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的启动和建设,对于推动广西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所起的示范作用,示范区建设的重点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快示范区建设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而以皖江示范区为代表的一部分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成效最好的地区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而以皖江示范区为代表的一部分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构建一个包含16个指标的技术吸收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皖江示范区技术吸收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技术吸收水平提升对皖江示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实施以来,示范区整体上存在显著的技术吸收水平提升,但示范区内部各市的技术吸收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状态空间模型分析表明技术吸收水平综合得分每增长1个单位能拉动示范区GDP增长336亿元,并且技术吸收水平变量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力超过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综合影响,这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有效地促进了皖江示范区经济转型增长。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12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上升成为了国家战略。示范区的设立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加快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皖江城市带城市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差异较大,产业承接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6.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全面小康进程实际,湖南省将全省全面小康建设划分为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四大区域板块.湘南地区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平台,大力促进开放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建成连接粤港澳和东盟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到2017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小康.本文根据湖南省县市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指标体系指标,针对永州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利用275个地级市2004—2018年的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分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所在地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范区的成立会对所在地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一段时间后,示范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会由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负面影响也会变得不再显著;示范区位于不同地区、高新区、政府规模都会使示范区对地区产业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据此提出对示范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了包括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系列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对城市空间发展带来影响,城市为应对产业转移建设产业园区、产业新城,申请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转移一方面为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益处、促进其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的城市面临新的空间发展问题,如计划土地规模超过真实产业需求、土地亩产效益低、基建成本过高、环境污染等。产业转移引发的空间规划势必带来新的城市空间增长需求,应当推动空间规划与产业转移的有效、积极的互动,才能真正促进土地效益的提升与产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经济》2010,(6):I0001-I0001
铜陵是安徽省的工业重镇,是长江中下游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泛长三角的重要城市,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城市的重要成员。2009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近7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94元。当前,全市上下围绕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铜陵以及“十二五”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两个翻番”的目标,鼓足千劲、奋勇前进,全力以赴推进大建设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安徽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与当前产业转移的结构和趋势,从全国及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长三角如何加快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中部崛起,起到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孟丽  潘理权 《乡镇经济》2010,1(3):107-111
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规划。通过采用SWOT法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对进一步认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内外部环境具有现实指导作用。最后,为推进和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速安徽崛起、加速铜陵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金融乃经济之核心、发展之血脉,加快推进铜陵承接产业转移,应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左年文 《乡镇经济》2011,2(3):95-96
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省特别是示范区规划范围内的59个县(市、区)的加速崛起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据了解,一年多来示范区内各县区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进一步迅猛,主要经济指标普遍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胡耀辉 《特区经济》2009,(12):207-208
安徽欲借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推动安徽产业升级的实现。为此,本文不仅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还分析了制约安徽产业升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在当前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转移加快的背景下,分析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以地处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川省西昌市为例,采用1986~2017年相关数据,运用VAR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对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第三产业对于第一、二产业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第二产业虽为主导产业但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强。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推动产业承接转移,加快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税收政策是政府调节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利用税收机制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各个方面。文章主要从税收角度研究和探索皖江示范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对皖江示范区税收收入情况和税收政策的分析,说明税收政策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从问题分析中梳理出制约产业转移的税收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皖江示范区在税收体制改进、区内税收协调与合作、税收分配机制、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从而使皖江示范区更好地利用合理的税收政策、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初,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将安徽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点省,芜湖被列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两个"核心"城市之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从全局出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芜湖市由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去年以来,芜湖市台办,按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回顾现有研究和阐述广东电力消费增长阶段性特征基础上,采用Stata软件建立1978-2017年广东用电量与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城镇人口比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乡村居民人均消费等8个因素的计量模型,并通过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修正后得到地区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和城镇人口是推动广东用电量增长的3大关键要素,城镇人口的相关性最大(0.107),出口总额(0.416)、地区生产总值(0.405)次之,且城镇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的驱动效应还有较大增长潜力,建议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内部变化对电力消费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和医疗条件持续改善,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亟待深入探究。文章基于要素禀赋视角,利用2000—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再次检验人口老龄化对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水平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能通过促进整个社会要素禀赋质量提升和结构改善两条路径推动技术创新;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给技术创新带来的积极影响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