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视我们的教育,许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服从",却从不鼓励孩子自己作决定。学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经常埋头"题海",始终在寻找标准答案这把"金钥匙"。老师则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久而久之,你问月亮像什么,答案总是小船或圆盘;你提起"龟兔赛 相似文献
2.
3.
怎样培养学生积极大胆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成才能的重要责任,如果课堂呈现学生沉闷、老师困惑的现象就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存在想要回答但表达不出来或不敢发言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从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上去培养。 相似文献
4.
世界地理的内容琐碎繁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顾此失彼,遗漏答案要点。因此,在复习时应建立分类问题答题思路和模式,尽量避免答案要点的缺失。要注意培养读图能力,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突出地域性,充分考虑区域性、差异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提示教师宜于在学生出现什么心理状态时施"教"。其实就是诱导学生在困惑不解时,提出需要学生缜密推究和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那种只求大合唱地回答"是"与"否",或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并不能使深层次的问题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如果我们能诱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呢?那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趣,甚至可能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正>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教师通过提问,可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8.
最近,在媒体上读到一篇寓意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题目叫《当老师面对自己的“遗像”》。说的是新来的赵老师刚跨进初二年级的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几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对着黑板上的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注视全班同学,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不错,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来多个什么字?”当赵老师从学生表情上认定画像是一个叫王小虎的同学的“杰作”之后,点名提问了他。王小虎回答,多了个“遗”字,“为什么呢?”赵老师追问。“因为赵老师没有死,所以不是遗像。”“对,回答得好!”赵老师微笑地点头赞许。我从内心佩服这位可敬的赵老师。 相似文献
9.
一天清早,高一的一名学生拿着他主动写好的检讨来找我,事因是昨天上课迟到,又不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我接过检讨,看也不看就擦燃一根火柴,当面把检讨书烧了,和蔼地对他讲:“能认识到自己的错处,就是一次进步,在实际行动中改正了就好,用不着写检讨。 相似文献
10.
11.
“老师,枯叶蝶是蝴蝶还是叶子啊?”下课了,一位男生跑来问我,我愣了一下,马上调动所有的脑细胞,凭着前几天刚看过的一本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的印象,自信地回答他,“是蝴蝶呢!”此时,旁边的另外一个男同学说,“喂,鲍老师是数学老师啊!”我想他是在提醒问问题的同学问错了对象,呵呵,大概也在怀疑我提供的答案的准确性吧!为了打消这位同学的顾虑,于是,我再次努力搜索脑中的记忆,特意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为什么枯叶蝶像叶子等,听得这些小家伙们为之一振,并随之雀跃,纷纷围着说:“鲍老师,鲍老师。你不光懂数学,连这个你也懂呀!” 相似文献
12.
浅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层管理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层是什么?”一次在给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授课时,老师问了在座学员这样一个问题。学员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中层是‘夹心饼’!” 相似文献
13.
课堂上,老师正在讲一个富豪的故事,当讲到这位富豪小时候常常为穿一双父亲留下来的旧皮鞋和哥哥吵架的时候,一个学生问老师:"他不是百万富翁吗?"老师回答:"是的.但他以前确实是穿的破衣烂衫."老师又给学生看了富豪小时候住的破房子照片,那学生又困惑了:"老师,他是个闻名世界的大富豪,他小时候怎么会住在这种房子里?"老师回答:"他是位农民的儿子."学生睁大了眼睛,若有所思.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老师,你爱学生吗?相信每位老师都会自信地回答:爱。诚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到底怎样的爱才算是真正的教师之爱呢?王老师是学校领导一致公认的好老师,她的教学成绩在同组中遥遥领先,经她教的学生即使英语再薄弱,成绩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有的课因为学生没有什么反应,整个课堂好像老师在唱独角戏,一进教室上起课来,尽管自我感觉语言生动流畅、教态自然大方,学生却死气沉沉,课上不愿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抄袭应付,老师的心情也随之像霜打的茄予。学生上课不配合现象严重,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怎样的孩子才是一个出色的小学生?关于这个问题,好像我以前从没认真想过,又好像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答案。记得那是女儿在国内一年级期末考试结束后的一次家长会,当时每个家长都像小学生那样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注视着孩子们的班主任老师。老师的手里拿着两叠成绩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