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上好《思修》课,大学生必须学好《思修》课。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案例选择既要遵循案例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高职院校的基本特点。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关键是教学案例的选择定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遵循政治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浅易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政治性的课程内容、单向度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是高校思政课难以获得部分大学生认同的重要原因。实现教学方式从传统单向度的理论说教转变到增强学生主体性上来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高校思政课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授课教师注意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语言,通过问题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互动中,师生共同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实现双方主体思想和视角的交叉融合,以较为柔性的方式逐步达成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是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遵循和总动员令。为了增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思政课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把握党和政府从战略层面提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好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关键课程”在引导青少年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将经典融入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更符合新课标方针与贯通项目基础阶段思政课的教学宗旨。因为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新定位即立德树人、汲取力量之学,而与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的经典界定即以选择中华文化精神载体"五经"进行教学融合,融合方式以信息化、"雨课堂"作为助推器。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新要求,提升知识底蕴、经典素养、信息化水平并融入贯通基础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教学目标不明确、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从学习情境的设计、自主学习、对话和合作、意义构建四个方面来重构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模式,力图对实践教学模式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高校网络舆情朝着多元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挑战,作为教师应该对思政课教学平台进行创新,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把握教育方法,突出教育重点,本文就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亲和力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重点,教育领域愈发关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背景下,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上的价值,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与关系,探讨现实困境,研究其引入思政课的原则路径,坚持政治性、适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原则,以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融合、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发展、教育载体的深度化开发、教育主体的专业化培养为重点,以红色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路径。文章从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形成机理,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路径,即提高理论亲和力;提升方法亲和力;增强目标亲和力;增强主体亲和力;增强载体亲和力。并以提升"概论"课教学亲和力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戴艳军  赵宇 《科学决策》2021,(9):94-101
采用问卷抽样调查方法,对涵盖全国22省53所高校的5300名本科生进行了思政课认同调查.结果表明:对课程总体认同度较高,相对而言学习获得感有待提升;对课程内容认同度较高,其中的民族观教育还需要强化;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普遍认同,但对其教学创新能力充满期待;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基本认同,但对其效果评价有一定差异;学习收获认同度整体较高,但理论获得感相对较弱.调查显示,课堂教学、社会环境和个人认知水平是影响认同度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理性阐述,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增强教学方法改革的科学化技术含量,以不断增强大学生运用理论武器整合社会环境与个人认知之间张力的能力和水平,提升思政课学习获得感.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建议实行"六联动",即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联动、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动、思政教师与学生干部联动、理论与实践联动、思政课与其他德育活动联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由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3个方面对此进行探索,以期让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更好地在新形势下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朱晓玲 《黑河学刊》2013,(11):153-154
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属于高校德育工作范畴,因而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落实好这一任务的关键,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对大学生历史及国情的教育,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尤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从教学方面、考核方面及作业方面进行改革,让当代大学生真正了解并热爱我们中国的历史,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课采用网络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在进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在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上加大力度,强调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强调团队的合作与共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潮流和多元文化的交互影响正在冲击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体系,如何通过国家认同教育培育共同的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已成为多民族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自觉与国家意识凝聚同时发生并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中走向成熟。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品质、增强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提升了教学效果。然而总体来看,思政课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实践教学较为欠缺,因此必须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  相似文献   

17.
一、端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态度 2016年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兴教强国的神圣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身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了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整合力量协同推进。近年来,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宁波市积极拓展高校思政课建设格局,整合全社会的育人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  相似文献   

19.
王卓 《理论观察》2023,(8):52-57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思想基点与精神密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振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以及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等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校要积极推进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拓宽实践渠道和增强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现状与原因。从教学资源整合、手机加原理课的教学模式、课下网络学习安排等方面探讨了提升思政课教育质量的路径,以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