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9月1日,美国劳工部统计局公布了非农就业数据。数据显示,美国8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数录得增加18.7万人。与此同时,劳工部还修正了6月和7月份的非农就业数据,其中,6月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18.5万人下修至10.5万人;7月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从18.7万人下修至15.7万人。修正后的数据表明,6月和7月两个月,新增就业人数合计减少11万人,同时也表明美国非农就业人口连续3个月增幅低于20万。  相似文献   

2.
笔者的预期十分明确:美国必然走向债务违约,必然走向债务重组。否则,美元地位不保。因为政府"关门",美国9月份的就业报告公布被推迟了两周多。北京时间10月23日凌晨4:00,投资者终于盼来了美国劳工部的报告。报告指出,9月份美国非农就业环比增加14.8万人,这个数据明显低于彭博社的调查数据——环比增加18.5万人。这就是说,美国就业状况明显不及预期。于是,华尔街据此判断,美联储将维持每月850亿美元的资产采购计划,一直到明年3月底。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济     
《上海经济》2010,(9):70-72
美国 US 失业率居高不下 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7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131000人,私营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不足以弥补政府部门就业人数减少的影响。7月份私营部门就业人数仅增加71000人,而参与2010年人口普查工作的临时就业人员中有143000人离职。  相似文献   

4.
美国     
《上海经济》2013,(4):72-74
美失业率降至四年来最低值 美国劳工部3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降至7.7%,为四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劳工部发布的2月非农就业报告显示,2月美国就业人数新增23.6万,大大超过市场的平均预期17.1万,这也推动失业率由7.9%降至7.7%,为2008年12月以来的最低纪录。报告表明,美国的就业状况呈现出全方位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李雨 《老区建设》2009,(9):60-61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就业概述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发展状况 十九世纪初,美国农业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约占四分之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到城市非农部门就业,加之部分城市人口向农村非农部门倒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28%。  相似文献   

6.
美国SSCI     
《上海经济》2012,(1):82-84
12月非农部门失业率降至8.5% 美国劳工部1月6日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较前月微降0.2个百分点,降至8.5%。这是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连续第四个月下降,降至2009年2月份8.2%以来的最低,显示美国就业市场有改善迹象。美国整体就业人口1.5389亿,略低于前月的1.5394亿,总失业人数降至1310万:  相似文献   

7.
美国     
12月非农部门失业率降至8.5% 美国劳工部1月6日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较前月微降0.2个百分点,降至8.5%。这是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连续第四个月下降,降至2009年2月份8.2%以来的最低,显示美国就业市场有改善迹象。美国整体就业人口1.5389亿,略低于前月的1.5394亿,总失业人数降至1310万: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在于农民增收,农民创富,因此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连云港市平明镇农民非农就业现状以及非农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展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镇非农就业人员持续增多,但农民非农就业面临诸多约束,同时农民对非农职业教育培训需求明显,突出了该镇开展非农职业教育培训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已经成为常态,对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基于体验效用假设,构建了工农要素流动下农村居民的幸福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村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效应、机制与情境。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在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但却存在一定的"伊斯特林悖论"关系,即短期非农就业能够显著促进幸福增长,但长期非农就业对幸福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出现停滞或反向抑制状态;其内在机制主要在于非农就业过程中农村居民的需求层次逐渐由生存需要转向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但长期非农就业并不能显著提升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感知;非农就业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促进效应,在本地非农就业和跨省流动的就业情境下更为显著,在女性群体、高中层次受教育程度群体中相对更高,且伴随农村居民的年龄增长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基于此,文章提出创造本地就业市场、关注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变化、加强非农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针对性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天津农调队2000年家户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了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三个模型:非农就业决定模型、非农就业地点决定模型和农民非农收入决定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非农就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外出就业的影响的顺序为高中、初中、小学、中专、大专及以上,除了高中文化程度,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获得的非农收入也越高。  相似文献   

11.
曹彤  曲双石 《环球财经》2011,(10):50-53
“要革命”,“要工作”——美国金融形势评论首要问题仍是就业萎靡不振。美国劳工部发布的8月非农就业报告显示,就业人数环比无增长,这是去年9月以来最低迷的就业数据。同时,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1%的高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土地锐减,农民非农就业的需求日益强烈,研究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问题非常紧迫.文章利用修正的斯洛模型,对湖北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的动力和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乡镇企业有较强的动力吸纳农民非农化就业,但吸纳能力较弱且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机器人开始进入生产领域,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文章使用Probit模型研究工业智能化对我国非农流动人口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2016年前工业智能化对非农流动人口就业主要呈负向影响,2017—2018年转为正向;(2)工业智能化可以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非农流动人口就业;(3)工业智能化对非农流动人口非常规工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非常规知识型岗位的就业促进效应高于非常规操作型岗位,但对常规工作影响不显著。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镇化的关键要素是能否保证就业,因此应继续放宽户籍制度限制,加强非农流动人口技能培训,实现非农流动人口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镇化背景,依据对农民工就业和移居行为的分析,本文提出农民工市民化一般有三个阶段,即农民工务农到非农城镇就业,非农城镇就业到城镇定居,城镇定居到市民化(落户)。文章认为引导农民工在建制镇就业和落户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5.
卢婕 《广西经济》2003,(12):18-20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减少农民,关键在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加速提高广西非农就业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16.
何晓波 《山东经济》2011,27(2):124-131
本文使用CHIP(2002)的数据研究中国农村非农劳动力就业比例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控制了收入差距、移民个人特征、家庭和户主特征、村庄特征和县虚拟变量的情况下,利用"农业税费改革"和"村庄管理政策导向"为"本地非农就业比例"的工具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在其他条件恒定时,本地非农就业比例每上升1%,家庭移民比例就会上升10%左右。这一结果表明,鼓励非农经济发展、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对促进乡城移民、提高移民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曲双石 《环球财经》2011,(8):29-29,31,33,35
美国:经济复苏远低于预期,债务问题严重 1.就业市场反反复复,时好时坏。7月8日,美国劳工部宣布,6月全美非农就业岗位仅增加1.8万,为去年9月以来最低增幅且远低于市场预期的9万的增长规模;同时,6月全美失业率升至9.2%,为去年12月以来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美国     
《上海经济》2012,(6):70
美4月创就业数远低于预期美国劳工局5月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美国创造了11.5万就业,远低于市场预期的16万人。其中私人部门就业增长13万,政府部门就业减少了1.5万人。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副总统切尼4月份的中国之行中,所谓“中国应当为美国失业负责”成为最敏感的议题之一。中国政府也许会认为,既然3月份美国就业机会出现了显增长,意味着美国经济已经结束了缺乏就业的状况,那么美国就应当停止指责中国“偷走”美国的就业机会。但我们认为,事实并不如此简单,因为3月份美国的就业形势其实并不像媒体渲染得那样好。  相似文献   

20.
4月22日美国最新经济数据显示,3月美国住房销售情况好于预期,6月加息预期重燃,货币金融市场再次为之震荡.近半年来,类似的戏码已经上演多次.就在4月2日,美国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低于预期,导致美元指数下跌,黄金等商品价格上涨.仅仅半个月之后,趋势就来了个大逆转,令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