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趋紧,硕士研究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结构上的,其原因在于过度追求高水平就业心理.因此研究和分析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对指导硕士研究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趋紧,硕士研究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而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结构上的。其关键在于过于追求高水平就业心理造成的,因此研究和分析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对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趋紧,硕士研究生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而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数量上的,而是结构上的,关键在于过于追求高水平就业心理造成的,所以研究和分析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对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现实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需要从社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着手.社会应深化市场改革体系,培养单位应以社会为导向进行人才教育培养,硕士研究生则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难对培养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市场已开始由"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硕士研究生自身能力成为就业的关键问题,建议高等院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方式,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高校管理者及时调整对待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态度,应时制宜建立和创新就业机制,帮助硕士研究生充分就业,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的招生与就业是实现社会系统人才有序流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人才输送的安全阀。从"辩证、矛盾、同一"三种思维方式对招生与就业关系进行再认识,有助于厘清高校招生与就业的内在关系,为学生就业意识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完善、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国家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家庭、高校及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高校统一战线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社会合作,教书育人、联系密切等"四大路径"优势。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效开展,是高校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政治责任。因此,通过充分发挥"四大路径"优势的作用,在制定和完善政策、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秦建平 《魅力中国》2014,(3):270-271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研究生就业也不像以往那样轻松。面对这种竞争激烈情况,研究生迫切需要提高其就业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当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培养的最终目的,并贯穿到整个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起到个引导和指示作用,直接引导整个培养过程的方向。本文通过对贵州师范大学2011级、2012级、2013级的45名全日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分析了培养目标中的长处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稳步发展,国家近几年对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加大改革力度,使其不断完善。本文通过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现状的分析解读,汲取经验教训,为当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寻找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周虹 《新西部(上)》2012,(14):127+130
近几年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存在着就业于工科行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偏低,进入大型企业就业越来越难等问题,因此必须开拓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新思路:坚持专业教育是基本,提升项目制作能力;重视个性化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变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魏职春 《发展》2014,(10):I0001-I0001
正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于2007年获批诉讼法学专业侦查学方向、物证技术方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诉讼法学专业治安学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分院开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8年来,共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毕业生就业覆盖全国公安厅(局)、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海关、公安警察院校等系统,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分院重视导师队伍建设,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名,其中"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甘肃省优秀专家"1名。同时,还先后聘请了罗大华、武伯欣、马皑、李玫瑾等知名专家学者为分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分院研究生在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就业质量,文章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从就业意愿、行业选择、就业地点选择、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探究当前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普遍具有追求工作的高薪、稳定性和个人发展空间等多重特点,多受社会、所受教育、成长环境、市场需求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国家高校就业改革后,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也是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全国高等教育招生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就业环境也变得更加的复杂。虽然农科类大学对人才的培养随着形势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深度的培养,农科人才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的同时,农科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依旧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然而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就业的整体情况不如人意,就业优势不断削弱,就业率处于低位徘徊。在当前国家就业政策相对稳定、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就业结构不合理的大环境下,加强对研究生就业价值引导和正确的系统的就业观教育已势在必行。本文结合目前有关研究生就业的现状,对我国研究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观教育面临的困境提供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全日制专业硕士因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成为最受关注的研究生培养类型。文章提出了"三位一体、两核驱动"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新型培养机制。实践证明,提出的培养机制能够有效且全面地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就业人员总体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本不应成为问题,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充分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创建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群体,而且处于青年这一人生观与世界观尚未完成与成形的阶段,如果遭遇就业困难的挫折,轻则影响到自身健全人格的培养,重则会对社会安全带来隐患。作为高学历人群,大学生充分就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权的信心。本研究对此进行现象描述与总结,提出和谐社会背景下建立适应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菊春 《理论观察》2014,(11):155-156
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较高层次的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素养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复兴,加强对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培养以德育为先的研究生人才对国家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战略上的意义。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对人们的影响与日俱增,网络在研究生这一群体的普及率极高,已然成了研究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利用网络对研究生进行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都是很必要的。网络对于研究生德育既有机遇也用挑战,如何利用好网络进行德育教育也是现在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郭少华 《魅力中国》2010,(3X):51-52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以及提高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促进中原崛起,实现全面建设河南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鹏 《中国集体经济》2012,(9S):128-129
研究生就业是研究生教育价值实现的最关键环节,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通过对调查得出的该校2007-2010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的地域流向数据的研究,分析了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的现状、特点及成因,并就如何应对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失衡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