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流动人口队伍中的重要群体,他们的流动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却面临着流动变迁给他们的家庭关系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本文从流动人口夫妻关系的变化,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以及农村家庭权威的转移三个方面,对农村人口流动给其家庭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贾俊萍 《魅力中国》2009,(12):123-123
人口流动的初衷主要是谋求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个人乃至家庭的发展。目前常住在上海的数百万外来人口已经占到上海常住人口总数的近1/4。他们中不少人已经离乡多年,从最初的单身外出打工到在流动过程中成家或举家外出打工,一个个外来流动人口家庭已深深地嵌入到现居住地的  相似文献   

3.
家庭道德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家庭道德要求去处理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形成家庭凝聚力,维护家庭的团结和睦,是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以家庭道德来教育家庭成员,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质,是建设和谐家庭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半流动家庭这一特殊的家庭模式应运而生。文章从半流动家庭的功能、成员互动及半流动决策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农民工、留守妇女等群体纳入家庭系统展开整体研究,同时也应深入研究留守妇女的亲职角色及亲职压力,为改善半流动家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流动∶贫困村民寻求生存的行为①●冯世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兰州,730070)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随着中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但由于流出者以往所赖以生存或生活的村庄与家庭不同,因而其...  相似文献   

6.
朱红根  宋成校 《改革》2021,(11):141-155
职业代际流动性是判断社会流动水平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重要依据.基于家庭农场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家庭劳动力职业代际流动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农村家庭劳动力职业代际流动水平较低;父母职业层次与子女职业代际流动显著正相关,但这种流动体现为职业向下流动;农村家庭劳动力在职业流动方面存在集聚现象,父母从事个体劳动、商业经营以及村镇管理,其子女的职业也普遍是这三种,而父母为农业劳动者或非农行业工人,其子女的职业普遍也为这两种.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子女职业向上流动正相关,与职业向下流动负相关.此外,子女使用互联网、拥有非农工作经历以及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可显著促进其职业向上流动,但已婚会显著阻碍其职业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7.
刘军奎 《开发研究》2023,(2):131-139
代价付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普遍性。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既是突破制度羁绊并促进繁荣与发展的经济增长过程,也是流动人口付出代价的历史性过程。陇东南Q村的田野考察表明,长期流动务工经历中,流动人口付出了三类代价:身体性代价、情感性代价和心理性代价。各类代价伴随的不同创伤与损毁,以或隐或显的方式为流动者个体的生命刻上了深深的印痕,并通过代际传递对家庭产生持久影响。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流动人口的代价付出需要引起应有的关注与认知反思,缩减这一群体的流动代价,使其尽可能摆脱因多种代价付出而面临的发展困境,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实践需要,也是弥合城乡发展鸿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赵晓芳 《特区经济》2009,(6):144-14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代替的。目前我国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大量劳动力已经转移出去,对农村家庭结构造成了很大冲击,大量的农村家庭结构出现了解体,随之而来的是两个特殊的人群日益凸显出来。家庭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如果农村家庭结构解体问题解决不好,影响的不仅仅是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将家庭因素融入社会保险,使社会财富再分配考虑家庭因素、惠及家庭成员,应该成为社会保险改革的一项指导原则。家庭劳动供给、家庭生产和劳动供给生命周期等理论为这一原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贝弗里奇和吉登斯积极提倡将家庭因素融入社会保险,实现家庭责任在全社会范围以及在家庭范围的合理分担。我国今后的社会保险改革应融入更多的家庭因素,将针对职工的社会保险扩展到其家庭成员,并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家庭实施社会保险优待。  相似文献   

10.
裴建寿 《魅力中国》2014,(27):352-352
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有效利用家庭治疗是很好的选择,家庭治疗有其应用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家庭治疗可以更有效地实现预防再犯罪的目的。家庭治疗,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技巧,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的问题。因此,社工通过家庭治疗模式介入社区青少年服务对将对预防和解决青少年问题就显得十分关键。本文选取西安市社区矫正案例,调查了社区青少年的问题和需要及其家庭状况,并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同时对专业的家庭治疗方法在社区矫正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马广博 《特区经济》2006,211(8):147-148
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要使这一制度能够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建立起来,就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家庭户主账户制是基于清晰产权基础之上的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即给每个农民家庭在合作医疗基金中建立一个账户,其自己缴费和其他来源资金都存入这一账户,在家庭成员生病时首先从本家庭账户中支付,医疗费用与本账户差额部分可以通过向其他的有一定余额的合作医疗基金账户借贷的方式予以支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应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正成为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浙江省七个地区民工家庭的实地调查基础上,采取典型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当前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第一手数据,并通过科学分析,为促进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农村家庭冲突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转型期引起农村家庭冲突的具体原因有:急剧的社会转型引发的农村家庭失范;农村家庭成员在社会角色转型过程中由于制度与社会支持的缺失,使角色转型的压力完全转移到家庭而造成的家庭冲突;家庭角色转型中角色期待的错位带来的家庭冲突。  相似文献   

14.
一、农场制奠定了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组织基础 (一)个人或家庭农场 个人或家庭农场(individual or family farms),是指那些劳动与管理主要依靠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的农场,它们很少雇工,只在农忙时雇少量的临时工.  相似文献   

15.
陈云桥 《特区经济》2007,(2):149-150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现象。家庭结构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家庭功能出现失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功能失衡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家庭消费必须遵循正确的伦理原则和价值标准,即家庭健康发展原则、家庭整体利益原则、家庭和谐幸福原则、家庭生态关怀原则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成员的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和谐幸福美满的现代文明家庭.  相似文献   

17.
农村青年流动给其家庭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系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三个方面。夫妻关系中女性经济地位提高、夫妻关系初步平等,但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亲子关系中父权弱化,感情淡漠;祖孙关系更加亲密但随之各自也出现一些问题。应辨证地看待农村流动人口的离婚现象,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寇纪元  李森 《中国经贸》2009,(18):117-118
婚姻是男女双方自愿结合建立的夫妻共同生活体,并因而形成人身、财产等全面结合的社会关系。我国婚姻家庭财产关系的种类包括夫妻财产关系、家庭共同财产关系、家庭个人财产关系三个方面。因此,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需要区分其与家庭共同财产、夫妻个人财产、家庭成员个人财产。  相似文献   

19.
选取超大城市流动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状况;采用 计量回归的方法,研究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流动特征因素、公共服务供给与获得这四个方面的指标对中国 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水平低于其他地区,有较大 提升空间;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流动特征因素、公共服务供给与获得四个方面的指标对超大城市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水平均有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的推动下,以个人流动为主的打工形式开始改变,整个家庭流动到城市打工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主要探究整个家庭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消费生活,阐述其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空间,提供一种研究农民工生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