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在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顺驰)北京“蓝调”项目重新开盘之际,新东家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集团(下称路劲)主席单伟豹首度在内地亮相。实际上,去年9月路劲宣布收购顺驰以来,单伟豹为项目运筹已多次往返苏州、北京等地;不同的是,这次亮相是正式与外界打个“照面”。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最黄金时期”里,顺驰绝对是个耀眼的明星。一个从天津出来、其貌不扬、毫不起眼的“小伙子”,从经营二手房买卖起家,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了地产业的大鳄,成为集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中介于一身的知名房地产商。并于2004年末宣称其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00亿元人民币,在2005年销售额要达到200亿元。在顺驰的当家人孙宏斌看来,顺驰之所以有这些成功是因为他颠覆了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创造了“现金——现金”的地产零库存“顺驰模式”。“顺驰模式”蜚声业界。然而,与顺驰的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不和谐和质疑之音好像也是形影不离,使得一举跻身地产销售百亿军团的顺驰,还没来得及领略一下巅峰上的无限风光,却已经险象环生,穷于应付,以至于向来面对媒体乐观高调的孙宏斌也不得不坦承“心里很不踏实”。是的,就在去年理论上的拷问之声愈来愈小的时候,顺驰自己却在狂奔的途中有些磕磕绊绊,危情初现了。什么才是顺驰的真相?  相似文献   

3.
陈健  路艳 《产权导刊》2006,(11):18-20
始于孙宏斌,终于孙宏斌。孙宏斌本来距离他的顺驰帝国只有一步之遥,如今却功败垂成。9月5日,孙宏斌把顺驰中国55%的股权卖给了香港路劲基建公司。一直挥动着“全国战略”旗帜高歌猛进的顺驰,终于垂下了高昂的头。[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中国地产界还鲜闻顺驰的名字,两年前的顺驰集团其触角还只是天津这个它发家的海滨城市,其打动天津百姓的也许就是那座以“顺驰”冠名的顺驰立交桥了。而今天,当我们再次提到顺驰这两个字时,中国地产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现在的顺驰拥有8000多人的庞大队伍,年销售额达40亿元,“顺驰现象”在地产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甚至遭来了不少人的非议,中国地产大亨万科对顺驰的发展也同样颇有微词,顺驰的快速扩张,让它成为了中国地产最为注目的少数派。顺驰的步伐真的正如地产界说的那样,隐藏风险太大,迈得太快了吗?我们姑且不去讨论顺驰…  相似文献   

5.
王凯 《新财经》2006,(12):46-46
“总结过去是没有用的.只会成为包袱。过去辉煌不等于将来辉煌.过去做得不好不等于将来做不好。我们只能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重要的是你现在有没有竞争力.你得往前看。”在转让顺驰的控股权后,孙宏斌感慨地说出了这翻耐人寻味的话。  相似文献   

6.
扑朔迷离的顺驰资产转让迷局日前终于走到尽头,中国地产业的“顺驰神话”最后以孙宏斌的彻底淡出而告终。  相似文献   

7.
任健 《新财经》2004,(1):89-92
“黑马”的称谓,往往是强势和争议的代名词。按此逻辑,顺驰无疑是目前中国房地产圈中最大、最“黑”的一匹。 2004年,刚刚走出天津的顺驰制定了100亿元销售回款的目标,按照顺驰2003年实现的40亿元销售回款推算,其目标增长率必须高达250%。  相似文献   

8.
8月26日,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原“顺驰置业”)、软银亚洲投资基金、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在北京举行了战略投资签约仪式。软银亚洲、凯雷集团分别投资3000万美金和1500万美金,占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15%和7.5%的股权。这是迄今为止世界顶级投资机构首次与中国房地产中介企业进行合作,海外资金第一次将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扩大到了“三级市场”领域。  相似文献   

9.
君珂 《上海经济》2007,(2):56-57
尽管此前孙宏斌对外一直表示,顺驰并不缺钱。但复出时他却坦然承认,顺驰确实比较艰难,也的确缺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观点     
《新财经》2006,(11):10-10
两税合并,实现公平竞争之必然;看顺驰易主,不宜以成败定论;茶余饭后话“百富”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顺驰地产还是北京祈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大龙地产,三个不同量级的地王或被吞噬殆尽,或淡出公众视线,或股价受挫。尽管有不同的症状,但是他们却同属一类病症:被赶下“地王”宝座.  相似文献   

12.
8月26日,顺驰置业集团、软银亚洲、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了战略投资签约仪式。即将更名为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的顺驰置业集团以出让公司22.5%股份的代价,从两大基金中换得4500万美元融资。  相似文献   

13.
7月2日,本刊刊登的《康王商标大战:司法“认驰”遭遇“假案”陷阱》一文,报道了我国首次进入再审程序的一起司法认定驰名商标(下称司法“认驰”)案件,也披露了司法“认驰”在实践中所遭遇的一些问题,如部分企业热衷于借助诉讼寻求“认驰”,甚至通过刻意制造法律纠纷来获取驰名商标等。  相似文献   

14.
昨天1994年,刚刚走出监狱的孙宏斌在天津创立了顺驰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在孙宏斌缺钱的时候,是老上司柳传志借给他50万元。1995年,在柳传志的支持下,顺驰和联想集团、中科集团合作,慢慢成长起来。从2003年8月开始,顺驰先后从石家庄、北京、上海、苏州、南京、武汉、郑州、长春等城市拿下了十多个"天价"地块,多次出现成交价比起拍价高出一倍的情况,可谓不惜血本。  相似文献   

15.
刘放 《首都经济》2006,(4):52-53
狗年农历春节刚过,二手房市场大鳄顺驰置业在南京的分支机构被爆出占用卖房者的房款和中介未成仍然要收取中介费等问题,引发了大家对于顺驰置业在资金链和管理上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放姚明走吧     
就像2008年奥运会刘翔最后时刻退赛一样,姚明要退役的消息带来了同样的震惊和遗憾。在某网站进行的调查中,最多的人把票投给了这个选项:“感伤,姚明本该有更高成就”。换个角度理解,人们感到震惊和遗憾,是认为姚明现在离开NBA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7.
张晓丹 《新财经》2005,(10):50-54
这个时代,风险投资商们流行的是将大把现金投给那些找到稳定盈利模式的网络新贵,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和盛大的陈天桥。所以,当8月26日,软银亚洲投资基金Ⅱ和英国凯雷投资集团花4500万美元入股地产界“老青年”孙宏斌所控股的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时,业界有些回不过神儿来。不止于此,最新传来的消息称,10月初摩根士丹利也要投入1000万美元持股5%凑个热闹。是什么原因令三大顶级投资机构对顺驰青睐有加?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闭焱解释说:“顺驰吸引我们眼球的地方,在于他们把传统的营销网络和现代IT互联网结合起来, 他们能够控制大量的终端客户。我们并不满足于在中国做第一,我们将和股东携手将顺驰打造成为世界顶级之一的网络中介公司。”把互联网和房地产这两个最生钱的行业捏合到一起,这样的前景听起来的确英妙。顺驰能够顺利变身成真正的“地产蜘蛛侠”吗?  相似文献   

18.
软银.凯雷与顺驰的合作可以看作是顿驰发展战略的变化,不管这4500万美元是不是用于房地产开发,顺驰都具备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财经幽默     
飞雪 《新财经》2000,(2):64-64
姓钱的不一定有钱,这是真理;姓钱的都想着手里再多点钱,这也是真理。老钱属于没钱的后者。老钱不老,年近不惑。就因为离“不惑”还差那么点儿,老钱对发财的渴望到了执迷的程度。经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是“姓了40年的钱,还不会用钱生钱,岂不是我人生一大遗憾。”当然,老钱从不采用非正常手段,他说的“用钱生钱”现在叫“投资理财”。  相似文献   

20.
杨育谋 《上海经济》2006,(10):36-38
2006年9月5日,香港上市公司路劲基建有限公司入资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的协议正式签订。根据协议,路劲基建将向顺驰中国注入12.8亿元资金,入资完成后持有顺驰中国55%股权。顺驰中国原大股东孙宏斌持有40%的股权,高管层持有5%的股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