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西部地区小农经济的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永丽  柳建平 《开发研究》2005,1(5):22-24,21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形态依然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加快小农经济转型就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小农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推进。目前,小农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改造传统农业;开展新农村运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完备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使农业生产向着产业化、社会化、组织化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2.
这个研讨会的题目是小农与市场。讲到我国当前的农民,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小农。这涉及到对我国当前农村社会经济性质的认识。应该说,始于本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的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因而,农村社会经济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农业经济,另一方面是农民家庭经济。这两方面是不能分割的;集体经济采取了农户分散家庭经营的形式;农民家庭经济因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而得以存在。集体经济组织因掌握着土地所有权而对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进行调节和  相似文献   

3.
曾经带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经济正在不断解体,中国农民诉求了几千年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原来并不一定就能给农民带来福音。按照科学发展观三大产业和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农业需要构建在政府足够补贴和支持下的、具有明显计划性的农业合作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3):159-159
温锐《动态开放小农——中国农民的主体性讨论讨论》由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该书以作者20多年来有关传统“小农经济”理论和农民主体性的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1993年提出的“动态开放小农”论为核心观点,打破成果发表时间的顺序,按专题分别辑录,形成“动态开放小农”论的基本看法与系统认识。作者认为:中国“小农经济”天然的市场基因使其具有自励、白适、自转三大功能;农地租佃制等传统农村经济体制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农村传统宗族作为农民的草根组织或准农民组织与现代化发展具有同向正向关系;而因政府“不受限制”权力的超经济强制与平均主义对小农经济的长期改造,导致小农经济原本具有的“功能”全毁,不仅无法随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转型与新生,而且使其“大多数”行为与心灵被扭曲。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它与“营利型家庭农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这是国内理论界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小农经营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过于分散狭小的耕地面积规模已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因此如何在新时期实现农业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仍是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台湾在小农经济结构基础上推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小农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各种表述,[37a、41、85b]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基本精神大体一致。小农经济是农业领域的与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最本质的内涵,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这种小私有制包括对土地、农具、耕畜和其它生产资料程度不同的所有权。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生产的基本目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受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生产关系的支配,对地主、乡族、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依附,既脆弱又顽强,易分化亦易再生等等特点,均由此而派生。根据小农与生产资料关  相似文献   

8.
以农村合作社为载体,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源 《特区经济》2005,(12):139-14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广大地区几乎还是空白,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形成。如何根据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构建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广大农村经济还非常落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土地的征收,导致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减少,农民所赖以生存和养老的土地的收益也逐步下降;随着农村医疗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人口增多。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农村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保障功能受到了冲击,因而很有必要研究这些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如何安排好他们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9.
商品化进程是否必然导致小农经济的瓦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 所有主要的社会科学传统理论对此均持肯定的回答。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商品化及市场机会的出现,会使小农趋于专业化生产、竞争、革新和积累。“传统的”小农农业由此而转化为资本主义式的农业。与此类似,新马克思主义者着重探寻商品化进程带来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的发生和发展。小农由此“分化”为资本主义的经营式农场主和农村无产者,“前资本主义”方式就此让位于资本主义。甚至反传统的蔡雅诺夫学派也认为小农经济会随着商品化进程而消失。“小农经济”的实质在为家庭消费而生产;市场的发展会促使这一经济的瓦解,并为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业所取代。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有着世界上最大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农业发展无疑对中国本身乃至对世界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业的发展在经历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之后 ,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起 ,中国农业发展又迎来了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变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 ,主要缘于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直接对接的矛盾。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改革以来 ,农民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济单位 ,在生产经营上获得了相当的经营自主权。农户家庭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组织单位 ,其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