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复杂的交际过程。为了使认知语境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本文在界定了认知语境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认知语境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比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实用文本的翻译更是如此。本文以英文化妆品说明书为研究对象,运用目的论分析其翻译技巧及翻译策略,从而证明翻译目的论对化妆品说明书这种实用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滕冰冰 《魅力中国》2014,(26):255-25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用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而关联翻译理论,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其强大的解释力为隐喻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认为,对隐喻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实际上也就是依据关联翻译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找出不同文化中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本文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提出来对等译法,归化译法,同化译法和灵活译法四种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模式的转换,还是文化交流及文化模式的转换.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跨文化活动的增加,翻译的重心逐渐从语言层面转移到了文化层面.异化与归化则成为翻译工作者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常用的方法,也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所在.翻译工作者应该辩证思考两种翻译策略,寻找蕴含文化因素的语言转换规律,真正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翻译的过程性、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目的性、翻译的区别性、翻译的多样性以及翻译的历史性等方面对翻译本质提出商榷,最后总结出翻译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有目的的、跨语言理解和目的语文本构建的历史性过程。  相似文献   

6.
邓宏春 《老区建设》2014,(16):48-51
单一的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从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成为大势所趋。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结合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陶瓷专业背景和英语语言水平,对“陶瓷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构建与实践,培养“陶瓷+英语”复合型翻译人才,并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复合型翻译能力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孙永君 《黑河学刊》2014,(6):101-102,104
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观,是把翻译从本质上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强调译文应该再现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意义,达到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等效。语用翻译研究主要是基于语用顺应论、关联论、言语行为理论和指示语与预设理论等语用学理论。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应重视语用翻译观的介绍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翻译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廖志华 《重庆与世界》2015,(1):106-108,119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是一项非常实用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商业翻译之中,掌握好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对于翻译生产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选择最佳的选择工具,对翻译流程的三部曲——"译前、译中、译后"中使用的各类主流翻译工具进行述评,并结合翻译实践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李凯 《魅力中国》2013,(19):272-273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运用语用学进行翻译已越来越受到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语用学在翻译过程起着桥梁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阐释了语用学的内涵,并研究了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以及翻译策略,以期实现翻译后的意思与原文意思更贴切。  相似文献   

10.
张栩蓓  莫冰倩 《魅力中国》2014,(11):136-137
为适应深化对外开放的社会新形势,我国的高校中大量增设英语专业,并在近年来连续扩招。据资料统计,我国高校现共有英语教学点622个。英语本科专业多这900个,英语专业学生人数保守估计有80万。如此丈量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却鲜有从事与英语相关特别是翻译相关的工作。据此,本文客观、认真地分析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成因与现状,大胆提出英语专业学生可以创立翻译工作室作为实践或就业新选择。学生翻译工作室具有投资小、灵活性好、回报率较高等特点。学校可以采用学生翻译工作室教学法促进英语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开拓就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