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从2010年开始,我国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出口导向减弱,扩大内需程度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消费需求增多。与此同时,物价水平也进入了新一轮上涨通道,通胀预期持续增强。尽管物价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却成为税收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这一轮物价上涨及税收增长的现实入手,阐述物价推高税收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此一轮物价上涨固然有很多现实因素,但结合当前业已形成的经济运营模式,分析近十余年的物价总体趋势,本年度物价上涨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多年来长期物价趋势的一个阶段。而且,这一轮物价上涨既有以往长期打压通胀的反弹,亦有经济运营模式积累问题的不断爆发的因素。因此,此次抑制通胀既要解决当前问题,也要兼顾长远,即除采取宏观控制手段,调控当前经济运行态势之外,还需要从根本性的制度和机制调整入手,转变我国的经济运营模式,以便在长效机制上消除推动物价不断上涨的制度动力。  相似文献   

3.
应对物价持续上涨是2011年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物价涨跌,犹如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物价上涨,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而过快的物价上涨,则会造成社会生产资金短缺,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为了探讨物价上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剖析物价上涨的深层次因素,为  相似文献   

4.
当前上海和全国物价上涨是自2003年以来的第三轮上涨周期。本文从本轮价格上涨的基本面开始,全面系统分析影响当前物价形势的因素与环境,并从宏观、微观和周期性因素的角度,对本轮物价后续走势做出预期判断。总体看,目前CPI涨幅仍处于可控区间,食品类价格上涨仍是结构主因,但面临的持续上涨压力值得高度重视。2011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仍较大,影响物价产生波动的各种因素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对外经济制度因素形成的被动货币超发、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国内外投机炒作因素将继续存在。从周期性因素看,当前正处于物价上涨上升阶段的中期。总体判断,整个物价形势不完全是单边上涨趋势,也可能呈现为波动态势,从中期趋势看,物价波动将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5.
杨玥棋 《特区经济》2008,235(8):225-226
受多种因素影响,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涨速明显加快。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的物价形势,对物价上涨的合理性推动因素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并提出了有效控制我国物价过快上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不同阶段我国物价运行的特征,分析了历次物价上涨的原因,且进一步从工业类消费品与食品类消费品的物理属性及消费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影响目前物价的各因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了有效控制物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莹 《魅力中国》2011,(9):285-285,287
近一年来,我国物价涨势旺盛,尽管在国家各种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物价有所调整,但整体物价仍然是涨声依旧,表现得扑朔迷离。物价上涨对民生、金融、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导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物价为什么会长期的走高?本文对此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有着复杂的关系,随着经济的高增长,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明显压力问题.本文通过对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并有效结合近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法,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探讨了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一季度物价总水平增长继续加快,但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并未变化。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正步入周期性调整,物价增长的“拐点”不久将出现。预计二季度及下半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逐步减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汇率并轨、分税制等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出台,经济生活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方面的问题较为集中地反映在市场物价上,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趋紧,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势头日趋严峻。 一、今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物价上涨过快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十年改革的回顾,客观地剖析了十年改革的成就及其失误。同时对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也做了历史的分析,这主要表现为:(1)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是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2)双轨制也是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3)价格长期远离价值,必然使物价上涨成为矫正扭曲价格体系的一种手段。(4)企业缺乏活力是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5)通货膨胀是物价上涨的催化剂。(6)工资与物价的矛盾是物价上涨的又一动力。 通过当前物价上涨原因的分析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 问题的途径,即必须把价格、工资改革紧密地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联系起来,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廉洁党政机关,加强配套改革以及深化企业改革,必须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压缩基建规模,抑制集团和个人消费膨胀等。由此出发,必将顺利地渡过价格、工资这一整体深层次改革的难关。  相似文献   

12.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2004年12月28日发表的有关报告指出,2005年物价上涨压力依然难以明显减弱,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将上涨4%左右,和2004年基本持平,其中翘尾因素影响价格上涨约1.1个百分点。考虑到物价的滞后影响、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物价上涨以及国家有可能调整公用事业和部分服务价格。2005年物价上涨仍有一定的压力,不过幅度应该比2004年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13.
赵文报  冀楚楚 《中国经贸》2014,(16):122-122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经济运行情况的客观具体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基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现状及对物价的影响进行探讨,论证了财政政策是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对物价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并对今后我国如何利用经济政策控制物价上涨、预防通胀风险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4.
对经济危机严重程度的预期导致企业和居民缩减自身需求,使物价上涨压力减弱。但仅凭这一因素,很难导致物价短期内快速回落,重要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体系收缩,带来明显的通货紧缩效应,促使通胀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15.
物价、财政、民生、税收这几个经济词汇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一个稳定的国家需要一个稳定的税收来源来保证国家政权机关的正常运行,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以此保证稳定的物价和民生的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正>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遇到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等问题,各个国家都注意运用税收这个经济杠杆来加以治理和整顿,都收到一定效果。从7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出现了全球性的滞胀,面对这一经济危机,许多国家的对策是,把税收作为反危机、反通货膨胀的工具,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等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是不同的,但是也应该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加以治理和整顿。当前,我们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税收的杠杆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调节社会总需求:税收通过参与国民经济的分配和再分配,可以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所得,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  相似文献   

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的经济工作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尽管今年物价上涨仍面临较大压力,但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实践表明,中央对物价的调控是及时有效的。通过宏观调控种种政策措施逐步到位,今年消费价格涨势有可能趋缓,物价仍处在“温和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物价和谐,其基点是物价适应于和谐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对本轮物价上涨的认识与评价从现实情况看,2007年甘肃省与全国一样,物价持续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已超过4%。(一)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特征2007年1—8月,甘肃省居民消费价格呈"涨势走强、  相似文献   

19.
观点集萃     
《产权导刊》2011,(10):42-44
后几月物价走势会下行 近期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原因复杂,预测后几个月物价走势会下行,但整体局面不容乐观。当前宏观经济中最大问题是物价问题和通货膨胀。偶然的货币超发,是推高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这次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就是食品价格上涨,比重占到近70%,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农业基础太薄弱。——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9...  相似文献   

20.
1994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21.7%,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24.1%,通货膨胀率是改革开放以来创纪录的水平。虽然国家通过各种措施进行了干预,但物价仍在高价运行。1995年4月末,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还有18%,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很大。高通货膨胀率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生产和流通秩序,也给全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因此,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头等重要的大事。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超过商品流通的客观必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说明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对应关系。用公式表示即:MV=QP或M=QP/V。这个公式揭示了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在货币流通速度V和商品流通数量Q及商品价格P中,流通中货币M与商品价格总额QP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V成反比。若在商品价格总额QP与货币流通速度V既定的条件下,货币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的客观必要量,就会引起货币贬值。第二,说明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关系。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这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正确理解我国通货膨胀的内涵,才能深入分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有效地控制物价.在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