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土壤微生物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体含量会受到不同施肥措施的影响而有所差异,从而影响土壤肥力。本研究以贵州黄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托,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常量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4个处理,运用氯仿熏蒸-K_2SO_4提取法对全土、粗颗粒、微团聚体和黏粉粒4个组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NPK)和有机肥(M和MNPK)均能增加各组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且基本随粒级的减小而降低。较CK处理,有机肥处理(M和MNPK)使所有组分SMBC含量显著增加,以粗颗粒组分增幅最大,SMBN含量仅在全土和粗颗粒组分中表现出显著差异。与CK处理相比,全土微生物熵(qMB)、微生物量氮占比(SMBN/TN)分别在MNPK处理和M处理下达显著差异,同时qMB随粒级的减小而减小,微生物量碳氮比(SMBC/SMBN)在各施肥处理中差异较大(NPKMCKMNPK)。团聚体组分qMB在有机肥处理下的效果好于化肥处理,而SMBN/TN在化肥处理下的效果好于有机肥。全土SMBC和SMBN分别与其qMB和SMBN/TN达显著正相关,粗颗粒和微团聚体组分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全土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且随粒级的减小而减小,其中以粗颗粒组分变化最敏感。  相似文献   

2.
以磷酸氢二铵和硝酸钙为主要原料、锯末为天然模板剂,结合均匀沉淀法合成了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前驱体,经煅烧脱除模板后得到均匀灰白色蓬松状羟基磷灰石粉末样品,采用XRD、SEM以及TEM测试对所得产物的晶型、形貌及尺寸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形貌为不规则片状HAP,粒径在5μm~25μm之间,这些片状结构是由不同长度的多孔纳米棒组装而成。另外,初步分析了这种特殊形貌HAP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共沉淀与油包水微乳液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3~4 nm Au-FeO_x核和微孔SiO_2壳的核壳纳米结构Au-FeO_x@SiO_2。通过TGA证明了该纳米颗粒的最佳煅烧温度为550℃,并且结合TEM图考察了不同合成条件对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XRD表征结果证明,Au-FeO_x@SiO_2核壳纳米颗粒中的FeO_x以无定形的形式存在,随着FeO_x含量的增多,Au的结晶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技术已在陕北榆林毛乌素沙地进行大面积的项目推广,效果良好。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砒砂岩、沙分别进行了微观结构观测,并测量了微观图像中的颗粒粒径。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砒砂岩、沙的粒径测量,将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砒砂岩的粒径测量结果相近,沙的粒径测量结果差异较大。通过对比微观形貌分析法和土壤理化法测量得到的土壤颗粒粒径结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的土壤颗粒形态以及颗粒间的胶结形态,探讨两种粒径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出现一致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构建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桥梁,加深对土壤微观结构的认识,此外,还可建立土壤微观形貌和土壤宏观性质如肥力、作物生长情况、产量等之间的联系,促进土壤性能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地处中国黄土高原中部,水土流失严重,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但全省范围内的土壤侵蚀状况研究少见。本文运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陕西省2000~2015年的土壤侵蚀强度,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的转移特征以及土壤保持功能的空间分布,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了不同用地类型下土壤保持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陕西省土壤侵蚀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高达78.27%。陕西省土壤侵蚀等级以微度侵蚀为主,16年共有10.04%面积的土地发生了侵蚀强度转移,整体侵蚀强度是由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向轻度和微度侵蚀转变。2000~2015年陕西省土壤保持总量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陕西省土壤保持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保持强度等级差异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芦苇对盐渍地土壤盐分改良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对芦苇种植前后及单生长季内不同土壤层次的pH、电导率、有机质、盐分分布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经过7年的芦苇种植改良,土壤中Ca~(2+)、Mg~(2+)、Cl~-、SO_4~(2-)、HCO_3~-、CO_3~(2-)6种盐分离子的含量均显著降低60%以上。(2)单生长季内随着芦苇的生长,土壤粘粒含量有向下运移的趋势,表层土壤(0~20cm)粘粒含量有少量减少;底层(40~60cm)土壤粘粒含量少量提高。同时表层土壤pH值和电导率显著下降,中层变化不显著,下层则略有升高。(3)芦苇种植的盐渍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且单生长季内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芦苇的生长,由8.95g·kg~(-1)提高到11.80g·kg~(-1),提高显著,但中层和底层土壤有机质变化幅度较小,相对稳定。(4)芦苇出苗期盐渍地土壤盐分的表聚现象明显,表层土壤各类盐离子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但后期表层盐分含量下降明显,即芦苇对盐渍土的改良在单生长季内效果显著,其中以对表层土壤盐分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的一项重大土地整治工程,工程实施前后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及项目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以羊圈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分析了沟道农田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沟道不同土层养分指标的变异性表现为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随着距沟头距离增加,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减小后增大,30 cm以下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小,土壤全氮在各个深度范围内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新材料     
惰性气体凝集方法是一种最洁净的制备纳米相材料的方法,因材料的制备不是由任何一种前体变化而来,颗粒表面没有残留的污染物,但产率低。电弧方法制备纳米颗粒的产率高,但颗粒粒径大(通常20~50nm)。因而,开发了一种吹电弧装置(blown arc),在一定的氦气流速率下,可产生直径小于10nm 的镍颗粒。首先在钨阴极棒和镍阳极块  相似文献   

9.
以关中地区2009~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关中地区8年来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地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6年关中地区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8年共减少27 575.69hm2,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03hm2,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从耕地内部结构来看,水浇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水田和旱地面积有所增加。同时研究区内耕地面积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渭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余4个地市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量和年变化率由大到小依次均为西安市、咸阳市(含杨凌区)、宝鸡市、铜川市;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有人口、经济、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等,且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土壤盐渍化地区难以进行信息有效提取和动态监测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改进后的土壤盐渍化生态指数(MSSEI)。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获取卤泊滩1994~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标。结果表明,在卤泊滩盐渍化区,湿度指数和植被指数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起正面的贡献;而土壤盐度—建筑指数和地表反照率对卤泊滩生态环境起负面影响;卤泊滩土壤盐渍化生态指数MSSEI 1994~2003年均值从0.60 7下降到0.572;2003~2015年均值从0.572上升到0.673。因此,通过对卤泊滩土壤盐渍化的综合治理,其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国内贫困人口1978年为2.5亿,到1985年末降为1.25亿,到2000年底减少到3000万人,基本解决了贫困问题。在1978-1985年间,国内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785.7万人;1986-1993年,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640万人;1994-2000年的扶贫攻坚开发阶段,贫困人口减少到了3000万人,年均减少714.3万人。然而,2000年以后,国内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贫困人口下降的速度和数量严重减缓,2003年出现反弹想象。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国内研究人员认为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和自身综合能力差等,扶贫难度加大(王冠,2004);在所剩的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中,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更为恶劣,文化技术素质更低,居住更为分散,构成更为复杂,扶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艰难(2004年《人民日报》短评)。本文以为,除上述原因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扶贫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2.
分析比较中国渭北地区空心村整治后在种植农作物和果树情况下的土壤紧实度特性,可为空心村整治后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以渭北旬邑塬区空心村整治后的果园和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定点定位采用时空研究手段,用紧实度仪分层测定农田和果园在果树生育过程中0~45 cm土壤剖面范围内土壤紧实度状况。结果表明,幼龄果园(10 a)在7月中旬的土层30~45 cm处有一个紧实度增大区域(3 400 kPa),相对大于盛年果园(10 a)(出现在5月中旬到7月底的土层30~45 cm和7月初的土层40~45 cm处)17.65%,幼龄果园土壤中限制果树根系生长的土层深度大约为25 cm以下,盛年果园的非限制性土层明显变薄且限制性土层较盛年果园减少5 cm,而农田只有表层15 cm为非限制性土层,其深层紧实程度非常严重,最高处可达4 600 kPa。所以在渭北空心村整治后,对于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上,果树的种植能减小土壤紧实化的发生,土壤的物理演替状况优于农田。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化分析拌沙对于盐渍化土壤的改良作用,本研究选择陕西省定边县的重度盐渍化土壤开展小区试验,通过在0~30 cm土层内拌入不同比例沙,监测了其表层(0~30 cm)和下层(30~60 cm)土层内土壤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拌沙处理能有效降低定边盐渍土0~30 cm土层内的土壤细小颗粒、增加其大颗粒,改善其质地过于细密的问题,从而促进SO_4~(2-)、Na~+、Cl~-、K~+、Ca_2~+等盐离子的淋失,降低其盐碱程度,且拌沙比例越高,改善效果越明显;盐渍土的pH并未随着沙的拌入而发生明显变化,但电导率则以拌沙量为3 cm处理下降幅最明显;30~60 cm土层内土壤性质并未受拌沙处理的明显影响。研究结果补充了拌沙对盐渍土改良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由西方三国科研所根据联合国要求对全球人口变化趋势进行的分析表明:到207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而随后,到了2100年将减少到84亿人,上述结论与联合国专门委员会做出的到210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100亿的预测有分歧。据三国科研专家的预测,在本世纪(2001~2101年),南半球的人口增长比北半球的更快。其中到本世纪中期,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广西北部湾沿海区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间,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养殖池和红树林面积均有显著增长,而林地和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流转较为频繁的是林地、水域和滩涂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林地向养殖池的转换,滩涂向红树林的转换。2000—2005年面积年均变化速率最快的地类为养殖池,而在2005—2020年三个时段中面积年均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建设用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整体变动不大。近20年来,耕地、红树林、建设用地、林地和养殖池的质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向北迁移,而滩涂和水域的质心有少量的向南迁移。2000—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质心迁移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建设用地>红树林>耕地>养殖池>滩涂>水域>林地。  相似文献   

16.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择5年、10年、20年林龄的华北落叶松林地为调查对象,确定其各个生育期林地土壤中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生育期林地土壤中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对于相同土层不同林龄间,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下降。在40~60cm处,以20年林龄有机质含量在7月时最低,为4.17g·kg~(-1),显著低于其他土层。同时,5年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在7月时达到最大,平均为4.44mg·kg~(-1),高于5月和9月时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但三者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林龄林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而产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下降趋势。在落叶松林的新叶生长期内,5年落叶松林地在20~40cm和40~60cm处的铵态氮为13.47 mg·kg~(-1)和9.09 mg·kg~(-1),分别较0~20cm(25.36mg·kg~(-1))下降了46.9%和64.2%。而20年林龄的林地土壤硝态氮为19.24mg·kg~(-1),较10年的25.93mg·kg~(-1)下降了25.8%,且达到显著差异(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CAT)、磷酸酶(ALP)和脲酶活性(Ure)随林龄的增加而下降,其中ALP下降趋势较缓,而CAT和Ure均显著下降。综合分析调查林龄范围内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发现林地的地力随林龄的增加而衰退。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陕北风沙草滩区盐碱地整治改良效果,实施了盐碱地平整覆沙整治工程,本文以定边县白泥井镇北畔村盐碱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对工程实施前、工程实施后以及种植玉米1a后覆沙对盐碱不同深度土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以及60~100cm)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覆沙工程实施,土壤pH值较工程实施前降低了6.57%,经过1a的玉米种植,土壤pH值较工程实施后降低3.40%;土壤含盐量在工程实施后和种植玉米1a后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种植玉米1a后的土壤平均含盐量高出工程实施后55.53%,但耕作层土壤含盐量仅比工程实施后增大了10.26%,因此覆沙工程对耕作层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有效磷含量增加幅度显著大于速效钾增加幅度,盐碱土覆沙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作用更为明显。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种植玉米1a后,全氮含量较工程实施前后分别提高了68.70%和104.63%,有机质含量比工程实施前后分别高出41.57%和121.70%。平整覆沙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原有盐碱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纳米技术     
随着 1982年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发明,便诞生了一门以研究 1/10亿米,或 1/100亿米尺度的微观世界的新学科,即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搭造物质的纳米技术。  该学科是 1990年正式命名。纳米 (nm)是长度单位, 1nm=109m=1/10亿 m,它相当于原子和分子大小;这时,量子效应就已经开始影响到物质性能和结构。由纳米颗粒最后制成的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在机械强度、磁、光、声、热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差异。  该学科不是某一学科的延伸,也不是某一工艺革新产物;而是基础理论学科与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是人类进入微观世界深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黄土旱塬区农田长期免耕耕作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建立适宜的高产高效耕作技术体系。在陕西省长武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选择连续3年进行免耕耕作的试验田,于2015年9月,在冬小麦播种前分别进行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2016年冬小麦收获后,分析了3种耕作方式下0~30cm土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0~30cm土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3种耕作方式下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10~20、20~30cm土层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0~10cm土层分别减少了16.07%、32.74%和15.54%、27.08%,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耕作方式下,0~10cm土层,翻耕方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免耕显著减少了11.31%;翻耕、旋耕方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免耕显著减少了6.16%、4.97%(p0.05)。20~30cm土层,翻耕方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免耕显著增加了18.12%,翻耕方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比免耕、旋耕下分别显著增加了17.17%、9.22%(p0.05)。因此,在长期进行免耕的黄土旱塬上,需要进行适当的翻耕或旋耕。  相似文献   

20.
杨英英 《新西部(上)》2009,(8):204-204,206
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法、组合排列法、核心密码记忆法、对称图像思维方式记忆法、词根记忆法等方法,巧妙的记忆英语单词,逐渐完成由被动学习英语到快乐的主动学习英语的学习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