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生态城市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生态城市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措施包括将产业生态化纳入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依靠科学技术椎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完善生态产业管理以及建立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分别对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基础及路径进行了研究。针对恭城县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发展的对策,最终得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是当今实现生态农业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非公有制林业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生态文明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非公有制林业有利于推动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有利于推动生态文化繁荣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包括:非公有制林业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对广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具有特定的产业体系,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这些产业聚集和融合形成生态城市。广东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分解为“四个加快”,即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业,加快建设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5.
秦岭北麓在秦岭生态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特点,以西安市域为例,分析秦岭北麓地带生态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建立若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生态工业,建立产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产品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实行清洁生产增加生态经济效率;发展生态旅游业,把秦岭北麓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宗教寺庙、神话传说等与旅游相结合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国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旅游业的功能和价值愈加显现,被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在这种背景下,应加快旅游业发展理念、业态和模式转型,充分挖掘体现其作为"民生产业"、"动力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7.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近十多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创新思路发展工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形成了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三驾马车”,拉动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在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中,该县认真查找差距,通过思想的大解放,推动高效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提速,通过增强四种意识,促进恭城经济社会的大开放、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凸显了生态文明对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新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农业生产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逐渐替代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为生态农业的复合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是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生态产业,应借当前的有力时机,突破常规农业的局限性,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9.
绥宁县是全省重点林区县,森林覆盖率达75.5%,林木年生长量、活立木蓄积量等六项指标居全省之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一块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今年来,该县把生态经济发展,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工作紧抓不放,在生态经济发展中,坚持三条:一是发挥森林生态这一优势,努力打造生态品牌,积极申报“全国生态示范县”,目前已获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二是突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生态支柱产业,努力构建生态效益型特色农林业体系、资源集约转换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以生态旅游为牵引的第三产业体系。在生态农业方面,狠抓退…  相似文献   

10.
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为出发点,以珠三角区域为例,分析重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探讨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发展的耦合与匹配,适应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服务业产业生态系统构建路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清洁生产技术与设备、有机(绿色)食品生产、绿色产品跨国营销、生态旅游等领域,正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企业竞争进入的焦点领域。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区域生态经济,实行统筹兼顾,依靠科技进步,是有效推动现阶段全面小康建设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清洁生产技术与设备、有机(绿色)食品生产、绿色产品跨国营销、生态旅游等领域,正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企业竞争进入的焦点领域.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区域生态经济,实行统筹兼顾,依靠科技进步,是有效推动现阶段全面小康建设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加速变革,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为数字技术提升旅游产业效率,数字技术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数字技术推动旅游商业模式创新。现阶段,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城乡数字鸿沟依然较大、旅游领域数字孤岛现象较为突出、旅游数据安全有待加强、在线旅游平台监管亟待规范、人才培养机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相关制度建设尚需健全等现实挑战。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大力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高度重视旅游数据安全,加强在线旅游平台监管,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完善。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产业链是焦化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文章在分析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现状与循环经济困境的基础上,从产业耦合与生产组织两个方面论述了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和推动焦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业化扶贫是推进新疆南疆三地州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本文认为南疆三地州产业发展滞后,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力度较弱.因此,要加快南疆三地州产业化扶贫,就要立足于区域特色优势资源,以脱贫、富民、生态为目标,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富民产业,如各色民族手工业、旅游及文化产业、餐饮业、纺织业、维吾尔医药等;加快发展依托自然资源的生态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有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财力的强区产业,如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加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产业.同时制定和完善促进南疆三地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新的产业增长点,以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6.
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和现代农业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的重要发展战略,农业生态资源是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对黑龙江省土地、水、森林、能源等农业生态资源的现状、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为发展黑龙江省生态农业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青海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非常特殊的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后对全国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障产生巨大影响的地区,而青海又肩负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旅游业是一个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产业,发展旅游业是减轻对自然环境压力、克服生态脆弱劣势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必然选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支持,完善的融资机制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祝思华  张佳 《老区建设》2008,(10):36-39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将在全球兴起,那么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呢?本文从生态旅游的提出和内涵着手,分析了生态旅游业与传统大众旅游业的区别,根据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思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而生态环境安全是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基础和重要保障。目前长江三峡库区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为了实现生态涵养、绿色发展,文章分析了创新生态补偿机制,以突出生态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中国政府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几平所有西部省、市、区都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奠中大部分地区为实现“双赢”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业。因此,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和支柱性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