”、“学究味”、“平淡无味”,适当加入“文学味”、“人情味”、“时尚味”。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需要重视和培育师生协同思维,才能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师生思维的科学协调,更好地达成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指向。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思维沟壑"、"思维藩篱"、"思维屏障"等偏离师生协同思维的现象,高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协同思维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价值,从更新教学观念、贴近学生实际、丰富教学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强化问题思维等方面着力培育师生协同思维。  相似文献   

11.
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整合力量协同推进。近年来,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宁波市积极拓展高校思政课建设格局,整合全社会的育人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  相似文献   

12.
邵瑜 《发展》2013,(9):105-105
一直以来,死亡观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软肋",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认识上的误区,挖掘思政课教材,构建大学生死亡教育内容体系,让死亡观教育真正走进思政课的课堂。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为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的契机.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为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打下了基础.本文从法治教育的涵义和目标出发,阐述了法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融入思政课的可行性,着重论述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实践环节,其对于思政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实践教学进行的场所区分,实践教学主要有课内、校内、校外实践模式。科学的理解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理论教学是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分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培育"、"践行"中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考察教学效果,同时发挥思政课教学的引领作用、主导作用和现实作用。使得高校思政课各发其长,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余进军 《魅力中国》2010,(4X):118-118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程和核心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于高校提高人才素质至关重要。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思政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凭借其独树一帜的优势,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广泛,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通过分析微课的基本含义,研究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提出在高校思政课中构建微课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理念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必须抓好三个关键环节:教师接受"课程思政"理念是形成协同效应的前提,强化课程建设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基石,学生的获得感是"课程思政"改革效果的检验标准。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许广玉 《理论观察》2013,(6):148-14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应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但由于受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和转型期我国社会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影响,部分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出现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中性化、媚俗化的"公共知识分子"倾向,我们要认清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实质并自觉进行抵制,但对思政课教师的"公共关怀情结"要另当别论。  相似文献   

20.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探望北大师生的一次座谈会上对教师所提出的期望。"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不单单是前人对教师模范功能的称誉,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作为思政理论的宣扬者,思政课教师向来被视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文章在分析"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对于思政课教师重要性基础上,从外部社会环境、教师自身修为的锤炼两个主要角度,进行了实现思政课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途径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