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港口经济》2011,(4):11-11
天津市海水淡化技术及应用水平处全国领先位置,目前已建成的海水淡化项目产能达21.7万吨,日,占全国的41.4%,为推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天津的海水淡化成果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全球淡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天津市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一批高技术、高性能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相继投产。  相似文献   

2.
《港口经济》2012,(4):62-62
今年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预计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每日220万立方米~260万立方米。《意见》提出了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其他目标:我国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建立较为完善的海水淡化产业链,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郑杨 《港口经济》2008,(6):59-60
2007年,全国海水利用业实现增加值4.05亿元;2001~2007年,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8.6%,居各海洋产业前列。 青岛将在近3年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到2010年,力争海水淡化规模达到20万立方米/日。届时,三分之一的城市用水——包括企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都将取自广阔的海洋。  相似文献   

4.
《港口经济》2010,(4):47-47
天津海水淡化与利用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天津已逐渐成为我国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的研发中心和装备制造基地。据统计,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能力约为每日60万吨,其中天津约为每日2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海水淡化,是一个崭新的朝阳产业,为了保护短缺的淡水资源,发达国家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向大海要水,天津属缺水型城市,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充分利用海水,正当其时,这里,就充分利用海水资源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赖智慧 《新财经》2013,(1):98-99
技术落后和成本过高是国内海水淡化的短板,而国内水资源短缺日渐严重,又让政府对海水淡化规模化发展显得非常迫切。建立大型海水利用的自主示范工程是目前急需的。  相似文献   

7.
王琪  谭永文 《浙江经济》2012,(15):26-27
利用海水淡化等现代技术开辟新的水源,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海水淡化研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发布《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该规划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海水淡化的规划。2011年底,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66×104m3/d,是2005年  相似文献   

8.
李菲  魏伟忠 《浙江经济》2014,(11):27-28
保供水,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到保供水,不同的地区应有不同的路径。对于海岛和沿海缺水地区而言,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加快海水淡化装置的应用,是实现保供水的重要路径。 浙江是全国最早开展海水淡化研究和应用的省份,拥有国内一流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实力。全省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23套,占全国装置总数的1/3,总产能达11万立方米/日。《浙江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增强海岛和沿海缺水地区水资源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海水淡化应用利用试点示范。2013年3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单位名单,在全国第一批八个单位中,舟山市、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温州市洞头县鹿西乡(岛)分别被列为试点城市、产业基地和试点海岛。从试点的实际情况看,海水淡化对海岛和沿海缺水地区的保供水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东黄岛发电厂在成功建设“3000t/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3000t/d双膜法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的基础上,2008年又投资建设完成“10000t/d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工程为国家发改委在青岛国际示范项目,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设计、新加坡凯发公司承建、青岛华欧海水淡化公司运营。  相似文献   

10.
发展现状和趋势 当前,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战略选择.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已有150个国家和地区在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已建成和在建的海水淡化工厂有15000多个,合计装机容量为7170万立方米/日.市政供水是海水淡化的主要应用领域,在已建装机容量中,市政供水占比最高,为63.1%,已解决了2亿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工业及电力次之,占比为31.4%;其余用途约占5%.尤其在中东地区和一些岛屿地区,淡化水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色列70%的饮用水源来自于海水淡化水,2005年日产海水淡化水量达73.8万立方米;阿联酋饮用水主要依赖海水淡化水,2003年日产海水淡化水量达546.6万立方米;意大利西西里岛500万居民,2005年日产海水淡化水量为13.5万立方米,约占全部可饮用水源的15%-20%.  相似文献   

11.
海洋资源开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其中的海水淡化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海水淡化生产几乎不受气候影响,所以可作为大城市战略性持续水源的供应渠道。“十二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继续发展反渗透、低温多效蒸馏等海水淡化核心技术和设备,发展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技术,完善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和标准体系,加快我国海水淡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在“十二五”期间,与海水淡化有关的技术将会获得很大的支持,特别是在工程示范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  相似文献   

12.
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技术上日趋成熟。资源保证程序度,经济上可以接受,已成为可靠的水源。我国海水淡化无论从开发研究和实际利用,在国际上都处于落后状态,其基本原因是观念保守和思路上进入了误区,担心海水淡化不可靠和成本太高。实际上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养活了上亿人中近半个世纪,为人类沿海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如防腐蚀,降低能耗,防生物附着等现均可以解决,在我国建立几个海水利用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产业时机已成熟,我们应在"十五"期间为大规模利用海水做好技术储备。为我国21世纪尚海城市创造一个良好的水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日益受到重视。2011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同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均提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在今年的全国海水淡化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港口经济》2008,(3):62-62
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技术人股的众和海水淡化工程有限公司致力国际市场开发,先后成功取得印尼英德拉玛尤燃煤电站2×4500吨/日海水淡化系统、印尼巴齐丹2×3000吨/日海水淡化系统以及龙湾燃煤电站2×3000吨/日海水淡化系统3个国际项目合同。这是众和公司首次承接的海外项目,内容涵盖了系统及设备设计、加工制造、现场指导、安装调试及售后服务等。这些合同的签订,标志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大型海水淡化技术渐趋成熟并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5.
周华富 《浙江经济》2012,(15):21-22
长期以来,浙江省十分重视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不足问题,浙江大学、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一直致力于海水淡化技术及装备的研究。1997年在舟山诞生了我国首个民用海水淡化工程——嵊泗日产500吨海水淡化工程。2005年,浙江又  相似文献   

16.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为我国唯一专门从事海水利用公益技术、共性技术、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发展战略研究的国家级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17.
叶林 《港口经济》2013,(9):62-62
今年8月,位于青岛开发区的华轩水务公司的"海水淡化成套装置生产线项目"被列为中央节能重点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获得780万元扶持资金。项目预计2015年建成,将改变国内淡化渗透膜依赖进口的现状。这是全国首条海水淡化设备批量生产线。海水淡化技术中应用较广的反渗透法,可以使生产  相似文献   

18.
海水淡化,是指除去海水中的盐分以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又称“海水脱盐”。目前海水淡化技术主要采用多级闪蒸、膜蒸馏、低温多效法、反渗透法等,其中以反渗透技术具有相对较低的成本、相对便捷的流程和几乎没有污染,成为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海水淡化技术,备受沿海缺水城市的青睐。海水淡化是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对解决水资源短缺“瓶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十五”期间,针对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亟待突破的技术问题,科技部启动实施了“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示范工程研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与山东黄岛发电厂共同承担了3000t/d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月31日上午,历经月余的调试,三友集团浓海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是我国首个浓海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并被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预算内投资计划。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以曹妃甸工业区海水淡化装置产生的排废浓海水作为原料,通过精制处理后用于纯碱生产。预计年可利用浓海水180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