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张斌  张籍匀 《中国西部》2014,(41):35-39
<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和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大了学校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应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积极改进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教学,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针对现状,与同行共话育人之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关心、支持下,  相似文献   

2.
应羽 《魅力中国》2014,(13):144-144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社会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人的信息素质。新课程改革更加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密不可分,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形成品德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3.
韩存福 《魅力中国》2013,(22):147-14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基础,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4.
韩存福 《魅力中国》2013,(19):173-17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也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当今,由于小学品德与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智成 《魅力中国》2013,(16):152-152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钧 《改革与开放》2010,(12):42-42,46
当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号角吹响.小学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给沉寂的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气息。引导学生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它进行观察、体验、反思和提升成为品德课堂教学的宗旨。而“小班化教育”是随着入学高峰的退潮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随着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班额的缩小.  相似文献   

7.
刘月霞 《中国西部》2014,(40):62-63
<正>上课铃响了,我带着《品德与社会》书走进教室。今天要教《我不耍赖皮》这一课,希望通过这一课,让孩子们树立规则的概念,明白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才有秩序、有保障。PPT开始播放一条条做游戏的录像视频,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视频里,有大家和谐有序游戏的快乐场面,也有因个别人破坏性的举动而导致游戏被迫提前终止的不和谐画面。待播放完毕,我在黑板上板书二字——"规则",然后问大家:"你们知道什么是规则吗?"孩子们踊跃举手发言:"规则就是大家都应该遵  相似文献   

8.
深入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我们发现,其学习成绩差背后的原因是他们身上有许多不容易克服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方面的不好习惯。该文阐述了传统文化与学生品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深入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我们发现,其学习成绩差背后的原因是他们身上有许多不容易克服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方面的不好习惯。该文阐述了传统文化与学生品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可见幼儿园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品德教育因素,正可谓“时时处处有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王登彪 《发展》2009,(7):105-105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生活课程重在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教育理念,突出表现了“回归生活”,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究有创意的生活”,为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樊佳娣  何英 《理论观察》2006,(2):166-167
“学会生活”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生活教育更加被人们广泛关注。教育源于生活,叉必须回归生活,回到完整的、具体的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之一。现代生活教育,要求我们把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带学生融进去。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交流、调查、访问等,获得对生活许多问题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儿童品德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流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也就是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在情感、心灵充盈上获得精神体验,使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起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历荣 《理论观察》2011,(1):102-103
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一要将道德教育列为学校各项工作之首:二要将家庭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基础与核心;三要将社会实践作为锤炼个人品德实验场:四要将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调机制作为德育工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教育统计与德育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育评价及其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德育质量的评价,而德育质量的评价要以学生品德评价为主,对学生品德的科学评价即是品德测评。文章从品德测评的设计入手,把教育统计与德育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大学生尊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任红娟 《魅力中国》2013,(20):132-132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对于新课程的欢欣之余,在实践探索中,我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今年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区里的《品德与生活》优质课评选。虽然压力很大,但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本次所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我根据孩子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感悟,创造。以美丽的大地妈妈、大地妈妈哭了、大地妈妈笑了这三个教学环节贯穿全文。  相似文献   

17.
倪建国 《魅力中国》2009,(11):21-21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综合课程,该门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的精神,热爱生活的心态为目标,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8.
柳荫 《中国集体经济》2014,(23):108-109
<正>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其实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品德的形成上、为人处事上,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一词的内涵,原来是指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现在由于经济条件好了,则成了请人传授知识的代名词,可见家庭对品德、处世教育的淡漠。本文只好把"家教"称之为"家风",以免两者互相混淆。说起家风,现在还讲吗?即使有,现在也很少。孩子出点什么事,一说起原因来,不是推给社会,就是责备学校,说社会如何影响,将学校怎么不行,家长却躲到岸上去了,好像跟家庭毫无关  相似文献   

19.
赵莉芬 《魅力中国》2013,(10):196-196
现代社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品德、较高的智能、强健的体魄、较高的审美能力,而且更应该具有开拓、创新、坚毅、勇敢、自主独立的个性。只有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才能在未来的21世纪敢于创造和进取,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和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德。  相似文献   

20.
周俊峰 《魅力中国》2010,(10):203-20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滂生去品赏美,让学生爱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