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房慧玲 《南方经济》2010,28(2):74-82
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很不平衡,近98%集中于只占广东面积23%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占广东面积77%的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加工贸易却仅占2%左右。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在加工贸易企业数量、规模、进出口额及加工贸易产业配套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加快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贸易转移显得尤为迫切,对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振兴广东欠发达地区经济,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增长极扩散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缩小区域差距,不少地方实施了产业转移政策,试图推动产业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效果不甚理想。该文从产业转移政策及其有效性入手,探讨了产业转移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目前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依托增长极理论,本文按照"极化效应"主导阶段和"扩散效应"主导阶段对发达国家的主要政策工具的侧重点和基本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分析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主要面临的产业重叠,空间规划无序等问题后,得出本文结论:在"极化效应主导"阶段,可以从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空间布局与区域功能分区、财政转移支付与产业内生能力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扩散效应主导阶段"则可以从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产业链整合与产业技术联盟、"四化同步"与统筹城乡发展等三个角度进行政策工具的创新,推动我国区域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可大致归纳为三大类:区域优势互补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区域优势互补理论认为,各区域按有利条件分工、生产、交换,可使各区域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生产活动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中部地区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时期,有望借助产业发展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县域经济体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空间单元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场。因此,大力培育县域新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明确区域功能和发展目标,制定和实施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改善中部地区营商环境,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6.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西安作为陕西经济重要极核的极化效应明显,导致增长极与其外围区形成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整体的持续增长能力正在下降,应发挥西安作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来实现关中区域经济的高质量一体化。大西安规划及其实施的过程应该体现西安经济由极核阶段向扩散阶段转化的分散化、均衡化特征,不仅要积极培育和完善支撑单个增长极的主导产业和市场主体,更要建立多个增长极之间的渗透与联系,进而达到区域经济的高水平均衡。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州西岸地区是珠三角与粤西、大西南的重要联结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远远落后于东岸地区,存在着经济增长极辐射力弱、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缺乏协调等问题。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建立等给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机遇,西岸地区要发挥广佛都市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强珠江三角洲西岸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建立珠江三角洲西岸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促进西岸地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先进  容宁 《改革与战略》2008,24(4):112-114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是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由此引发的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行区域间差别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努力降低转移的成本,加强产业链培育和配套环境建设,抓住不同时机的产业类型,实现产业有效承接和合作。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之间都客观存在着产业梯度差异.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区利用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经济宏观战略角度看,经济发展需要发达地区的带动和示范。有着自身经济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区域自然会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资源要素上进行集聚并对外扩散,在技术和体制上进行创新并对外示范。当然,为保证中国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国家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对区域差异进行调节,以达到共同发展。但共同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是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建立区域增长极,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在世界各国均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引入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选取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解释增长极的作用,并得出相应结论。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经济有较大影响,这种影响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减小速度放缓,最后趋于稳定。本文阐述了经济增长及增长极扩散效应的特点,为增长极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1992-2005年广东省区域经济增长与差距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基于新古典模型导出的增长方程,利用广东省21个城市1992-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发现:(1)广东区域经济的差距集中体现在珠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珠三角的经济远远领先于东西两翼和山区;(2)广东经济增长存在经济收敛性,广东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速度总体趋势是有所减缓;(3)地理位置、教育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率、城市化水平等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些因素对地区差距的不同作用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而扩容后新进地区能否获得更好的发展关乎区域未来进一步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现有文献鲜少关注区域扩容对新进地区所带来的定量增长影响,且对增长效应的驱动原因及其动态变化尚缺系统的解释框架。结合扩散——回流效应,文章认为市场联系与产业分工是区域扩容影响新进地区的增长效应及其动态变化的重要渠道。以2008年珠三角城市群扩容为例,文章运用合成控制法定量分析对新进城市肇庆市与惠州市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扩容对新进城市的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惠州市在扩容后短期内出现了负面效应。结合实际数据分析发现,惠州市短期出现负面效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扩容后要素和产品市场面临原位城市较大的回流冲击,且产业转移短期效果不佳引起。但从长期看,新进地区可从市场联系和产业分工两个层面获得扩容的外溢增长效应。为降低短期可能的负面效应,应树立区域经济思维,建立统一组织框架,以原位城市产业转移为主要抓手,协调推进市场共建共享与产业优化布局,实现地区整体共赢发展。文章研究识别了区域扩容对新进地区所带来增长效应的一般规律,为推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区际产业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群燕  李婉丹 《南方经济》2011,29(12):70-78
摘要: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广东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则仍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广东开始进行产业转移,以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广东省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作为产业转移转出地的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明显,而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东西翼和粤北山区的产业结构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优化,但效果没有珠三角地区明显;从就业效应看,东、中、西翼均有扩大。同时,产业转移缩小了四个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增长极理论出发探讨新疆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格局,进而讨论喀什作为新疆南疆地区最大经济增长极,如何设计其功能区,发挥增长极作用和功能区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为细致地探讨了喀什作为一个特殊经济区如何设计其功能区,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功能并带动南疆,乃至全疆经济增长,实现南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梅宝林 《特区经济》2012,(8):180-183
重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说明重庆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成为中国西部经济的增长极,在西部大开发中,重庆实施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重庆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对长江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区有双重聚散功能,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使重庆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选地,通过重庆可以带动整个西部开发,缩短沿海与内陆的贫富差距,成为实践"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支点。本文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重庆市科技发展现状、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战略意义,揭示重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亚云 《改革与战略》2010,26(2):129-133
对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与广东经济增长显著相关,第二、三产业是目前广东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其中工业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广东省大力学习和落实《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背景下,这一研究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提升经济水平等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晓丹  吴杨伟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22-125
增长极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将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界定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内涵,对构建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业增长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该区域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政策经济环境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应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的方式来建立环鄱阳湖旅游圈增长极,应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以旅游企业为主体的、以行业协会引导的复合协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紧密合作区"是广东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是广东构想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粤港澳互惠互利合作新模式。目前推动"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建设,一是要结合实际,明确紧密合作区的内涵、思路和合作重点;二是要选准项目,确定载体,明确路径,并能完善相应的对策措施。根据CEPA协议内容和目前粤港澳经济发展现实,广东应选择能体现粤港澳优势以及有示范效应的港深河套地区在深化合作发展高新产业方面,率先在合作体制和政策上实现创新与突破,以此来带动"粤港澳紧密融合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区位熵、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促进大湾区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同时,大湾区建设形成的"吸虹效应"明显,引致周边地区的金融资源向大湾区集聚,不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从金融的具体表现来看,银行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突出,证券业和保险业的作用尚不明显。因此,在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资源配置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