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就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劳动力的价格有所提高,仍慢于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中国有效劳动力供应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快于经济增长,因此我国仍能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
许泽 《西部论丛》2004,(6):32-33
甘肃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占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较雄厚的基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较强的科技实力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甘肃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金一彪 《中国招标》2009,(33):51-54
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中贡献率最大的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也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与国际贸易。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形成,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能持续吗?本文将通过数据分析,对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4.
《首都经济》2004,(10):80-80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中国会不会因此而丧失在全球竞争中的成本优势?一部分观察人士表现出这样的担心。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情国力》2013,(11):10-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低成本优势,形成了世界规模的加工制造业。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内外经济关系的变化,我国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包括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环境成本、物流成本、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这是无须质疑,也是令中国人高兴的事实;但与此同时,为中国经济高增长作出重要贡献的劳动力低廉等比较优势,正在递减,而能源、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紧张。导致经济总体成本急骤增长。高增长与高成本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7.
郑磊 《新财经》2007,(4):101-103
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是每个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拥有的比较优势,但是,由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的企业并不是很多。振华港机之所以能快人一步领先同行,是因为没有过分依赖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而迟缓建立自有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8.
王珂 《北方经济》2012,(12):82-83
长期以来,廉价的劳动力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出口贸易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成本低的优势,在国际上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如果这种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能持续下去,无疑对中国的经济,尤其是进出口贸易增加了竞争的砝码。但近来的周边国际市场的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印度等国家已经成为一些跨国公司新的投资目标。这个信息很明显地,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不再是我们独有的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出口是否能够重新恢复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仍然拥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基于这一判断,本文对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是衡量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的主要标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2009年以后,我国单位产品劳动力成本从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这一变化意味着我国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推动出口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  相似文献   

10.
纺织业新时期要求质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夏 《中国经贸》2007,(12):66-68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中国纺织业一直靠劳动力人工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低、能源成本低等价格因素的竞争优势“以量取胜”,并由此长时间形成了粗放式出口增长模式。随着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其他各种社会成本日益增长的现实,以及国际市场上各种技术、环境等贸易壁垒的压力增大,多年来构成贸易环境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现状与未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  张玉倩 《北方经济》2007,(11):61-62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就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劳动力的价格有所提高,仍慢于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中国有效劳动力供应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快于经济增长,因此我国仍能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但近期有两个几乎相似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一是德国纽伦堡调查研究中心所分析出结果--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起码还能持续3至5年;二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如兴判断--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将在5至8年之后消失.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旨在找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中国模式"越来越被追捧,中国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低环境成本为全世界制造低价产品,全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但中国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大国寡品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没能树立起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价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一个共同的关键命题。马克思劳动力再生产理论已经说明,劳动力价格是决定劳动力实现程度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格反映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供求状况。当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相对低下的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这同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下的竞争模式是分不开的,以此为着眼点考虑改变低人力成本的竞争模式,对于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都至关重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正>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的各项经济活动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过渡,农业劳动力剩余量越来越大。只有准确计算农村劳动力剩余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自然优势,根据整个社会的需要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才能达到自然资源、社会需要和劳动力新型的、高效益的配置,形成良性的劳动力投放结构和产业结构。为了研究探讨甘肃农村劳动力剩余和移转问题,我们将甘肃不同经济水平分为三个类型予以探讨。即(1)较发达地医。以1985年人平农  相似文献   

15.
走出贫困的必由之路──定西地区中小企业调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定西地区中小企业调查组定西地区位于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以"苦瘠甲天下"而著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定酉地区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全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17元,农民...  相似文献   

16.
从空间集聚要素看距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集聚使距离产生的成本降低;反过来,距离将改变集聚的中心。距离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国际不均衡和区域不均衡。尽管新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在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中,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低廉并不是绝对的优势;如果规模经济大于成本节约效应,制造业会更趋于集中而不是分散;某种程度的经济一体化对大国比对小国更有利,小国和穷国有可能沦为外围;从国内经济着眼,开发大西部对东部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创造了连续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而奇迹的原因之一正是以进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华人资本使得华南地区形成了富有竞争力的、合乎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方位进行,华南地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正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挑战,华南地区必须以新的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华人资本的大量输入在继续巩固华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强华南地区在资本方面初步形成的禀赋优势,创造华南地区未来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实现华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方向转移。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成本提高条件下如何保持竞争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蔡昉 《开放导报》2007,15(1):26-32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许多人担心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将被削弱。文章认为,对此既要防止无所作为,又要避免反应过度。只要能够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可以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的收益,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源泉。应通过改善就业、再就业环境,挖掘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潜力,延缓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避免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度干预;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有效扩大人力资本存量,减少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宋芳 《发展》2000,(11):16-16
加快西部开发,是在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的国内经济环境和新的体制背景下,如何根据甘肃的实际,创造竞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其中,找准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培植特色产业,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对于甘肃经济的发展尤其重要。   立足于发展特色经济,甘肃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应当重点发展以下产业,努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及其加工业   结合甘肃 自然资源的特色,依靠科技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甘肃“三资”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常红军(兰州730070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第一家"三资"企业始建于1981年,由于各种原因。发展比较缓慢。到1991年,全省"三资"企业只有36户,从业人员3337人,投资总额7114万美元,注册资本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