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对西北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宋时期的西北地区是指以陇坻为界,陇山以西的广大化外地区,也是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是自古以来的边防重地。宋初,这一地区设置陕西路,后又在秦凤路、永兴军路境内,熙宁年间,在熙河洮岷地区设立熙河路,崇宁年间收复鄯、廓、湟州后,又设置熙河兰会路措置边事司,这一地区始终在宋王朝的管辖之下。由于西北地区蕴藏有水利、矿产、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宋王朝“有其地”还要“得其利”,欲得其利,就需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北宋早期有小规模的开发活动,而大规模的开发、经营则是在熙宁(1068——1077)、元丰(1078——1085)以后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青海社火来自中原,是毫无疑问的,中央政权从汉代赵充国开始屯军河湟的那一天起,汉文化就落户在了河湟地区,到明代时,汉文化已在河湟深深扎根,在这埋着羌人彩陶,响着悠悠羌笛的古羌地。形成了河湟汉文化圈。  相似文献   

3.
王韶,北宋神宗时人。字子纯,江州德安人。考取进士后曾任建昌军司理参军。后因试制科不中,客游西北,采访边事。经过他一番亲身调查,熟知了西北兵事防务的形势,于宋神宗熙宁元年上奏《平戎策》三篇,指出:宋朝要制服西夏,必须首先要收复河湟;而要收复河湟,必先以恩信招纳沿边各少数民族。如果能招抚沿边各族,则等于是断西夏的右臂。王韶所指的河湟,即洮、河、兰、鄯这一片地方,也就是现在的临夏、甘南二州,及兰州、西宁地区。这一带自唐安史之乱后为吐蕃占据。唐末吐蕃分崩离析,部落之间“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自伏羌寨(今甘谷县)以西至兰州,都有分布,他们正是王韶听说的招抚对象。王韶的建议是合乎当时的客观情势的,所以,《平戎策》一上,马上就得到神宗的重视。当即神宗就向王韶召问治边方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在古代的政治、军事地位》系列论文之一 ,文章简略阐述了北宋政府对甘肃 (现甘肃行政所辖地域 )秦州 (今天水一带 )、河西、河湟等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方面的经略 ,探析北宋时期甘肃的地理位置、民族政权的立场和经济资源对北宋王朝所具有的战略意义 ,由此凸现出甘肃在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所具有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5.
明朝建立之初,蒙古族虽退居漠北,但北元势力仍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而河西地区作为漠北势力进入中原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河西地区是一个狭长的走廊,向西可到达西域,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道,向北可到达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游牧民族政权南下夺取中原统治权的必经之路,向南与河湟地区相连,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河西地区具有重要的作用.占据河西地区就相当于拥有了控制北方地区的主动权.冯胜西征胜利后,明朝控制了河西地区,设立了卫所,加强了西北边防,巩固了统一.  相似文献   

6.
海西是蒙古族和藏族联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自治州。在历史上,海西和青海东部河湟地区一样,处在藏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联接部上,从公元七世纪开始的一千多年中,藏族对海西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藏族在海西地区的活动经历过进进出出的曲折过程。现今藏族在海西的分布区域是在清朝中期以后才逐渐固定下来的。藏族最早进入海西在唐朝初年,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势力伸展  相似文献   

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西部商贸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其中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总的来说是处于中原混战、南北分裂割据的状态下。尽管如此,中原王朝和割据西北的各个民族政权,并没有放弃对西域的管辖治理。在各政权的努力下,丝绸之路处于时断时通的状态。西北地区各族人民与中原民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青海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近年来,随着河湟地区汉墓考古发现的进行,引起了笔者对汉代艺术史研究的重新关注.青海古代的木雕造型,由于材质的关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不多.现在所能见到的,汉代的木俑作品最早,直观地反映了河湟地区汉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面,就青海古代雕塑历史范围来看,河湟地区汉代木俑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河西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四大地形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所在,加之水草丰美、沃野千里,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逐鹿鏖战的必争之地。  相似文献   

10.
边疆历来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对象,历史时期中国能够实现统一与国家安定,自然离不开对边疆尤其是北部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发展农业可视为汉代以来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常用手段,在北部边疆地区的推行尤为普遍,农业的推行及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发展变化上。  相似文献   

11.
金朝文化发展甚盛,以致于“上淹辽而下轶元”,“自树立唐、宋之间”,不仅超过了少数民族王朝辽、元的文化发展程度,而且某些方面也可和中原汉王朝北宋相比。为什么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在文化上能如此发达呢?我认为金朝的汉族文士对此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他们促进了金朝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的启示青海的农业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业开发史。河湟地区古属羌地,以牧为主,很少种植五谷。历史上曾采用过驻军屯垦、募士垦殖和罪徙实边等多种开发政策。经过各族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终于把河湟地区建设成为美丽丰饶的农业生产基地。解放后,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把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自给问题当作一项大政来抓。在五十到六十年代,主要通过开发土地资源解决粮食问题,提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举”的方针,先后组织过三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  相似文献   

13.
正吐蕃,原是悉补野部落崛起于山南雅砻河谷,定其首邑于秦瓦达则,以其军事威力,虎视诸部,先后兼并了苏毗、羊同、悉立、章求拔、吐谷浑,役使党项诸羌,抚服南诏蛮夷,成为高原上雄踞一方的霸主。继而挥师东进,问鼎中原,牧马天山,争夺西域,南下天竺,北会突厥,成为有唐一代我国各民族中最为活跃的一员。可以说是军事上的优势,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功。[1]吐蕃之所以能够从雅砻河谷崛起并统一西藏高原进而展开强有力的对外扩张,与唐王朝分庭抗礼,成为青藏高原上雄踞一方的霸主,主要在于其强大的军事组织力量作为政权支柱,在吐蕃王朝政权体系中,不但专门有人司  相似文献   

14.
河湟是青海省最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风俗民情、宗教信仰不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多彩纷呈的民族服饰艺术.作为各民族服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首饰的款式形制上每个民族都有鲜明的特点.本文以河湟地区回族、撒拉族首饰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首饰艺术的形制特色、文化内涵、宗教寓意、发展现状五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归纳.  相似文献   

15.
鬼章乃是活跃于北宋时期西南边疆吐蕃地区唃厮啰政权董毡、 阿里骨当政时的著名将领,其一生战功显赫,为董毡、 阿里骨二位青唐主政权统治立下汗马功劳.他暮年发动对宋战争,被擒后宋廷仍给予其优厚待遇,死后还将其骸骨送还青唐.这也是宋廷采取怀柔政策,促进民族和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侯震 《黑河学刊》2010,(11):70-71
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源远流长,双方的交往不仅局限在朝鲜半岛政权与中原王朝的交往,而且双方的交往还存在于朝鲜半岛上的政权与中国地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作为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新罗,与中国唐朝时期的东北地方少数民族政权渤海之间的交往,是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早期中原王朝是由部落酋邦联盟发展而来的,王朝与各邦国之间似乎并没有形成后世那样严密的君臣隶属关系。邦国君位的传承固然是在某一特定家族中进行,但是作为万邦共主的帝王大概只能由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由于加入王朝的诸侯万邦从族系上大致可以分为华夏和东夷两大集团,王位的继承也就固定在这两大集团之间交互转移了——作为华夏一系的唐尧禅位于东夷一系的虞舜,  相似文献   

18.
孙占鳌 《发展》2015,(3):56-58
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包括今青海的河湟一带)为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1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五个割据政权所统治,史称"五凉时期"。在五凉政权统治的长达100多年中,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空前繁荣。本文试从文化史的角度,对五凉文化的历史地位做一探讨。一、五凉文化是十六国时期中国先  相似文献   

19.
孙占鳌 《发展》2014,(5):44-45
正三、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屡次对突厥用兵,一举控制西域各国,设立"安西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兴修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关隘,并打通天山北路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于是,丝绸之路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丝绸之路贸易迎来了繁荣时期。裴矩开中央政府主持贸易之先河,在西北民族尤其河西民族贸易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隋炀帝时,西域各族或政权使者纷纷前来河西地区从事贸易,为  相似文献   

20.
清代河湟地区灾害频发,究其原因,“天灾人祸”一词足可概括.天灾指自然原因,人祸指社会原因.自然原因包括地质因素、地形因素和气候因素.社会原因包括垦殖的扩大、人口的增长、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战争的破坏以及地表植被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