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就业难题 中国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源自于三个新的矛盾.一是体制性矛盾.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长期包容在"终身就业"体制之内的国企冗员开始大量排出.2000年末,全国累计未安置的下岗职工总数仍有近1000万人.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区与全国一样,进入了一个深度与广度都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转型期。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以及普遍性的供大于求的出现,国有企业体制胜冗员大量排出,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使劳动力过剩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互叠加、交错,造成日益激化的就业矛盾。就业岗位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最稀缺的资源之一,形成一批持续扩大的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最大的热点、难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周刊》2006,(50):28-28
经历过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后,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再就业、退役军人等就业主体遭遇产能过剩、贸易摩擦等困境,1400万青年人徘徊在职业的门槛之外.  相似文献   

4.
受指令性分配就业机制、福利型就业模式、泡沫经济、经营管理不善等历史消极因素影响,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改革进入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海南省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与再就业矛盾日渐凸显.如何妥善分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成为我省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海南国企下岗职工情况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下岗职工的界定,截止1997年底,全省下岗职工总数达10.62万人,占全部职工总数的10.32%.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情况:总数为7.9万人,占国企职工总数的12.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职工下岗总体水平2.36个百分点.国企职工占全省职工总数的60.72%,而其下岗职工占全省下岗职工总数的73.58%.全省国企下岗职工体现出“三个集中,两个困难”特征.1、集中于商业贸易、餐饮业、制造业.从总量看,三类企业下岗职工总数达4.51万人,占全省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58.57%;从相对数看,下岗职工占本行业职工人数的28.26%,高出全省国企平均水平19.12个百分点.其中,商业贸易、餐饮业表现尤  相似文献   

5.
实现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基本目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入,劳动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将成为影响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第一大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剩,目前我国供大于求的状态依然存在,并且矛盾非常尖锐。据估算,“十五”期间新增劳动力将是4650万人,加上现有的1750万下岗待业劳动力和农村1.5亿剩余劳动力,要满足这2亿多人的就业至少需要今后5年每年增加几千万个工作岗位。因此,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将是高失业率和失业期两种现象并存,各种矛盾交织,就业弱势…  相似文献   

6.
贾品荣 《西部论丛》2009,(11):24-25
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今年中国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40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社会蓝皮书·2009》报告指出2009年大学生失业率超过12%,150万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失业人数增加,仅是就业严峻的表象,制度缺失才是当前就业严峻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7.
<正>海南省是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的省份之一。目前其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2/5。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海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尽快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巳成为海南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海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海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多,增长速度也快.当前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00万人左右,这个数值还在以每年8万左右的速度增加着。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十质比衣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差。素质差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不断增加和转移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海南农村剩余劳动力吃苦耐劳精神差,在外省民工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就业自然难。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种植业中,其中有一部分属“虚假”过剩.据测算,全省种植业所需劳动力120万人,而种植业实际容纳劳动力14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滞留在种植业中。由于存在撂荒和耕作粗放等劳动力投人不足现象,造成部分“虚假”过剩。  相似文献   

8.
造成我国失业、下岗人数增加的原因与历史性、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积累密切相关。其中主要的,一是企业改革进程加快,隐性失业状态的体制性冗员被大量排出;二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结构性失业人数增加;三是增长向集约化转变导致劳动要素不断为资本、技术要素所取代;四是经过长期发展后卖方市场格局已经基本为买方市场格局所取代,生产过剩导致减员;五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农村正被过剩经济的阴影笼罩着,在过剩的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心理表现出了一系列复杂的特质,这些特质给农业结构高速,农业市场化进程,农村精神明建设和农村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具体的影响。要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民和农业问题,千万不能忽视社会心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的进程已没有后推的余地 在未来的中长期战略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仍属就业。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是一个长期现象。在建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60年代初期、60年代末期、70年代末期,我们都曾多次面临过相当严重的就业压力。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就业形势再次骤然严峻。在国有企业职工大量、普遍离开劳动岗位的“下岗”问题之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构成了就业形势的新特征。 “十五”发展过程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按照已经写入“十五”计划的数字,在此期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4000万是个什么概念呢?2000年末  相似文献   

11.
卢亮 《北方经济》2007,(11):63-65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必然有大量的农民面临转移,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这些过剩的农业人口流向城市,寻求非农就业岗位。正因为如此,不少专家学者把加快城市化发展看成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那么弄清目前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劳动力带来的就业岗位损失数量就显得有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第三产业转移的矛盾分析 ,指出 :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化同步推进 ,实现“三化联动” ,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还可以安排大量城市劳动力在农村小城镇就业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消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发展》2004,(2):71-71
被称为“民生之本”的就业,由于农村人口偏多和国有企业历史冗员过多,使甘肃省的就业压力更是异常的艰巨,实践证明,非公经济已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甘肃省城镇劳动力供给量为33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仅可吸纳10万人,供大于求23万  相似文献   

14.
《上海集体经济》2005,(5):F0004-F0004
上海石化在改革中走出通畅路:主辅分离,盘活闲置资产;职工分流不下岗,成为持股职工。企业、社会、职工得到三赢,一策化解了国有企业冗员负担和社会就业矛盾的两个难题。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冗员严重,铁交椅铁饭碗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发展迟缓,更为严重的是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国企当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国企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关键的一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否。改革的首要是解决冗员问题,裁减冗员即被称为国企职工下岗,也就是失业的代名词。这些人大多数为“4050”人员,专家估计人数有2000万左右,涉及到的家庭人口会更多。他们离退休年龄还差一二十年,有的人以极低的价格买断了工龄,有的人则等到退休时才享受到养老保险。这些人为改革开放做出了牺牲,政府曾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他们的老保,但除了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再无能力拉动内需。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滨海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订单式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拓展贫困农户增加收入的新渠道和新空间,解决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就业十分困难的矛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变“送钱给物”为“扶技长志”,是破解劳动力过剩与劳动力难以转移这一矛盾的现实选择滨海县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县,发展劳务输出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然而,劳动力严重过剩与劳动力难以转移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县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下…  相似文献   

17.
张芳芳 《魅力中国》2011,(15):13-13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镇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与城镇就业相关的文献的研究,将分别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结构发展、汇率调整、资本投资和实际工资、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分析其对城镇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甘立彩  周宝同 《乡镇经济》2008,24(10):42-46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建设用地的使用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使得人地矛盾越发突出,土地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文章重点研究在城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三效益”,特别通过层次分析法研究经济效益,并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出几点建议,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用地使用效率,缓解用地矛盾,加强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后,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这次浪潮前锋凸至,预计今年9月达到最高点,而且要蔓延“十一五”头两年。在解决就业难题上,各方的努力可以用“千方百计”来形容——政府决策掷地有声,企业充分挖掘社会责任,此外对青年“结构性失业”的心态调整,辅以专家的救治方案等等,这些措施都将是安全度过第三次就业高峰的保证。[编按]  相似文献   

20.
据国家计委透露,1998年底,我国城镇下岗职工中未就业人员总数突破600万,比1997年底的450万人增加了150万人。另外,今后三年我国机构改革,初步预计机关(党委、人大、政协系统和社会团体及政府系统)要分流500万人;事业单位(主要为科教文卫)在编人员为2645万人,三年内按精简16%计大约是400万人。加上劳动人口自然增长因素,我国城镇每年净增的劳动年龄人口就业人员约为900万。综合上述数据,预测我国城镇在世纪之交的两至三年内,面临着为3000多万人安排就业的巨大压力。如果考虑我国农村约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