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学生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是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更显得尤其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基础课常常采用“满堂灌的理论课”和“演示操练的上机课”的“1+1”教学模式。他们很少关心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就是以教学实践为展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提高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雷 《魅力中国》2010,(36):75-75
本文主要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启发学丰謦象,从而挥声学生创新能力,进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刘锐 《魅力中国》2009,(2):41-42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创新能力又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培养的呢?本文试从“引疑激趣”、“从扶到放”、“联系实际”、“积极评估”几个方面对教师在引导学生创新方面加以探讨,对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参照方法,这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当前学生所迫切需要和缺乏的,而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课堂必须实现从传统的“继承性”教学向创造性教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陈柳竹 《魅力中国》2013,(13):216-216
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各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具体、生动的途径。而语文学科以其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一、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能偏废,语文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教师应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振奋起来,产生积极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韩忠立 《魅力中国》2014,(1):232-232
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强烈的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教育的起点,创新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在核心”。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大有可为的。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并切实加强实验教学。本文将从改革实验教学,发挥课堂教学作用以及改为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等几方面阐述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铁志亮 《发展》2010,(3):143-14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敦育的首要任务。新课改把学生创薪思维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笔者就生物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教师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变得非常主动,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论非智力因素与创新素质的价值与关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承军 《理论观察》2005,(6):124-125
创新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而非智力因素在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大学生的高质量的情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9.
邢斌 《魅力中国》2014,(4):168-168
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是做好“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跨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素质教育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校、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教师则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和载体主要是: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强化课上教师引导和课下创新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引用激励手段,创新科技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个性化民主化的氛围等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个性化民主化的氛围是创新思维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刘羡 《理论观察》2006,(6):147-14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更在创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一、创新教育的涵义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创新教育的任务:(1)在各级各类人才教育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创新学习和实践为重点,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2)培养能直接推动科学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管理改革的创新人才。(3)拉动教育创新,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教育方法、教育评估的改革,促进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创新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唐志勇 《魅力中国》2009,(23):105-105
物理新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科学探究,尤其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试教育逐步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张慧慧 《魅力中国》2014,(5):124-12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它以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其目的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它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本文拟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陈婉梅 《魅力中国》2014,(2):221-221
古人对学习有极其智慧的阐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对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有指导意义。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擞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相似文献   

17.
扬晓东 《魅力中国》2014,(20):185-185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学生。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如何加强修炼,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是关键。就市场营销专业来说,高素质的教师应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也是真正搞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江泽民同志于1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而语文活动课教学能较好地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意识。语文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数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课堂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激活教学、开放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最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应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探究合作的学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给学生以充分参与和展示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欣赏的乐园。  相似文献   

20.
余青明 《特区经济》2004,(9):100-101
从时代发展角度看,社会对人才质量标准的要求,基本上是沿着“知识——能力——素质——创新”的轨迹演进的。知识是素质和能力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沉积为素质,并通过素质实现创新。良好的基本素质和合理的创新能力结构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从“知识——能力——素质——创新”的人才质量观发展变化看,这个过程也是辩证的发展过程,不是后一个阶段对前一阶段发展过程的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