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我国技能劳动者的工资一直快速增长,但技能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上升,相反,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对于这些与已有理论相悖的"谜",本文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借助于资本与技能之间的互补效应机制对其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由于机器设备与技能劳动是互补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在提高技能劳动者工资的同时,也会提高资本的收益,这就导致了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进一步地,通过将技术进步的方向内生化,我们发现:技能劳动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呈"驼峰形"特征,这与我国高等教育收益率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相一致;技能劳动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呈"U"形关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技能劳动供给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劳动收入占比呈现"U"形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主要有四个层次:在新古典假设条件下,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对新古典假设做出修正,将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归于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收入占比的产业差异,在整个经济的劳动收入占比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开放条件下,探讨全球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考察"劳动收入占比"的决定因素,它们包括:资本产出比、技术进步、全球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非正规部门规模和对劳动力的保护程度等。本文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4.
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主要有四个层次:在新古典假设条件下,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对新古典假设做出修正,将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归于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收入占比的产业差异,在整个经济的劳动收入占比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开放条件下,探讨全球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考察"劳动收入占比"的决定因素,它们包括:资本产出比、技术进步、全球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非正规部门规模和对劳动力的保护程度等.本文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既有文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成因的解释集中在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全球化、二元经济体制以及财政效应等方面,本文则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提供一种新的解释.通过一个理论模型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影响个体的储蓄行为,进而影响生产的资本集约程度;在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的情形下,资本集约程度将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利用1990—2007年间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确认了老年抚养比上升和少儿抚养比下降是解释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因素,即便控制其他潜在的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各种因素后,上述结论仍是显著且稳健的  相似文献   

6.
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1985~2003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1985~1995年和1996~2003年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国有经济的比重以及税负水平三个因素对两个时期的劳动收入份额都有显著的影响,而经济开放程度和金融发展水平对1996~2003年的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影响。利用回归模型进行样本内预测,发现1985~1995年产业结构转型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和有偏技术进步使劳动收入份额上升,但产业结构转型与后两方面的作用相抵消,总体劳动收入无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在1996~2003年,产业结构转型、国有经济比重下降、银行部门的扩张以及税负水平上升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开放程度的变化则使劳动收入份额有所上升,技术变化对这一时期劳动收入份额无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逐渐形成了一个制造业大工厂,各个国家的垂直专业化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对我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外商投资、资本密集度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垂直专业化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商投资、资本密集度、劳动生产率等则通过垂直专业化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孙慧文 《改革》2012,(7):122-126
工业化进程中,我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型,在劳动力缺乏弹性的基础上,伴随着技术的提升,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不断增强,资本-劳动比率呈上升趋势,这一发展路径带来的结果,一端是低劳动力成本条件下的资本深化,资本收入份额增加,另一端是技术的选择不断偏向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其解决路径有: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技术进步的效率;发展劳动偏向型的技术进步,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非劳动收入的多样化、复杂化,在非劳动收入方面也表现出对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保护力度不够、非法的非劳动收入普遍存在和灰色的非劳动收入大量涌现等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主要是制度不完善,即在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打击非法的非劳动收入和抑制灰色的非劳动收入方面,存在着分配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缺陷。所以,加快非劳动收入的制度创新,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劳动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兴华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0):46-48
文章通过文献回顾,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分析劳动收入占比的理论框架,发现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计算,说明了提高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原因: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总体上有下降趋势,但是这种下降并没有带来利润率的增加,反而带来了围绕工资问题的劳资冲突增加。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提高我国劳动收入的占比会遇到两重基本困难,即利润率下降的可能和劳资冲突依然增加并升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度量与解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下降显著,有很多文献试图给出经济学的解释.本文将简要综述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并重点考察基于中国事实的研究情况.现有研究主要从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两大视角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给出了解释,但是无论是劳动收入份额的度量还是对它的理论解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特别地,本文认为从对外开放的视角出发对于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而劳动收入相对偏低。劳动收入提高彰显了劳动者的历史主体性。基于此,新常态下提高劳动收入必须坚持"共创共享"原则、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新型农村工业化、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并激励大众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这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密切相关。理论分析认为,出口扩张与外商直接投资,使劳动要素对最终产品分配权的相对地位下降,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基于我国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出口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4.2%,使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下降9.3%;外商直接投资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4.8%,使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下降5.4%;出口依赖程度越高,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冲击越大;外资企业的生产率越高,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冲击越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要政策——“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里的“非劳动收入”是指什么?是否单纯指剥削收入?笔者认为,“非劳动收入”的内容很广泛,不仅仅是指私营企业主的“合法的剥削收入”,也是指广大社会成员(劳动者)的股票股份分红、储蓄利息、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部分收入还会增大。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非劳动收入”和“剥削”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全球价值链如何影响劳动收入?本文围绕着这一问题,使用价值链劳动收入模型,并采用WIOD数据库进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生产者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全球价值链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劳动收入的提高;第二,劳动力市场竞争和贸易困难程度的提高不利于人均劳动收入的提高;第三,越上游的产业给予高技术劳动力的人均劳动收入更高。以上结果给予如下启示:首先,对劳动者而言,如果要提高劳动收入,应提高生产者的生产力、全球价值链专业化水平、市场的贸易自由程度和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拥挤程度;其次,如果要提高高等技术劳动力的收入,除按上述方法调控外,还应鼓励其从事更上游的行业;最后,应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使其成为能够生产和创造高特异性产品的高技术人员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并进一步明确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本文结合我国现行法律在关于保护私人财产的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中完善保护私人财产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进而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这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有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中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一,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分析流动人口是否获得公平的劳动收入。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总体上获得了较公平的劳动收入,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谈判能力相对减弱,高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低于公平工资水平,而低收入者获得的工资要高于公平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会影响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因此,要为流动人口获得公平劳动收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提升其在劳动力市场的谈判能力,同时政府要根据流动人口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提出相应政策,以增进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从而提升流动人口的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19.
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对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信息技术变革导致劳动力市场信息摩擦下降的角度,为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提供了新的解释。我们以宽带互联网的出现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城市所在地理特征作为工具变量,结合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信息摩擦变化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宽带互联网的出现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当企业位于信息分享网络更发达的城市时,这一效应更为强烈。机制分析表明,宽带互联网提振劳动收入份额的具体机制并非传统的生产率增长渠道和销售扩张渠道,而是通过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条件,缓解企业的用工短缺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改革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燕琳 《特区经济》2006,213(10):369-370
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我国循环经济,需要必要的技术保障条件,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本文在阐述技术进步涵义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技术进步对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