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朝红 《魅力中国》2014,(16):57-57
电影《一九四二》记录了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一场饥荒,影片再现了灾难中最真实的人性。通过无数的细节来展现人性中的“善”与“恶”,尊严与存活的抗争,以及政治表象下人性的“伪善”。影片中黑色幽默产生的戏剧张力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灾难性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破坏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性,人性的善恶美丑、世间是非曲折都能被反映并彰显出来。而这对于灾难新闻报道对于新闻媒体以及媒体工作人员,需要具有很高的新闻职业素质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灾难的突发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灾难所带来的破坏不可能仅仅考一个人的能力去挽救,这种困窘的局面的解决需要社会的广泛援助。而这时一篇好的灾难报道往往能唤起社会对灾情的广泛关注,运用它其中包容的人文关怀思想,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新闻图片、文字、标题,展现出灾区人民的精神状态及物质需求。富有人文关怀思想的灾难报道,往往能不露声色的将想要表达的情感融于其中,这种情感也绝不是单纯的煽情,而是一种对人性关怀的真情流露。既准确的传达了灾情信息又为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救灾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小丽 《魅力中国》2014,(14):298-298
在灾难报道中进一步深化人文关怀理念。提高媒体人的关怀意识,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肯定人性的价值、关怀人、尊重人,同时也丰富人文关怀的内涵。使奎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在以后的灾难新闻报道中取得长足的发展,是新闻媒体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哭泣的总理     
《中国报道》2008,(6):69-69
在这次的地震灾难中,温家宝总理展现了他的人性温情。他为牺牲者默哀,向受困的儿童喊话,鼓励他们坚持。这使中国人民对他的爱戴空前高涨。  相似文献   

5.
吴磊  哈红莉 《魅力中国》2010,(22):167-167
《唐山大地震》以简单普通的故事情节,道出了不平凡的人生意味,它透过灾难来剖析人性,为灾难过后人们的心灵旅程留下了真实写照。但就全片而言,除了23秒的IMAX特效着实为《唐山大地震》增色不少意外,整场片中的表现手法都平平无奇,不存在任何闪光亮点。但总的来说,《唐山大地震》还是有它独特的时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宁波通讯》2011,(3):61-61
1910年冬至1911年春,哈尔滨爆发鼠疫,死亡数万人;仅有两万多人口的哈尔滨傅家旬,疫毙者竞有五千余人。《白雪乌鸦》就是根据这段史实创作的。作者迟子健以富于地域风情的笔调,以沉静而饱满的叙述,带人们走进百年前灾难笼罩的傅家甸,讲述鼠疫流行时生活于城市底层的百姓的种种故事,表达普通人在灾难中的生活常态与人性挣扎,  相似文献   

7.
灾难是一面特殊的镜子,透过它世间万态顷刻尽显。在灾难面前,生命软弱却又无比坚强,大爱小爱完美结合,人性得到洗礼。——陕西省心理学会理事长、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顾问、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淑兰  相似文献   

8.
德泰堂  车阳 《中国西部》2010,(4):122-123
最近的地震是疯狂肆虐,用网路上流传的一句话是“小震天天有,大震周周有,超大震月月有”。从2010年1月的海地、到后来的智利、台湾、土耳其,似乎2012真的来了? 灾难面前,各种灾难逃生技巧是“应运而生”,但面对灾难之后的“培训井喷”,无灾难期的“教育缺失”却让人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9.
强弱转换     
伊岭 《环球财经》2014,(5):39-39
马航失联客机还没有找到,又发生了韩国“岁月号”客轮失事事件,事件中,抢坐首艘救生艇逃生的69岁船长李俊锡(音译),“倒”在了“古来稀”的门槛前,与因全力救助学生不幸身故的南韵哲(音)老师和获救后自责有负学生而自杀的姜老师,构成了灾难中的人性两端。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我们惟一可恃的不过是人性的温暖。”是的,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灾难临头,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声出声,有情怀出情怀。惟有如此,我们才会少些哀痛,少些惨烈,多些温情,多些温暖。然而,当举国一心,众志成城,化悲痛为力量,冀望早日降伏灾魔时,一些宵小之徒却在发国难财,行坑蒙拐骗之能事。  相似文献   

11.
覃英 《理论观察》2009,(3):80-81
人性之恶的假设为我们认识法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因为人性恶,所以需要用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是调节人的行为的主要手段;人性之恶多源于人的欲望,很多欲望是人生存所必须的,所以法律要符合人性,赋予人必要的权利;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满足人们欲望的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有限性发生了矛盾。由于人性恶,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必然会相互争斗,造成社会混乱,阻碍社会发展,所以法律必须限制权利和权力。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我们惟一可恃的不过是人性的温暖。”是的,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灾难临头,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声出声,有情怀出情怀。惟有如此,我们才会少些哀痛,少些惨烈,多些温情,多些温暖。然而,当举国一心,众志成城,化悲痛为力量,冀望早日降伏灾魔时,一些宵小之徒却在发国难财,行坑蒙拐骗之能事。  相似文献   

13.
李晋 《魅力中国》2014,(24):108-108
李碧华,作为香港奇情才女,她的作品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手法诡异言辞犀利,用奇诡妖艳的文字塑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她写言情,“却又不是一般言情小说能比的”,她文本通俗,却又带有深刻的现代性意义。她的作品描绘芸芸众生的人世百态,从人性入手,带着俗世人间苍凉凉的孤独感,直面人性深处所有隐秘的角落,如操刀医生般将人性中的阴暗面剜出来暴露在阳光下。对人性善的展现和对人性恶的揭露以及她对人性内涵的深度挖掘体现了她对人类生存的人文主义关怀,使其小说在雅俗共赏中具有超时代的恒久魅力。  相似文献   

14.
多难兴邦,其实是一句很无奈的豪言壮语。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个体愿意用灾难换来自己的兴旺与发达。  相似文献   

15.
多难兴邦,其实是一句很无奈的豪言壮语。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个体愿意用灾难换来自己的兴旺与发达。  相似文献   

16.
吕佳 《理论观察》2013,(8):110-111
作为一部电影的名字,"一九四二"意味着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打开尘封的历史,让大饥荒里的死亡震撼我们的心灵。面对历史,选择遗忘或是铭记本身便是形成了一种态度,而《一九四二》已经用影像的方式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它一面告诉后人,历史的真相,一面又警醒后人,灾难不能再次发生,《一九四二》是多义的,它勾连起了小家与大国、历史和现实、人性之美丑。  相似文献   

17.
微评     
《冲锋在前新闻人》@Allen:郝立东的事迹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群体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理念,让人敬佩。@木偶人:灾难面前,不论什么职业,都会把救援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一种本能,人性的体现。@记忆面包:国内新闻界需要更多像郝立东一样的记者,有着新闻人  相似文献   

18.
崔杰 《新西部(上)》2009,(12):45-45,42
对传统人性观与建构主义人性观取向进行比较得知,传统人性观主张性善论与性恶论,或者是性善恶混论。而建构主义认为人性是社会的建构,人性是关系的存在,人性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与社会。  相似文献   

19.
姚蔻芸 《中国西部》2009,(6):122-123
一边享受着小城的惬意,一边用手中的“火笔”来勾勒眼中的北川美景。他看着灾难渐渐远去,他将重新开始他的烙画生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在汶川大地震心理救援、灾民心理抚慰、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灾后心理重建的过程中诞生的国家863计划地震应急项目最新成果——灾难心理学进行评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该书的面世经过,挖掘了该书必要的科学背景;其次,分析了该书的政治特色,指出这个理论体现了灾难心理教育的鲜明政治品质,树立了科学的灾难观和正确的生死观作为提高防灾心理素质的哲学指导思想和人格教育基础;第三,概括了灾区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可喜进展;最后,对灾难心理学进行了科学的展望,指出它具有灾难心理背景学、灾难心理技术学、灾难心理实验学等主要发展方向,将向各学科领域渗透延伸,是发展的学说,未来将成为集灾难心理研究之大成的科技殿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