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是中印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对中印两国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深化两国经贸合作,可以扩大两国贸易规模和贸易领域,发展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两国健康良好、睦邻合作的关系。两国边界问题及中印与美国、巴基斯坦的关系得以很好解决,有利于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中印两国共同努力下,克服所面临困难、加强合作、避免冲突,一定会实现"龙象共舞",两国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新华 《改革与战略》2008,24(7):159-162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两国加强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印经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中印两国应当继续保持高层互访,加强民间交流,推动贸易多样化,扩大双边贸易额,加强经贸协作的制度化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使双边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3年5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印度,在不到24小时内两度会见印度总理辛格。之后,中印两国签署了有关贸易、文化和水资源的8项协议,并且发布联合声明称"我们一致认为,两国应该把彼此的发展看成各自的重大机遇,中印和睦相处会形成亚洲合作的新亮点,中印共同发展会打造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4.
蒙少东  何琳 《改革与战略》2012,28(11):114-118
中印两国在资源禀赋上具有相似性,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接近,然而对于中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多以指数分析为主,没有深入挖掘中印两国产业内贸易发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强弱.文章正是基于上述事实,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试图理清中印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基本脉络、原因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提升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促进两国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印经贸关系是两国全面关系的重要支柱,加强经济合作是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中印将占世界GDP的14.5%。两国经济间的互补关系是任何国家都替代不了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仅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途径。中印两国同样作为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具有非常相似的贸易结构和经济发展规划,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文章通过比较研究中印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以期为促进两国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科学水平和产品市场等均有相似之处,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和印度农产品出口的竞争性.文章利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印农产品贸易数据对中印农产品贸易关系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中印两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最后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竞争性与互补性看中印两国服装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双边贸易由于贸易额较小而很少被人关注。然而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关系的改善,两国间发展贸易的潜力逐渐显现。本文针对服装纺织品这一传统产业,用净出口竞争力指数穴TSC雪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穴RCA雪来分析中印两国服装纺织品贸易中存在的竞争性和互补性,①进而探讨两国在这一行业贸易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对国家关系的影响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客观现实。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中印关系也不可避免要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常被代称为“龙”和“象”的关系。这不单单是把两国所崇拜的事物用来指代两个国家,当提到“龙”与“象”时,更多的让人想起两种代表力量的图腾,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龙象共舞”?还是如不少人所说的“龙象之争”?本文将从中印交往的历史梳理中,探讨两大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印度虽然毗邻,但是其贸易方式仍然是以海运为主,通过我国西南边境省份的陆运贸易较少。然而随着我国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中印陆运贸易即将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印陆运贸易的发展对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两国贸易通道的西南地区,在中印贸易的发展中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11.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中印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以及一揽子促进双边关系的协议,这标志着中印两国将建立更为稳定和持久的双边关系。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尤其是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面对印度这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如何全面了解印度市场的历史与现实状况,研究中印经贸  相似文献   

12.
中印信息产业发展比较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理论界越来越热衷于比较中印两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国在硬件制造、基础设施、信息产业总量上强于印度,但在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竞争力方面不及印度.深入分析两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揭示出中印信息产业的发展蕴涵着技术创新不足、过于依赖海外市场、软硬件不"匹配"的巨大挑战,为中印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及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商品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实证分析表明,中印之间存在着贸易互补性,但不同行业有很大差异;中印之间不存在非常显著的贸易联系,两国贸易存在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涂庄 《北方经济》2012,(15):89-91
正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其领土面积、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在东盟十国中均居首位。中国和印尼地理相邻,又同为发展中国家,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中印两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分析,揭示两国贸易产品结构上存在的互补性和竞争性,为深化中印两国双边贸易提供参考。一、中国与印尼双边经贸发展概况中国与印尼于1950年4月13日建交,双边贸易关系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1950-1967年为两国双边贸易缓慢发展阶段,1967-1985年两国双边贸易关系中断,主要以经香港、新加坡等第三地的转口贸易为主,1985年后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开始改善,1990年中国与印尼双边外交关系的恢复更使两国双边贸易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印度尼西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近年来中印贸易关系一直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选用COMTRADE数据,应用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指标,对中印两国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中国对印度尼西亚投资的贸易效应,结果显示:随着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两国双边贸易总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优势互补性较强,且中对印度尼西亚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是创造型的,而投资的进口贸易效应表现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企业应加大对印度尼西亚油气开采、渔业等产业的投资,扩大投资领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相互间优势产品的出口等。  相似文献   

16.
中印两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印度是如今与中国存有陆地领土面积争议最大的一个国家。虽然两国在过去的50年里进行过多次谈判,但一直未能边界问题。目前中印两国都愿搁置边界分歧,通过发展双边贸易合作关系来深化两国关系,促进共同繁荣与发展,但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终将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司思 《中国经贸》2007,(3):51-51
近年来,中国印度双边关系发展顺利。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3月,双方完成了《中印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联合研究,该规划也成为中印经贸关系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也是中印交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期间发表的《联合宣言》规划了两国今后各个领域发展合作的蓝图。  相似文献   

18.
中韩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与合作途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韩从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发展很快,成为各自的重要贸易伙伴。两国贸易的迅速发展源于两国之间通过贸易互惠互利,而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又为两国贸易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但两国贸易发展中倾销与反倾销、贸易不平衡、贸易壁垒等问题仍困扰着两国贸易关系的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在两国都尚未加入区域贸易一体化组织,而又面临着经济区域化浪潮的冲击下,通过战略性、制度性合作及建立自由贸易区来推进两国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从而推动两国贸易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贸》2014,(24):29-30
中国与马达加斯加自197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长期友好。两国在经济、贸易和互利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为促进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马达加斯加的贸易环境马达加斯加主管贸易的部门是贸易部。  相似文献   

20.
彭思旗 《魅力中国》2010,(29):60-60
中印两个大国作为邻国,既有过令人不愉快的经历,又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对外关系的主轴之一,中印两国本着务实合作的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了经贸合作,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旅游业作为经贸合作的一舍重要内容,必将对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甚至是两国关系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