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由于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失衡,而造成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的根源又在于中国金融结构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国有银行主导型.国有银行偏好给国有以及大型企业贷款;而中小、非国有企业的贷款需求不被重视,因而这些企业不得不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从而形成我国经济的高储蓄、高投资局面.企业储蓄增加还会导致工资水平下降,从而造成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这是导致我国当前内部经济失衡的重要机理,因此,解决中国内部经济失衡的关键在于完善中国的金融结构.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敏感性分析及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以1982~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居民、企业、政府三个部门储蓄投资缺口结构与经常项目顺差的关系及部门储投缺口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常项目顺差由高投资率背后更高的储蓄率造成,居民部门储投缺口贡献度最大,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储投缺口大部分年度为负;企业部门对经常项目变动决定作用最大,政府部门对经常项目顺差贡献最稳定;居民部门储投缺口变化主要取决于储蓄变化,过高的边际储蓄倾向是居民高储蓄的原因;2005年后企业储投缺口扩大源于储蓄占GDP比增加和投资占GDP比减少,劳动力成本增长速度过低和投资效率下降分别是储蓄比增加和投资比下降的原因;"以存量支"式的投资特征导致了政府储投缺口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王璇 《特区经济》2008,235(8):261-262
本文指出"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恶性循环正是国内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矛盾根源,并最终导致了双顺差的出现。文章进一步对形成这一恶性循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政府主导的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实行以扩大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4.
王贤彬  周靖祥 《南方经济》2013,31(11):47-59
本文在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一般均衡宏观模型中考察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行为。地方政府官员负有提供生产性公共品与非生产性公共品的责任,生产性公共品增进经济产出效率,而非生产性公共品直接增进居民效用。地方政府官员在提供两类公共品的效率与能力上具有异质性,这导致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及公共服务供给绩效上的差异。这意味着,中央可以通过优化官员和地区之间的匹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改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促成了高投资,而高投资反转过来又进一步做高政府和企业的储蓄,于是乎国内家庭形成的购买力越来越消费不掉投资形成的产能,就只能卖到国外去,变成顺差。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由2001年的174亿美元上升至08年的44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也由1.3%上升至10%。周而复始,直至有一天外部需求真的跨了,这个循环就应该彻底结束。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不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不同,在各异的动力机制驱动下的城镇化道路也不相同。中低收入阶段实行的投资主导的城镇化要转为消费主导下的城镇化,关键是要把生产性投资转变为消费性投资。通过考察日本跨越"中高收入陷阱"过程中财政投融资的投向变化对城镇化的推动,提出中国在三种经济转型的叠加期,必须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战略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为进城农民工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矫正城市偏向的经济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房屋建设,尽快缓解进城农民工基本住房保障不足问题;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投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品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1995-2009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政府支出与私人消费的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我们认为:第一、政府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私人消费,政府支出与私人消费呈倒"U"型关系。第二、财政分权导致政府支出结构扭曲,并且生产性支出以吸引FDI为目的,替代效应以及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导致生产性支出挤出私人消费。  相似文献   

8.
庞娟 《改革与战略》2010,26(3):25-29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事权和财权上都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在地方公共品供给中,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不相一致时,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便不可避免。在政治与经济双重竞争的博弈背景下,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品主要提供者的角色常常被忽视了.地方公共品供给出现结构失衡。因此,在中央与地方博弈的视角下,针对我国地方公共品供给的困境,研究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激励模型,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形成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给的激励制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认为,利率是影响居民收入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分流的重要因素。银行利率高,人们偏好于储蓄,将收入中除了用于基本生活消费之外的部分用与增加储蓄;相反,利率低,人们会减少储蓄,增加现时消费。按照这一观点,各国政府都将利率杠杆作为调节社会总需求...  相似文献   

10.
消费与投资—哪个更重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峰 《开放导报》2001,(11):25-26
作为总需求的两种基本形式,消费与投资对于经济增长都很重要。但是,在不同经济周期以及经济发展阶段,两的重要性又有所区别。第一,从短期考虑,当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促进消费与投资扩张都将有利于闲置资源的利用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从长期考虑,经济增长则要依靠资本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但从长期考虑,经济增长则要依靠资本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因此,长期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率的提高,而不是消费率的增加。第二,消费占总需求的大部分,但实证分析表明,消费是稳定的、变动和缓的;投资占需求的小部分,但投资是活跃的、变动剧烈的。因此,对于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的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国际经验表明,投资与增长是正相关的.只有高储蓄及高投资才会带来较长时期的经济高增长。第三,消费与投资并不是矛盾的,消费会刺激生产,生产增加又会扩大厂商的收益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资金积累;而当人们少消费,把更多现期收入储蓄起来并投资时,资本积累引起的未来收入增长又会使人们享有更多的消费。第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离不开消费的中介。总之,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都很重要,消费的短期作用及投资的短、长期作用是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基础,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赶超,就必须依赖高储蓄和高投资。  相似文献   

11.
转型中的财政分权、地区增长差异与公共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有的分权理论大多强调分权对经济转型的激励作用,却很少提及其负面效应,尤其是无法清晰地解释分权程度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间的关系。本文结合Dewatripont and Maskin(1995)提出的DM模型和Zhuravskaya(2000)的模型,构造了符合中国这样区域发展不平衡转型大国的理论模型,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认为:1)经济发达地区分权程度增加对公共品投资及经济增长有正向的激励;2)经济落后地区,分权程度增加很难激励有效的公共品投资和经济增长,政府职务消费反而会增加;3)分权程度的增加很可能会导致地区经济差距加大。  相似文献   

12.
宏观经济失衡的动因及其调整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内外失衡格局:内部失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储蓄、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衡(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外部失衡则以双顺差为特征。我国经济内外失衡源于其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作出新的选择。单一政策不能解决我国经济内外失衡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倚重财政政策。鉴于财政扩张与货币升值是一种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根据我国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状况,应建立全国统一性和区域差异性相结合的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断增长,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我国贸易顺差的可持续性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两个实际经济变量模型,对我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国内投资过度扩张、贸易品生产相对过剩与公共品供给不足,以及国民储蓄超过国内投资,是我国贸易收支出现顺差的直接原因,而人口红利、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地方政府行为扭曲、金融抑制等因素,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增长、高储蓄率的宏观经济特征,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本来源,同样使得另一些人增强了对居民过度储蓄造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的共心。总需求是否会抑制总供给,居民若更加倾向于储蓄而减少消费,则可能造成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5.
影响我国GDP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四方面:城乡二元制结构、服务行业发展不够和中小、微型企业少,是制约经济高效发展的瓶颈;固定资产投资的质量问题是贫富差距加大的一个潜在因素;低附加值产品规模经营的外贸策略制约了企业员工收入的增加,成为经济发展有效增长的潜在阻力;政府对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投入不够,成为制约国内消费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在行使职能时必须有全球视野。在提供规制公共品方面,政府要从国内经济的规制者向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转换,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参与与其他国家政府、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本国的和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在提供生产性和分配性公共品方面,政府要从国内产业发展的保护和干预者向国家创新体系的创建者转换,以此促进本国经济为全球经济创造和获取更多的价值;在提供再分配性公共品方面,政府要转换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放弃以福利为导向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建设以发展为导向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增强国民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产业》2009,(7):29-29
宏观经济目前复苏的迹象日渐明显,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目前一揽子计划政策效果已经初现,政府扩大支出力挺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而社会的资金面已经由紧转松。国家目前需要加大消费刺激,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国内能够尽快形成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陆磊 《首都经济》2001,(5):9-11
如果说,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因和必要条件;那么投资就是推动经济数量和质量提高的直接因素和充分条件。在世界范围,即便是经济陷于停滞的南撤哈拉、刚果河流域,同样存在居民的消费需求,但是由于消费水平过低或大宗消费依赖进口,国内消费就无法转变为本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而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消费存在总量和结构瓶颈,反之,投资则必然形成国内新增资本,必然直接带动经济增长,因而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谈到投资与经济发展,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而言,一直存在一个可以称为“克鲁格曼假说”的不祥预言;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提高,投资是低效率的,前苏联、东亚等地区依靠高储蓄-高投资维持的高增长是不能持续的,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位经济学家;胡祖六和卡汉于1997年发表了著名的辩护文章,证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通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投资体制依然存在严峻的效率、结构和制度问题,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和切实扩大内需的要求,而症结所在是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成为我国经济和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9.
影响我国GDP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四方面:城乡二元制结构、服务行业发展不够和中小、微型企业少.是制约经济高效发展的瓶颈;固定资产投资的质量问题是贫富差距加大的一个潜在因素;低附加值产品规模经营的外贸策略制约了企业员工收入的增加,成为经济发展有效增长的潜在阻力;政府对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投入不够.成为制约国内消费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是,在我国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马当先,“出口”如野马奔腾,而“消费”却远远地抛在后面。国内普遍出现的低消费和高储蓄现象已经趋于“两极化”,过度依赖外资和外贸,使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现。中国经济面临着不可持续的不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