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真语“木杜儿”与龙对译关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木杜儿”语言的民族性暗示它所指的龙具有民族文化内涵。辽金时代出现的坐龙具有北方民族文化特质,所以,在“木杜儿”与龙的对译关系中。首先是坐龙;女真语“木杜儿”(龙)与契丹语“傅”(龙)所指同一,都与突厥人“附离”(狼)具有内在联系;“木杜儿”的本义蕴藏在北方民族语言文化中,祖先、祖先神的本义是“木杜儿”与龙对译关系成立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女真语"木杜儿"与龙对译关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木杜儿"语言的民族性暗示它所指的龙具有民族文化内涵,辽金时代出现的坐龙具有北方民族文化特质,所以,在"木杜儿"与龙的对译关系中,首先是坐龙;女真语"木杜儿"(龙)与契丹语"傅"(龙)所指同一,都与突厥人"附离"(狼)具有内在联系;"木杜儿"的本义蕴藏在北方民族语言文化中,祖先、祖先神的本义是"木杜儿"与龙对译关系成立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中国龙文化研究提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 《理论观察》2000,(4):46-51
在中国,龙的产生、演变及由此产生的龙文化涉及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龙形象的发展变化以及龙在中国文化中全方位存在,说明了中国龙在传统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它是深入到炎黄子孙每个生命细胞核中的遗传基因。龙的子孙创造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还在创造今天和未来的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4.
龙年话龙     
读者朋友, 2000年 (农历庚辰年 ),是中国传统的龙年,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的起源同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开启紧密相连。特别是关于龙的传说,构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绚丽光环。   有关龙的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金文中。传说中的龙是一种硕大无朋、能飞善游、会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许慎《说文解字》一书说:“龙、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龙是这样描述的:“龙,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象征。龙文化来源于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龙的形象在考古发掘中也屡有发现,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凝聚融合的辉煌历程;在《周易》中有对龙的各种形态最早也最完整的文字描述,在君主专制时代龙的地位与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异化,成为封建帝王的象征,但龙为智慧化身、...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的“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龙游商帮无疑是浙商之祖。挖掘龙游商帮文化,开发“浙商故里”旅游既是龙游旅游的独特文化亮点,也是龙游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阿城金上京会宁府皇城遗址出土的金代铜坐龙原为金代皇帝御辇上的饰物,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物,铜坐龙为金人沿袭宋代仪制,所体现的是中原汉文化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尽管如此,铜坐龙为金人所用,仍然是金源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的"龙"在西方通常被译为与中国文化内涵完全不同的"dragon"。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来探讨中国"龙"的英译问题,中国"龙"的英译"dragon"简单应用了归化策略,不能正确反映源语文化内涵,是文化霸权主义行为。为更好地传播中国龙文化,对中国"龙"翻译时,可以从异化策略考虑将其译为"Long",树立龙文化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9.
动物隐喻是语言、文化和我们的概念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动物隐喻是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而激发形成。文化是动物隐喻的基础,它决定着动物隐喻的规模并塑造动物隐喻中作为源域的动物固定形象。  相似文献   

10.
龙化传说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龙神话与传说中,有一类龙化传说——龙可化作多种异类——受到了研究者的忽略,其实看似琐碎、偶然的种种传说中,其间有着共同精神的统摄,它与龙形象的历史演变,以及龙文化在中国的生成过程紧密联系着。  相似文献   

11.
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在“鸟巢”的东西跑道上,120名重庆铜梁龙舞演员舞动4条70米长的金色巨龙,向全世界展示巴渝文化的迷人风姿。重庆铜梁龙舞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吉祥喜庆的艺术感染力人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节目。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等人对铜梁龙舞高度评价:“具有大道具、大场面、大变化的舞台效果,非常好!”是奥运开幕式上“最有气魄,最有特色”的节目。  相似文献   

12.
大千文化作为近些年内江市重点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魅力。本文针对目前大千文化品牌发展的现状,从视觉形象的层面分析了大千视觉形象建立对内江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大千品牌视觉形象整合设计及推广的方式和方法,认为应该要大力加强大千文化品牌建设的意识;整合各类形象,以形成统一风格的视觉形象系统;加大对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3.
马,与龙一样,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动物之一。所不同的是,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而龙,仅仅是一个传说。所以,在一定情况下,马,就成了龙的化身。  相似文献   

14.
大千文化作为近些年内江市重点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魅力。本文针对目前大千文化品牌发展的现状,从视觉形象的层面分析了大千视觉形象建立对内江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大千品牌视觉形象整合设计及推广的方式和方法,认为应该要大力加强大千文化品牌建设的意识;整合各类形象,以形成统一风格的视觉形象系统;加大对视觉形象的宣传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5.
庞进 《西部大开发》2009,(11):114-115
本文对龙文化和易文化分别做了定义;提出了“龙文化可以容合易文化之精华”的观点;并从龙文化旱于易文化、为易文化提供取象参照,龙文化对易文化的创立者以深刻影响,龙文化的容合、善变、谐天、福生的特质使其对易文化精华的容合没有障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走向世界》2009,(3):64-64
2008年12月30日,济南市推出了包括城市形象标识和市树、市花、市鸟、吉祥动物、泉水姑娘卡通形象等系列文化形象标识,此系列标识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  相似文献   

17.
张春秀 《魅力中国》2008,(4):99-100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记载了我国先民与自然抗争的历史,凝结着他们的理想、愿望,并渗透到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乃至精神生活。在时代变迁中丰富和发展龙文化,同时也具有更深更广的内涵。本文试从龙与蛇、龙与水、龙与人三方面对龙文化进行探讨,试以此丰富我们对龙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青年舞蹈编导陈延荣近年来涉足龙文化,她在说龙、求索龙,她娓娓地描绘着传说中的龙:盘古是"龙首蛇身";"女蜗蛇躯、伏羲鳞身";炎帝"龙首";黄帝"人面蛇身";大禹也是一条虬龙……龙的形象,已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陈延荣的脑海里勾勒着龙的国家、龙的传人、龙的精神的壮丽画图,她开始策划将这文明古国的神奇画卷赋予舞蹈的再现。陈延荣选取了《盘古开天地》为开篇;然后是《伏羲与女蜗》,写出东方创世纪和女娲气壮山河造人补天;写《黄帝出世》,开拓中华文明之光;写《大禹治水》,歌颂兴利除害、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写《精卫填海》,激扬锲而不舍的移山填海精神;写《后羿射  相似文献   

19.
徐丽丽 《魅力中国》2014,(10):96-96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原始而古朴的艺术形态,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后,更具有了独特的面貌。它手法简练概括、题材广泛、形象生动、灿烂绚丽、彰显其艺术魅力。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技艺之一的剪纸,它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龙作为“动物”的自然演化,作为观念形态的龙文化的形成的脉络。重点分析了濮阳45号墓中的龙虎陈设,认为是汉代“四象”体系的起源。认为45号墓陈设决不是某种天然的巧合,也不是牵强的比喻和联系,它真实地展现了原始先民创造文明的现实过程。因此。西水坡蚌龙不仅具有审美和哲学的意义.更包含着科学的内容,体现着农业文明所达到的最高科技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