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刚  石培基 《开发研究》2006,29(6):72-74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外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甚至产生冲突,以至于不能最有效的指导乡村旅游的实践。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外当代近15年(1991~2006年)内的20个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概念进行定量分析,归纳出乡村旅游概念架构所包含的6个标准,即界定乡村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最后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乡村旅游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进入体验时代后,旅游体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旅游体验质量决定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程度.因此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对景区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建议,是非常必要的.河南的佛教寺院数不胜数,其中当属少林寺名声最盛.文章从旅游体验角度探析了少林寺的深度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凌奎才  蔡月祥 《特区经济》2010,(12):163-166
本文针对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的资源现状和特色,从乡村旅游的体验角度,通过对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调查与动机分析,设计了乡村体验游的深度开发策略:乡土风情体验、乡村文化体验、乡村劳作体验、乡村娱乐休闲体验、乡村特色餐饮体验、乡村儿童素质教育体验和利用网络,加强游客之间、游客与度假区之间的深度联系。  相似文献   

4.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旅游活动的核心所在,对旅游体验的研究过程中,谢彦君曾从现象学的视角,提出了从生活世界中选出的旅游世界的概念和旅游场的概念来说明旅游体验的情景模式,提出旅游体验研究的基本框架,文章在此基础上阐述对旅游体验的看法,以及从三维的角度构建旅游体验在主要客观条件约束下的形态及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游客体验角度出发,以网络游记为研究文本,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 6软件对收集的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从旅游景观体验、旅游环境体验、旅游设施与服务体验、旅游目的地综合形象体验4个方面,深入分析游客对苏州运河景区的体验与印象,最后为提升游客的苏州运河旅游体验及苏州运河旅游品牌建设提出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客户价值塑造的角度来说,我国的奖励旅游产品普遍存在着核心利益"激励效益"与感知利益"非比寻常"特性的严重缺失问题。文章从体验经济的角度出发,对奖励旅游产品的体验属性进行了剖析,并从产品的体验主题、创意性设计、生产角色转换和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这四个方面,对奖励旅游企业的产品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此来帮助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无锡市作为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文章对无锡民族工商业遗产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普遍遗产角度分析了这些遗产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角度具体分析了无锡民族工商业遗产的旅游审美、旅游文化、旅游体验及旅游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管理学视角的旅游规划失灵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林 《特区经济》2007,216(1):182-183
当前,旅游规划“重编制、轻实施”、“有规划、不实施”现象比较严重。文章明确提出并界定了旅游规划失灵的概念,提出了旅游规划失灵研究的演进理念。从管理学的四大职能角度对旅游规划失灵进行分析,提出旅游规划失灵的克服途径包括:吸纳管理学中的计划理论,加强旅游规划伦理建设,加强政府主导力度,明确领导者及其责任,确立旅游规划的法制地位,保证当地社会的广泛参与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虚拟旅游的网站实现与镜像体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旅游网站的基础上,以旅游体验为理想型,提出了镜像体验这一概念,认为镜像体验是对旅游体验的模拟,它们在实现路径和感知效果方面具有极强的耦合关系。潜在旅游者在虚拟旅游网站进行虚拟旅游,获得镜像体验,实现对旅游产品的“试用”,从而为其旅游决策提供了参考。这为解决旅游产品“客货不可见面”的弊端寻求了思路。最后,建议旅游企业增大虚拟旅游的营销力度,扩大其在民众中的普及率,充分发挥其镜像体验的“试用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从关注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综合体验,尤其是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给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与经济属性相对的是文化遗产的遗产属性和文化属性,后两大属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其价值得以存续和利用的前提。因此,在体验经济时代,对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兼顾三大属性的需要。文章以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民俗文化遗产如何在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开发领域寻求适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民族村寨旅游体验型产品设计的心理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群慧 《改革与战略》2008,24(11):178-181
文章从旅游心理学的感知觉、情绪情感等理论角度,阐述民族村寨体验产品设计的心理学依据,在理论层面上探索体验式旅游产品设计的要素、方法和心理学理论在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最后提出民族村寨旅游体验产品设计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旅游承载力管理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承载力的经验研究往往集中于游客接待量极限的界定,其操作难度大且实践性不强。本文尝试从承载力管理的角度来探讨适度旅游承载力的实现途径。本文在分析旅游承载力管理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建议从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三方面对旅游承载力进行管理,并指出了旅游承载力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强了旅游承载力调控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于桐 《辽宁经济》2009,(8):41-41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体验旅游”将“体验”的概念单独提炼出来,意在突出“体验”的强烈性。旅游业的发展表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观代旅游是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它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与融人性。其中乡村旅游是体验性和参与性较强的一种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现代旅游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4.
韩玉  伍进 《理论观察》2012,(5):113-114
通过综合民族旅游业的新特点、体验类产品的设计要素和民族旅游产品的发展要素,从民族旅游产品开发者的角度分析,总结出一套循环的体验型民族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从设计、建设、执行、反馈等方面对民族旅游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掌握,建立完善的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全域旅游理念的不断深入,对智慧旅游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新时期全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内涵,从知识储备、技术操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界定了智慧旅游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根据要求,对当前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培养目标的明确、培养路径的改革和培养条件的优化等角度,讨论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总体路径,并探讨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和强化实践教学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南疆三记     
高益群 《发展》2011,(11):77+79-77,79
作为旅游的出门远行,大都是为了寻求一种别样的体验和感觉,即在游走间用心去看身边的风景,激发心灵的快乐和宁静。正是为了寻求这种体验和感觉,金秋9月,我们来到了新疆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源远流长的南疆。  相似文献   

17.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旅游消费者更加注重情感补偿、文化丰富、主题鲜明的消费,所以旅游地不但要注重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等表层旅游产品的建设,更要加大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深层次旅游产品的建设。研究表明,保定的旅游产品存在的缺陷包括:旅游资源缺乏规模和档次;未充分发掘京津的消费潜力;品牌形象理念仍然很模糊。为此,保定的旅游产品设计中应遵循服务京津短假期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观设计原则,需要在诸多方面做文章:从区域经济角度作强"大旅游"产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丰富旅游产品中的体验内容;推出主题鲜明的个性化产品。  相似文献   

18.
苏丽娟  闫尚 《发展》2008,(3):142-143
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的界定实质上属于旅游资源的评价范围,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大都忽视旅游资源评价中的一些重要因素,仅仅从个别角度考虑旅游资源的非优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的局限性。为此,笔者以河北省满城县旅游发展为例试图运用旅游地屏蔽理论探讨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研究如何塑造成功的旅游品牌,对于提升旅游者的体验价值,建立旅游者的品牌忠诚,从而强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塑造旅游品牌的首要问题是深刻理解其涵义,把握旅游品牌体验的三个层次。旅游目的地应该在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与旅游者共同塑造品牌,从而赢得旅游者高度的品牌忠诚。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旅游市场"散客化"潮流的背景下,国内各省市的旅游集散中心相继成立,但后续的运营状况却普遍存在不太理想的问题。论文从市场营销学定位理论的角度,收集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认为对旅游集散中心概念界定的不统一,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